包佳媛 張楊濤 鄭果 鄧欽宇 劉奕清 姜玉松
摘 要 生姜是傳統(tǒng)的藥食同源作物,用途廣泛,市場需求量大,經濟價值在農作物中位居前列。生姜在生長周期中易遭受多種病蟲害,是導致市場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給生姜病蟲害的研究與防治提供參考,就生姜常見病蟲害進行歸類,從致病菌、病癥特征、發(fā)病規(guī)律、預防措施等方面分析概述。
關鍵詞 生姜;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蟲害
中圖分類號:S632.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5.013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是姜科(Zingiberaceae)姜屬(Zingiber)多年生宿根草本單子葉植物,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調味品,又是傳統(tǒng)的中藥材,其食藥兩用的特點具有很高的經濟利用價值[1-2]。據統(tǒng)計,2018年全國生姜種植面積29.8萬公傾,總產量846萬噸,經濟價值超450億元人民幣,在經濟作物中名列前茅,具有單位面積效益顯著的突出特點[3],已成為我國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載體。然而,生姜在生長周期中易遭受姜瘟病、根腐病、癩皮病等多種病蟲害,不僅給姜農帶來巨額損失,也嚴重制約了生姜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本文對生姜生長周期中的主要病蟲害進行了整理、歸納,以期為生姜病蟲害防治提供借鑒。
1? 生姜病害
生姜有不開花或難開花結實的特點,使得生產上主要使用根莖進行無性繁殖,導致生姜種性退化、致病菌逐代累積,嚴重影響生姜產量和品質。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資料,生姜病害主要分為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線蟲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
1.1? 生姜細菌性病害
1.1.1? 姜瘟病
姜瘟病,也稱姜青枯病,是由青枯雷爾氏菌(Ralsonia solanacearum,簡稱青枯菌)引起的一種生姜最為嚴重的病害,被稱為生姜“癌癥”。
青枯菌喜高溫高濕環(huán)境,多從植株近地表處的自然孔或傷口侵入根莖,種姜、土壤、含病殘株通常是青枯菌的越冬寄主。病原菌侵入姜體后,在維管束組織中增殖,造成導管堵塞和細胞中毒?;疾≈仓瓿跗?,地上莖基部呈暗紫色,地下根莖出現黃褐色水漬斑點,后期植株內部組織逐漸軟爛,葉片凋萎,用手擠壓根莖會有污白色惡臭菌汁液流出,最后植株枯而不倒。病菌在土壤中隨水分流動而快速傳播,造成姜田大面積發(fā)病。
姜瘟病通常高發(fā)于生姜的旺盛生長期(7—9月),連年重茬、土質黏厚、低洼積水、偏施氮肥的地塊會促進病發(fā)。該病害發(fā)病快、傳染性強,易造成生姜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嚴重制約生姜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目前,姜瘟病的防治以綜合預防為主,側重于土壤消毒、優(yōu)選無菌種姜和田間隔離等措施。染病后一般很難治愈,使用稀釋500~600倍的20%噻森銅懸浮劑或稀釋1 000~1 500倍的46%氫氧化銅水分散顆粒劑施淋入根部2~4次,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姜瘟病的傳染,該處理也是我國目前登記用于防治姜瘟病的主要方法[1]。
1.1.2? 葉斑病
