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沁
童話是一種極富趣味的文學體裁,情節(jié)生動、語言活潑,更能吸引兒童閱讀。與此同時,童話中還蘊含深意,可以陶冶學生心靈,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童話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低年段童話教學可通過適當使用思維導圖、抓實語言應用、創(chuàng)意角色表演等策略,助力兒童厘清人物關系,了解故事情節(jié),學習表達,品悟人物形象,從而為學生深度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部編語文教材二(下)第七單元由四篇情節(jié)生動且富有深意的童話故事組成,其中《青蛙賣泥塘》告訴學生通過不斷改變可以使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的道理。文章雖然篇幅較長,但條理清晰、語言淺顯、有詳有略,學生容易理解。在教學中,該如何發(fā)揮童話的文本優(yōu)勢,讓孩子在語言實踐中習得語言、發(fā)展思維、塑造人格,將語文要素轉化為語文能力呢?筆者深入鉆研教材,依據(jù)學生實際的思維發(fā)展水平,適度挖掘其中的訓練點,巧用思維導圖、抓實語言應用、創(chuàng)意角色表演,在讀讀、想想、說說、演演中幫助學生學“話”(復述、評價、表演),較好地推進了兒童言語表達、思維品質與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借思維導圖,構全文支架,讓復述更有思路
思維導圖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它簡單而有效,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將思維導圖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從單向性向發(fā)散性轉變,幫助學生建構思維網(wǎng)絡,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童話以“青蛙賣泥塘”為主線,寫了青蛙在分別聽取其他動物的建議后,不斷對原先的爛泥塘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初讀課文,學生容易對多位角色的建議和青蛙采取的舉措產(chǎn)生混淆,借助思維導圖就可以幫助學生對文本加以梳理,將長故事讀短,也能幫助學生憑借此圖整體感知故事甚至復述故事內容。
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賣泥塘”為中心,用線條、文字或者圖畫擴展出去,進行分支的繪制,畫好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繪制,可以幫助學生組織信息、理清思路,找到各項信息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握故事的整體結構,對故事的發(fā)展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的梳理,有助于學生在復述故事內容時,從中汲取關鍵信息,再經(jīng)過自我梳理,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二、抓對話想象,促語言運用,讓評價更有溫度
小學語文教學尤其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感悟和實踐,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篇課文中以較多的筆墨描述了第一位顧客老牛和第二位顧客野鴨同青蛙之間的對話。老牛和野鴨在評價泥塘時都是先肯定了泥塘的優(yōu)點,再提出建議,表達較為委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其說話的藝術并聯(lián)系生活嘗試運用,讓學生在評價他人時也顯得有“溫度”。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意識到老牛和野鴨沒有一上來就直截了當?shù)刂赋瞿嗵恋牟蛔?,而是先揚后抑,讓身為主人的青蛙聽后覺得還挺受用的,也就愿意采納它們的建議。此時,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在對話時用“不過”“就是”等轉折詞,幫助學生認識到轉折詞后面的內容才是動物們要表達的重點。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引申出其他表示轉折的詞語,如“但是”“可是”“卻”等。教學中,學生一開始也許并不能馬上有所反應,教師可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尋找其中用于表示轉折的詞。隨后,再著重引出說話訓練,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猜出小鳥、蝴蝶、小猴等其他小動物會怎么和青蛙對話,對文中的留白進行猜想和補充,并運用轉折詞將建議委婉地表達出來,實現(xiàn)語言文字的運用。
在語言實踐中,大多數(shù)學生能展開想象,模仿課文語言,一開始說得比較簡單,如:“小鳥飛來說:‘這里好是好,不過還缺少了些樹。”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在青蛙的努力下泥塘已有的變化,如:“這里綠草如茵,河水清清,真不錯,不過要是再種些樹就更好了?!弊寣W生知道,評價時加入對青蛙做過的一系列努力的肯定,青蛙聽了一定會更高興的。在這樣循序漸進地指導下,學生評價泥塘的話語自然會慢慢豐富起來,甚至會用上一些優(yōu)美的四字詞語,在互相借鑒、互相補充中不斷完善語言,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提升學生語言質量。
三、以角色表演,助學習興味,讓表演有生長
興趣是最好的動力。當學生對課堂感興趣時,就會感知敏銳,發(fā)散思維,想象豐富,從而懷著主動學習的欲望,愉快地投入學習中,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童話教學不能機械地拆解文本,進行單調的語言訓練,忽略童話本身的藝術特點。作為童話的一種教學方式,角色表演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更主動地去理解文章內容、把握角色特點,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進而在很大程度上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筆者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走進故事,分角色表演,重點表演老牛、野鴨與青蛙之間的交流過程。
表演前,我問學生:依據(jù)你們以前的表演經(jīng)驗,想要演好一個角色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學生憑著以往的經(jīng)驗,有的說要加上動作,有的說要學著角色的樣子說話等。在大家的共同出謀劃策下,教師可幫助學生歸納將角色演好需要注意的問題。如:青蛙吆喝時聲音要又響又長,這樣才能把四周的動物吸引過來,為了讓聲音傳得更遠,兩手可以搭在嘴邊做喇叭狀。而老牛因為年紀大了,所以它走路的速度要慢,說話語速也得慢吞吞的。為了演得更有角色感,我們還可以用手在頭上比一對犄角。說到泥塘的優(yōu)點時,可以加入點點頭的動作表示肯定,提出建議時,可以配合著擺擺手表示否定。隨后,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排練,三人分別飾演老牛、野鴨和青蛙,一人為旁白,教師巡視指導并及時幫助與協(xié)調。
表演時,小組中的一位同學戴上頭飾上臺展示,其他同學作觀眾點評。有了這樣的儀式感之后,小演員們的表現(xiàn)自然更加投入了。隨后,組織小觀眾們點評,同學們的點評都很有意思,有的指出小演員動作幅度太小,還可以夸張一些;有的覺得小演員老是轉過頭去看屏幕上的文字,應該把臺詞背出來,全程面對觀眾;還有的認為要配個背景音樂才更像表演。匯總評價建議后,學生繼續(xù)以四人為小組進行排練。隨后請最開始的一組再次上臺,看看改動后的表演是不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果然,在更細致地揣摩角色后,學生表演有了明顯提高。隨后的幾組更是越演越入戲,越演越有新亮點,學生們的表演熱情也被徹底點燃了。
入境表演可以助力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故事,同時我們也看到,表演的過程也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過程。
無論是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思路,助力復述,還是借助文本開展語言應用,助力評價,抑或通過角色表演助推學生閱讀生長,歸根結底,都需要立足文本,找準定位,符合兒童視角,展開有效的言語實踐教學。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樂于學并且學得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