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英(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胸外科,河南 洛陽471000)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傳統(tǒng)開胸術雖能完全切除病灶、徹底清掃引流淋巴結,但切口較大,對患者的心肺功能影響較大,容易引起肺不張、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并發(fā)癥,尤其是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的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大。隨著臨床微創(chuàng)技術不斷發(fā)展,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憑借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疼痛輕等優(yōu)點為不能接受傳統(tǒng)開胸切除術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VATS治療NSCLC的手術根治性依舊存在爭議[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6例合并COPD的早期NSCLC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了CVATS與開胸術的手術安全性、徹底性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6例合并COPD的早期NSCLC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58~74(66.5±4.8)歲;病理分期:I期25例、II期18例;鱗癌24例、腺癌19例;COPD輕度28例、中度15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59~76(65.8±5.2)歲;病理分期:I期28例、II期15例;鱗癌26例、腺癌17例;COPD輕度27例,中度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術后病理確診為NSCLC,且臨床TNM分期I、II期;(2)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診斷及分級標準[2];(3)耐受肺葉切除+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術。排除標準:(1)類癌、黏液表面樣癌;(2)其他類型肺切除術;(3)術前接受放、化療或靶向藥物治療者。
1.3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外側切口,逐層進行,常規(guī)完成肺葉切除及縱膈肺門淋巴結清掃,手術過程中避免對正常肺組織的牽拉及擠壓。觀察組取側臥位,行雙側氣管插管,健側單肺通氣。采用三孔法切口:胸腔鏡孔取腋前線第7或8肋間;主操作孔取腋前線第4或5肋間,切口長度2.0~3.0cm;副操作口于肩胛下線第8~9肋間做長1.5~2.0cm切口。肺葉間裂發(fā)育較好的患者按肺動脈、肺靜脈、支氣管完成解剖處理,肺裂發(fā)育不佳或葉間裂粘連時,則按肺靜脈、支氣管、肺動脈順序完成解剖,完成后均對縱膈及肺門附近的淋巴結進行仔細清掃。
1.3 臨床觀察指標 (1)近期療效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胸管留置時間、鎮(zhèn)痛劑使用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術后吸氧時間、住院時間等;(2)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3)遠期生存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近期療效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胸管留置時間、鎮(zhèn)痛劑使用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術后吸氧時間、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指標比較(±s)
?
2.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生率(9.30%)低于對照組(27.91%,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2.3 兩組遠期生存情況比較 兩組局部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及1年內生存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遠期生存情況比較[n(%)]
合并COPD的NSCLC患者免疫能力,且合并癥狀多,部分患者可能因術前較低的肺功能而失去手術治療機會[3],因此對于合并COPD的NSCLC患者來說尋找合適的治療方式能幫助提高生存率。傳統(tǒng)開胸式肺葉切除雖然對早期NSCLC患者有確切的療效,但其手術切口大,且需暴露胸腔,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極易引起并發(fā)癥[4]。胸腔鏡手術作為實現(xiàn)外科手術微創(chuàng)化的重要途徑,憑借其創(chuàng)傷小、對肺功能損傷小等優(yōu)勢在早期N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已被廣泛接受[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胸管留置時間、鎮(zhèn)痛劑使用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術后吸氧時間、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與臧鑫等[6]研究一致。這些圍手術期相關指標的改善得益于胸腔鏡的高清攝像頭放大了手術視野,能增加對小血管的辨識度以降低對小血管的損傷,同時三孔法制造的切口長度遠小于開胸切口,而開胸術后疼痛感較強,讓患者不敢咳嗽而無法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了肺炎及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同時胸腔鏡下的開關胸流程簡化,對肺功能損傷較小,且術后應激反應相對開胸術更低[7]。開胸術患者主要的并發(fā)癥是肺炎及COPD病情加重,前者主要是由于術后疼痛強烈,不敢咳嗽,再加上住院時間更長,發(fā)生醫(yī)源性感染的幾率更高,后者則是因為手術過程中對肺組織的牽拉損傷,進一步損傷肺組織。局部復發(fā)、遠處轉移及生存情況作為判斷NSCLC患者手術最終的指標,兩組局部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及1年內生存率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手術方式并沒有影響患者的生存期,與劉新國等[8]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CVATS能達到開胸手術相同的近期及遠期療效,且其術后疼痛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住院時間均明顯降低,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