葉斑病由甘藍黃單細胞菌姜致病變種(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Zingibericola)的革蘭氏陰性好氧菌引起,主要危害生姜葉片,通過鏡檢新鮮姜葉病害部位可觀察到菌體沿邊緣溢出[2]。葉斑病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 ℃,通過種姜進行遠距離傳播,灌溉流水、害蟲、大風等會造成輕微的田間交互傳播,受侵染的葉片首先會出現圓形的黃色小斑點,葉片水分含量高時,斑點周圍會出現綠色擴展暈圈并逐漸黃化,形成不規(guī)則黃褐色病斑,嚴重時葉片病斑連成片,斑點中心發(fā)白枯死并逐步延伸,使整片葉片發(fā)黃凋萎直至干枯[2]。
葉斑病易發(fā)于夏季高溫多雨的天氣和過多施氮肥的地塊。選擇透氣性好、土壤濕度低的田塊種植,及時發(fā)現并清除病株,同時在發(fā)病初期用40%百菌清懸浮劑750倍液或12.5%四氟醚唑水乳劑1 500倍液噴施2~3次,可有效防治該病害。
1.1.3? 條斑葉枯病
條斑葉枯病由野油菜黃單胞桿菌姜致病變種(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Zingibercola)引起,主要危害生姜的葉片和根莖。條斑葉枯病菌喜高濕高濕環(huán)境,可在種姜、病葉上越冬,借助風雨、農事操作等大范圍傳播,侵染葉片時,葉片顏色由綠變?yōu)榘稻G,從葉脈開始產生黃斑并逐步蔓延至整張姜葉,嚴重時姜葉發(fā)黃枯死;侵染根莖時,癥狀與姜瘟病相似,出現水漬狀黃褐色斑點,內部組織逐漸軟爛,有明顯腐敗氣味,擠壓有黃色或灰白色汁液流出[3]。
條斑葉枯病在陰雨天尤其是暴雨過后病發(fā)率升高,連年重茬種植、植株間距過密等因素會加重病勢。在生產上間隔使用25%嘧菌酯懸浮劑、45%咪鮮胺水乳劑、20%噻菌同懸浮劑等噴施植株,可有效預防[4]。
1.2? 生姜真菌性病害
1.2.1? 莖基腐病
莖基腐病,又名姜腐霉根腐病,俗稱“爛脖子病”,是一種土壤傳播病害,病原主要為霉腐菌屬的結群腐霉菌(Pythiummyriotylum drechsher)、簡囊腐霉菌(Pythiummonospermum pringshei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 EDs.]等鞭毛菌亞門真菌,主要危害生姜莖基部,菌絲體會潛伏在種姜、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夏過冬,條件適宜即發(fā)病[5]。病菌侵入植株后,地上莖下部老葉葉尖褪綠發(fā)黃并逐漸向上部嫩葉延伸,莖基部有大小不同的水漬狀斑點,發(fā)病后期主莖葉片發(fā)黑、干枯,莖基部布滿病斑且開始軟腐伴有惡臭,挖出潮濕土壤的發(fā)病植株根莖,可在病部及其周圍土壤中觀察到白色絮狀菌絲體。在貯藏期間,帶有病菌的生姜亦會發(fā)病,病姜出現褐色水漬狀病斑,并從內部逐漸腐爛最后僅剩下一堆軟爛纖維組織。
莖基腐病一般在每年的5月開始出現,可延續(xù)到翌年播種的3月,田間發(fā)病率達30%~70%,對生姜種植可造成絕收性傷害。在生產上該病害通常采用種姜消毒、倒茬輪種、合理施肥、土壤消毒等綜合防控措施進行預防,田間發(fā)病后一般難以治愈,在病株隔離的基礎上噴淋濃度為600~800倍液的77%硫酸銅鈣可濕性粉劑或用300~400倍液的0.1%多粘類芽孢桿菌細粒劑灌根可降低傳染性[6]。
1.2.2? 白絹病
白絹病是致病菌是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無孢菌群類,喜濕好高溫,在30~35 ℃時可快速萌發(fā)生長,菌絲間可相互吸引,依靠自身能量形成菌核繼而侵染植株造成病害[7]。白絹病在生姜全生長周期均可發(fā)生,多危害根莖、塊根,最易區(qū)分的病理特征是染病姜體病斑上有白色羽狀菌絲體,隨著莖基部的褐變,表層病土也可觀察到白色菌絲體,菌絲在土表1~2 cm的土壤縫隙蔓延。此外,白絹病在儲運過程中也會發(fā)生,病菌感染造成大量生姜腐解。
白絹病菌菌絲可隨泥土、流水、肥料等移動擴散,在每年6—8月大面積發(fā)病,南方梅雨氣候可加速病菌生長,加重田間病勢。生產上要注意避免與白絹病寄主作物,如瓜類、茄科等輪作,栽培前可施用哈氏木霉生預防,發(fā)病初期使用稀釋500倍液的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或稀釋800~1 000倍液的50%代森銨噴霧噴淋發(fā)病部位,可有效控制病情,減輕病害損失[7]。
1.2.3? 紋枯病
