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原名赤箭,以塊莖入藥,具有祛風定驚、平肝熄風等功效。生長在海拔1000~1500m的高山地區(qū)。從七十年代末開始,我國很多地方利用防空洞栽培天麻,已獲得成功。該法具有充分利用人防工事,做到平戰(zhàn)結合,便于管理,避免畜牲為害,工夫少、產量高等優(yōu)點?,F(xiàn)將天麻的防空洞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天麻無根,不能直接吸收土壤中的營養(yǎng);無葉及葉綠素,也不能利用陽光制造養(yǎng)料,只能與密環(huán)菌共生才能繁殖生長。天麻與密環(huán)菌對溫、濕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對溫度的要求:天麻性喜涼爽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上最為理想。天麻于10~15℃開始發(fā)芽,密環(huán)菌在6~8℃開始生長,兩者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8~25℃。防空洞內冬春溫度一般均高于10℃,夏秋最高溫度為28℃,一般多在20~25℃,故適合密環(huán)菌和天麻的生長。
對水分的要求:密環(huán)菌和天麻均要在一定的濕度條件下才能繁殖生長,要求空氣相對濕度在70%~90%,土壤濕度在60%左右較為適宜。如果土壤水分過低時,密環(huán)菌則生長不良,天麻也長不好;水分過大,土壤中空氣不足,不僅影響密環(huán)菌和天麻生長,甚至造成天麻腐爛。防空洞內的空氣相對濕度一般在75%~90%,土壤濕度可通過人為控制。
培養(yǎng)料包括混合物和菌材。混合物為鋸木屑與河砂,按2∶1混合后,加少量米糠拌勻而成,以增加密環(huán)菌的營養(yǎng);用作菌材的樹木有櫟類、楓楊、法國梧桐及桃樹等。一年四季均可培菌,最好在當年3~4月樹木開始生長以前專門培養(yǎng),此時樹木含水量大,樹皮不易脫落,空氣相對濕度高,接種后容易發(fā)菌。先在窖底鋪一層約10cm厚的混合物,上面相間平鋪事先準備好的新鮮樹枝(直徑2~3cm,斜砍成10~15cm長一段),兩材相互靠緊,其上橫放幾根生長良好、無雜菌感染的老菌材(上年種過天麻未腐朽的段木),材間空隙用混合物,后澆水濕潤。用同樣方法,可以放置3~4層,最后頂部加蓋混合物10~12cm,并澆足清水,經常保持窖面濕潤。除菌材外,還需準備新的椴木,以供給當年種麻生長時密環(huán)菌所需的營養(yǎng)。新椴木宜在栽種前二十天內鋸枝或伐木,將枝葉除去后,置水中漫泡10天左右,以防止栽種后萌發(fā)嫩梢,消耗養(yǎng)分,影響密環(huán)菌菌絲繁殖和天麻的生長。然后將樹干(直徑最好為6~7cm,超過l0cm時需劈開)鋸成50~60cm長一段,在椴木周圍每隔6cm左右砍好魚鱗口,根據樹干大小,每根砍2~4行,深達木質部內0.3cm,以利接菌。
種麻要選擇新鮮、芽嘴短、無破損、短而粗的小白頭麻作種。栽種的時間以二月中下旬為宜,栽種地宜選擇通氣條件好,洞頂無滴水的地方,先在地面用磚頭疊起(不用灰漿或泥漿泥縫,以利通氣),窖高30cm,寬70~90cm,長100~300cm。窖底鋪一層3cm厚的卵石,上鋪6~8cm厚的混合物,按菌材與新材以2∶1相間挨緊平行放置;空隙用混合物填充,使菌材和新材都呈半埋狀態(tài),后將種麻靠緊兩根菌材兩端的斜口處放置,上面覆蓋一薄層混合物,后適當灑水保濕。用同樣方法可栽種2~3層,最后窖頂加蓋混合物。10~l2cm,并灑水保持表士濕潤。
天麻的管理較簡單,下種后每隔6~7天噴水一次,常保持窖地濕潤;5~6月天麻生長階段,用馬鈴薯汁兌水噴灑;經常使洞內空氣流通,必要時用排風扇通風,以調節(jié)洞內的溫度和濕度;發(fā)現(xiàn)雜菌、螨類和地下害蟲時應及時防治。
一定的溫濕度對天麻生長發(fā)育影響極大,選擇通風條件優(yōu)越的地段栽培天麻,以及人為調節(jié)好適宜的溫濕度,是獲得高產的先決條件。從實地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窯間產量懸殊較大的原因與菌材好壞關系密切,因此,必須用當年培養(yǎng)的菌材。這種菌材密環(huán)菌菌絲幼嫩,營養(yǎng)豐富,是防空洞栽培天麻增產的一項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