紋枯病又稱為立枯病,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由菌核萌發(fā)菌絲侵染植株,可通過病殘植株、灌溉水、糞肥、雜草等傳播[3],主要危害生姜幼苗葉鞘、葉片和莖桿。植株染病后,葉梢上出現灰綠色圓形病斑,葉片上出現的病斑呈不規(guī)則狀,后期病斑由葉片外部向內部擴展逐漸融合成云紋狀,莖桿褐變且可觀察到白色菌絲及菌核體,病癥嚴重時會使姜地下根莖脫水干腐。
紋枯病可使生姜減產10%~30%,高發(fā)于炎熱濕潤氣候,田間管理不恰當,植株間葉片繁茂不通風、施用氮肥過多、土壤性質偏酸等會促進病發(fā)。高發(fā)或發(fā)病嚴重的水稻紋枯病地塊,隔年不能種植生姜。姜田發(fā)病后,每隔10 d噴灌1次稀釋1 000倍液的40%禾枯靈或WP 1 000倍液的30%菌核凈,病情嚴重的情況下可縮短施藥時間間隔。
1.2.4? 枯萎病
生姜枯萎病又稱生姜根莖腐爛病,是一種土壤傳播的毀滅性病害,致病菌屬半知菌亞門鐮刀菌,包括尖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zingiberi Trujillo)和腐皮鐮孢菌(Fusarium Solani)等,病菌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可借助分生孢子侵入植株,主要危害姜地下根莖[3]。染病輕微植株,葉片呈現枯萎發(fā)黃,株心枯死,后期莖基部明顯變色,地下根莖腐爛變褐且表面有黃色菌絲體,擠壓病部可滲出清液。病癥嚴重植株,會出現整株腐爛枯萎,只剩干枯地上莖葉的現象。
枯萎病防治主要以綜合預防為主,濕重黏厚積水的地塊、施用未腐熟徹底的農家肥等利于病發(fā),在種植過程加強田間灌溉水和雨水的疏通、間隔噴淋抑菌類藥劑,發(fā)病初期選用1 000倍液的乙蒜素乳油灌根能有效控制病勢[8-9]。
1.2.5? 炭疽病
炭疽病菌為辣椒刺盤孢(Colletotrichum capsici Syd.)和盤長孢狀刺盤孢(C.gloeosporioides Penz.)等半知菌亞門刺盤孢真菌,適宜生長溫度為24~28 ℃,以分生孢子侵染植株致病[3]。該菌可借助昆蟲活動、風力等途徑傳播,染病癥狀主要出現在葉片,從葉尖開始出現不規(guī)則褪綠小病斑,后逐步向內擴展成大塊褐色斑點,葉片開始出現干枯,病葉斑點在水分含量大的環(huán)境中會長出黑色顆粒,似“碳化”狀。
炭疽病高發(fā)于7月初至8月下旬,高發(fā)期田間植株感染率可達30%以上,屬于生姜易發(fā)病害。在種植過程中通過加強田間肥水管理,合理密植、增加田間通風等可降低炭疽病發(fā)病幾率,發(fā)病初期選用稀釋1 000倍液的75%百菌清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噴霧能根治炭疽病病危害[10]。
1.2.6? 斑點病
斑點病菌為半只亞門真菌屬姜葉點霉菌(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喜高濕溫暖氣候,借助分生孢子傳播,因病發(fā)嚴重時葉片密布白色病斑,類似星光點點,又稱“白星病”[3]。病癥集中在葉片上,病原菌分生孢子侵入葉片后,葉片上出現細小黃白色斑點,斑點中心有微小深點,中期斑點擴大為長橢圓形,病斑中心破裂,后期病癥嚴重斑點布滿全葉,導致葉片干枯植株停止生長[11]。
斑點病盛行于每年9月下旬,可借雨水濺射、風力傳播,病發(fā)持續(xù)至10月下旬,可致病株率達35%~50%[12]。在生產上增施磷鉀肥、避免重茬連作、防止田間積水可降低病發(fā)率,在發(fā)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30%嘧菌酯、乙蒜素等化學噴霧藥劑可根治姜斑點病。
1.2.7? 眼斑病
眼斑病菌屬半知真菌類的德斯霉(Drechslera spicifera V.Arx),喜溫暖多濕氣候,主要特征結構有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潛伏在土壤中依靠風雨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3,13],通常危害生姜葉片,受侵染病葉先出現褐色點狀病斑,病斑逐部伸展為梭形,病斑邊緣淺褐色內部灰白色似眼睛,田間環(huán)境濕度大時病斑生灰黑色霉狀物[14]。
眼斑病易發(fā)于夏季多雨天氣,田塊鉀肥偏少、植株生長弱勢可加重病發(fā)。生產上通常采用稀釋400倍的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稀釋800~1 000倍的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根治眼斑病[9]。
1.2.8? 葉枯病
葉枯病菌為姜球腔菌(Mycosphaerella zingiberi Shirai.),屬子囊菌亞門,喜高溫高濕氣候,夏季多雨時期借助子囊孢子侵入植株葉片并進行傳播蔓延[15]。葉枯病菌侵入葉片產生黃褐色小病斑,病斑擴大并長出黑色粒點,病害嚴重時可致葉片變褐干枯,整葉枯死。
陰雨多霧天氣,植株密集通風不良,施加氮肥過量促進該病發(fā)病。生產上保持植株土壤干燥,合理施肥,間隔使用45%咪鮮胺水乳劑噴霧可抑制病原菌侵染。
1.3? 生姜病毒性病害
生姜無性繁殖導致多種病毒病害逐代積累,通常導致長勢緩慢、葉片畸形、黃化、皺縮等[3],品質下降等癥狀,危害嚴重的有煙草花葉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可使生姜減產損失達40%以上[17-18]。生姜病毒性病害發(fā)病癥狀復雜,研究難度大,藥劑防治方法少,是生姜病蟲害研究的難點。目前利用快繁技術進行脫毒復壯,開展“苗替種”嘗試是防控生姜病毒性病害的研究熱點。
2? 生姜蟲害
蟲害是指有害昆蟲對植物生長造成的損害,主要表現為破葉、卷葉、斷根、缺損等,相對于病害,蟲害傳播范圍小,易于控制,且損害程度低[19]。生姜蟲害主要分為種植過程中的地上蟲害、地下蟲害及貯藏時期的姜蛆。
2.1? 地上害蟲
2.1.1? 薊馬
薊馬學名黃薊馬(Thrips tabaci),別稱菜田黃薊馬,在我國各生姜產區(qū)均有分布,幼蟲為淺黃色卵圓形,成蟲體色由黃色轉為暗褐色,薄翅淺黃透明,可短距離遷飛。雌雄成蟲外形相似,但雌性較大體色深,雌蟲不需配偶單獨生殖,繁殖速度快且可化蛹落到土壤中,循環(huán)為害。薊馬具有趨嫩性,通常挫傷姜的新葉及葉片幼嫩部位,在姜葉上產生灰白色細小斑點,使葉片皺縮扭曲,無法伸展,植株生長受限。蟲害嚴重時,葉尖干枯,植株頂端卷曲干萎,姜苗停止生長[18]。
該蟲害高發(fā)于每年的5—9月,5月底6月初為頂峰期,氣候干旱會增大薊馬田間密度,作物損失率高。種植期間,增加田間灌溉頻率,利用薊馬的趨藍性進行物理性誘捕,在傍晚噴施農藥可高效減少田間薊馬數量。使用藥劑防治時要注意交替用藥,避免姜薊馬產生強抗藥性,通常使用1.8 L/hm2的1%苦參堿乳油和為2.25 L/hm2的0.3%印楝素乳油噴霧,在蟲害高發(fā)期噴施3~4次,每次間隔5 d具有良好的殺蟲效果[14,19]。
2.1.2? 鉆心蟲
鉆心蟲也稱亞洲玉米螟(Ostrina furnaccalis Guence)、姜螟等,是一種雜食性害蟲,可為害多種農業(yè)作物,對生姜造成的病害俗稱“花葉”,在我國主要的生姜種植地區(qū)都有分布。姜螟卵為乳白色,呈魚鱗狀排列附著在葉片上,幼蟲灰黃至深褐色圓筒形,頭部黑褐色,體長23~26 mm,成蟲雌蛾腹部較大,前翅黃褐色后翅灰褐色,蛹尾部有刺毛,黃褐色長紡錘形[18]。初孵化的幼蟲借助風力分散到植株上,1~2齡時開始啃食嫩葉,在葉片上留下不規(guī)則半透明蟲孔,3齡時開始蛀入莖的中上部,啃食莖桿,造成下青上枯甚至植株枯萎,3齡以后幼蟲會轉移到其他植株,擴大危害范圍[18]。田間發(fā)現病株,撥開枯萎斷層的莖桿,一般可以觀察到姜螟幼蟲。
鉆心蟲可在生長的各個階段危害生姜,一年平均繁殖3代,十月底成熟幼蟲進入越冬期,次年5—6月開始化蛹產卵,6月中旬第1代幼蟲危害姜苗,8月上旬第2代幼蟲危害姜株,9月第3代幼蟲盛發(fā),世代重疊對姜田損害可達20%以上[13-14]。鉆心蟲喜中溫高濕環(huán)境,具有趨光性,在灌溉后的黃昏時間可以噴灑20%速殺滅丁乳油、1%茚蟲威懸浮劑及蟲菊酯類農藥或設置殺蟲燈和性誘捕劑可有效防治[19]。
2.1.3?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俗稱白菜褐夜蛾,屬于世界性分布雜食昆蟲,可在不同作物之間交替?zhèn)鞑ノ:Γ矞嘏⒏稍锃h(huán)境,在熱帶、亞熱帶氣候可終年生長繁殖。成蟲體長9~13 mm,翅膀黑色與灰褐色相間有斑紋,成塊產卵于葉片上,幼蟲有綠色、黃褐色、黑褐色等,老熟幼蟲腹部有明顯黃白色條帶。甜菜夜蛾習性晝伏夜出,有強趨光性,大齡幼蟲有假死性[20]。主要為害植株葉片,低齡幼蟲啃咬葉肉,3齡以后大量咬食葉片,蟲害嚴重時田間植株只剩莖桿和葉柄。
甜菜夜蛾危害生姜生長的中后期,每年7—9月蟲害盛行。農業(yè)上采用物理防治,利用趨化性誘殺成蟲、設置性誘劑誘捕成蟲,以及生物防治,人工釋放鳥類、赤眼蜂等天敵捕食,或在幼蟲盛發(fā)期,每隔7~9 d噴施1次殺蟲劑,均可減少田間蟲害密度。
2.1.4? 姜弄蝶
姜弄蝶(Udaspes folus)別稱銀斑姜蝶,主要分布在廣西、福建等,寄主集中為生姜、姜花。卵為粉色半球形,表面有條紋,幼蟲草綠色,會吐絲包裹自身附著在葉片表面取食,3齡后幼蟲可將姜葉卷曲成筒狀從內部啃食損傷葉片,并在早晚移株擴大危害。成蟲翅膀黑褐色且有白斑,頭部有褐色磷毛,每年4月上旬分散產卵于姜葉背部。
姜弄蝶幼蟲每年5月開始出現,7—8月盛行,因其分布地區(qū)少,蟲害爆發(fā)易于控制,可采用人工除蟲,田間發(fā)現蟲苞及時摘除。在噴灑藥劑防控其它蛾類蟲害時亦可有效預防。
2.2? 地下害蟲
2.2.1? 生姜線蟲性病
線蟲病又稱癩疲病,是姜最主要的蟲害之一,在各個種植地區(qū)高頻率發(fā)生,主要由根結線蟲(Meloidogy Chitwood)及少量卵形根結線蟲(M.ovalis)和印度根結線蟲(M.indica)引起[3,12]。線蟲在土壤中越冬,對土壤結構有選擇性,偏好透氣性強、干燥、鉀含量高、保肥保水性低的地塊。
線蟲首先侵染姜地下根莖,生姜根須變短變粗,中期根莖出現瘤狀根結,植株生長緩慢,根系出現裂口,后期地上植株矮小、皺縮,葉片顏色呈暗綠,造成生產減產[16]。線蟲預防可結合生物防治進行,生產栽培前后對土壤進行消殺處理,將表層土翻入深層,用氯化苦、噻唑膦等消毒土壤,更換耕作土壤可減輕線蟲病害。
2.2.2?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Hufnagel)別稱地蠶、切根蟲,喜溫暖潮濕環(huán)境,13~25 ℃均適宜生長發(fā)育,全國各地皆有不同程度的蟲害發(fā)生,在廣西、云南等地可全年繁殖,危害嚴重。卵呈半球形,幼蟲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的凹凸顆粒,體長3~5 cm,成蟲前翅褐色后翅灰白色,翅膀上有黑斑。剛孵化的幼蟲聚集在葉片上,啃咬出密集小缺口,長至3齡可咬斷姜苗莖部,造成苗死斷壟,老熟幼蟲會潛入土中隱藏[4]。在雜草繁盛、土質松軟、保水性強的地塊蟲源多。
小地老虎為危害生姜幼苗,高發(fā)于每年5月底6月初,可在播種期和出苗期撒藥、噴藥預防。常用防治小地老虎的藥劑有5%辛硫磷顆粒劑、2.5%敵百蟲粉劑、0.3%印楝素乳油等,撒藥時藥劑要充分鋪勻根莖周圍的土面。
2.2.3? 蠐螬
蠐螬別名白土蠶,是金龜子的幼蟲,在我國分布范圍廣范,對生姜的危害區(qū)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以作物種子、根莖、幼苗為食,可根據溫度變化鉆入不同深度土層,偏好有未腐熟肥料地塊。蠐螬多為乳白色,頭部紅褐色,上顎齒顯著,體型肥厚呈彎曲弓形。幼蟲可齊整咬斷姜苗的莖桿,咬傷塊莖,引起植株莖部腐爛,姜苗枯萎,成蟲啃食葉片,阻礙植株正常光合作用。
蠐螬成蟲和蛹均能在土層中越冬,來年4月中下旬開始活動、繁殖。幼蟲5—7月盛行并為害植株,此階段是蟲害控制關鍵期,可用50%辛硫磷顆粒劑、3%甲基異硫磷顆粒劑、5%地亞農顆粒劑等翻耕混入土壤中防治[21]。
2.2.4? 姜蛆
姜蛆是異形眼蕈蚊(Phyxia scabiei Hopk.)的幼蟲,體色乳白,習性活躍,喜潮濕密閉環(huán)境,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可終年為害姜塊,集中出現在生姜貯藏區(qū)。成蟲產卵在姜塊上,每年3—4月溫度適宜,幼蟲孵化侵入生姜內部,鉆食姜塊肉質,引起生姜腐爛,嚴重時姜塊僅剩表皮粗纖維,極大降低生姜存放率。防治姜蛆要做好姜窖的清潔、消毒和密封,常用的有效消毒藥劑有1.8%的阿維菌素、3%辛硫磷顆粒劑、1.5%乙磷鋁等[9]。徹底清理姜窖并消毒、仔細挑選新姜、貯藏區(qū)域增設防蟲網等方法結合,預防效果顯著。
3? 結語
隨著生姜種植產業(yè)的發(fā)展,病蟲害的危害越來越嚴峻。結合主產地種植技術制定全套綜合防治方法,合理使用農藥,有效管理田間植株,才能降低生姜病蟲害發(fā)生率,促進生姜種植行業(yè)穩(wěn)定、快速、健康發(fā)展。此外,還應加強生姜優(yōu)質品種研發(fā),提高生姜抗病性,促使農業(yè)研究成果與生姜種植產業(yè)發(fā)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胡洪濤,朱志剛.生姜姜瘟病及其綠色防控技術[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9(S2):284-285.
[2]? 符賢英,譚志瓊,宋卡魏,等.姜細菌性葉斑病的癥狀及病原菌鑒定[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7(11):62-64.
[3]? 劉帥,陳明均,賀坦,等.2018年我國生姜市場回顧與2019年行情展望[J].中國蔬菜,2019(2):1-4.
[4]? 李祝青.生姜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與防治研究[J].農家參謀,2020(15):73.
[5]? 元菊丹.山東生姜莖基腐病病原鑒定及防治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6]? 薛雅蓉,卜元卿,劉常宏,等.我國姜腐爛病登記農藥的防病效果和正確使用方法[J].中國蔬菜,2019(4):91-95.
[7]? 馮國宣,向軍,周煜.鳳頭姜白絹病病原的生物學特征及其防治[J].長江蔬菜,2004(12):31-32.
[8]? 黃雅婷,王磊.生姜的病原性真菌群結腐霉和腐皮鐮孢的介紹與防治方法[J].廣東化工,2020(20):56-57.
[9]? 王迪軒,李慕雯.湘北地區(qū)有機生姜主要病蟲害及其綜合防治[J].科學種養(yǎng),2021(2):40-42.
[10] 匡成兵,唐祖君,鄒才巨.四川生姜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J].長江蔬菜,2016(1):57-58.
[11] 肖敏,曾向萍,趙志祥,等.海南生姜斑點病的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4(11):129-130.
[12] 尚金鳳.生姜病害的防治技術研究[J].吉林蔬菜,2013(S1):43-44.
[13] 何興財,李學健.淺談興國縣九山生姜病蟲害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7(14):63-64.
[14] 王志敏,牛義,李戎,等.生姜常見病害的綜合防治[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6(1):61-64.
[15] 馮燦.生姜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與防治[J].作物研究,2018(S1):165-166.
[16] 董梅蘭,董玉霞.姜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及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15(18):29.
[17] 彭康,胡新喜,秦玉芝,等.生姜組織培養(yǎng)快速繁殖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9(11):1-5.
[18] 李立國,史秀娟,趙濟紅,等.萊蕪生姜2種主要蟲害的發(fā)生與綠色防治[J].蔬菜,2020(1):63-66.
[19] 石磊.無公害生姜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J].新農民,2020(6):56.
[20] 呂華,李承永,何海,等.生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試驗與集成[J].中國蔬菜,2020(12):102-103.
[21] 張忠民,張揚.黃姜田蠐螬大發(fā)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4(2):64-65.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