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革
(河南省濮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南 濮陽 457000)
衛(wèi)河源于太行山南麓,自安陽市內(nèi)黃縣西善村北入濮陽市,流經(jīng)清豐、南樂兩縣,于南樂縣西崇町村東出境,入河北省,再至山東臨清入運河,全長411 km,流域面積14834 km2。濮陽境內(nèi)河長29.4 km,流域面積380 km2。境內(nèi)主要支流有硝河、加五支等。衛(wèi)河支流多出自太行山區(qū),源短流急,暴雨集流迅速,支大干小,排水不暢,常泛決成災(zāi),歷史上多有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曾對干流進(jìn)行局部疏浚、擴挖、截流、清淤,并對堤防多次修復(fù),泄洪流量由650 m3/s~850 m3/s,提高到2000 m3/s~2500 m3/s。衛(wèi)河年均徑流總量為27.47 億m3,平水年為23.91 億m3,偏旱年為14.29 億m3。
元村集水文站,原名楚旺水文站,1979 年1 月下遷至元村集,更名為元村集水文站。元村集水文站位于河南省南樂縣元村鎮(zhèn),1979 年設(shè)立,為國家重要水文站,為海河流域南運河水系衛(wèi)河主要控制站、國家級報汛站、衛(wèi)河流域省界控制站,集水面積14286 Km2,至河口距離112 km。該站觀測項目有:降水量、水位、流量、單沙、輸沙率等。該站采集本測驗斷面以上長系列水文要素信息,為水資源管理、防汛減災(zāi)、水生態(tài)保護(hù)服務(wù)[1]。下轄水文站1 處、水位站1 處、雨量站1 處(見圖1)。
圖1 元村集水文站位置圖
選用元村集水文站實測降水、流量、泥沙等水文資料、北張集雨量站和西元村水位站降水資料。西元村站、元村集站、北張集雨站均具有長系列降水資料,經(jīng)單站合理性檢查,實測資料合理可靠,準(zhǔn)確度高,且具有很好的代表性[2]。各站點水文特征值統(tǒng)計見表1。
表1 元村集水文站屬站水文特征值
元村集水文站地處衛(wèi)河下游,屬平原暖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四季分明,春、秋兩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嚴(yán)寒少雨。降水屬于主要的水資源,是地表和地下水補給的主要來源[3]。
根據(jù)元村集水文站、北張集雨量站、西元村水位站長系列的歷史降水資料顯示,該流域降水量年內(nèi)分配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汛期(6 月~9 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2%左右,最小年降水量一般會出現(xiàn)在12 月~次年2 月,其降水量低于全年總量的4%(見表2)[4]。
表2 元村集站、北張集站、西元村站月、年降水量統(tǒng)計表
水文統(tǒng)計中的變差系數(shù)Cv值是一個重要參數(shù),其值大小可以用來說明水文要素的長期變化過程和穩(wěn)定程度,變差系數(shù)和極值比可以用來判斷降水量年際變化幅度,Cv值越大,說明年際變化越大[5]。長系列的歷史降水資料計算結(jié)果表明(表1),該流域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49.5 mm。元村集水文站最大年降水量(1963 年)為1078.9 mm,最小年降水量(1981 年)246.5 mm,年際比值為4.4;北張集雨量站最大年降水量(2003 年)為817.0 mm,最小降水量(1978 年)252.5 mm,年際比值為3.2;西元村水位站最大年降水量(1964年)為1228.6 mm,最小降水量(1987 年)232.0 mm,年際比值為5.3。由表1 可以看出,3 處站點降水量的Cv值均較大,說明該流域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根據(jù)圖2 可知,各站點降水量呈現(xiàn)逐年減少的趨勢。
元村集水文站徑流量主要由降水及地下水補給等方式組成,其中汛期的降水量是徑流量的主要來源,徑流年內(nèi)分配情況見表3。從表3 可以看出,7 月~11 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62.54%,可以看出,徑流量的年內(nèi)分配極不均勻。1 月~4 月徑流量均偏小,4 月份的徑流量最小,僅占全年的4.30%,和春季干燥少雨的特點相符合。
表3 元村集水文站徑流量年內(nèi)分配表
根據(jù)元村集水文站年徑流量變化過程線(圖3)可以看出,最大年徑流量出現(xiàn)在1963 年,為53.63 億m3,最小年徑流量出現(xiàn)在2019 年,為2.463 億m3,倍比為21.8,由此可見徑流量年際變化很大,另外可以看出徑流量呈現(xiàn)逐年減小的趨勢。
圖3 元村集水文站歷年徑流量
流域水土流失的情況,可以從其泥沙含量的大小反應(yīng)出來。衛(wèi)河為少量含沙的河流,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降水、流域下墊面變化[6]。由于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故汛期輸沙量偏大,斷面最大含沙量主要集中在6 月~9 月。據(jù)元村集水文站1991 年~2020 年30 年泥沙資料分析,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78 kg/m3,含沙量年內(nèi)分配情況見圖4,含沙量逐年變化情況見圖5[7]。
圖4可以看出,元村集站含沙量年內(nèi)分配極不均勻,7月份含沙量最大,8月次之,汛期6月~9月含沙量占比為73.46%,和降水量年內(nèi)分配趨勢一致。從圖5可以看出,最大年平均含沙量為0.88 kg/m3(1991年),最小含沙量為0(1997年),含沙量年際變化很大,同時看出年平均含沙量呈現(xiàn)明顯的逐年減小的趨勢[8]。
圖4 元村集站含沙量年內(nèi)分配圖
圖5 元村集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變化過程線
根據(jù)元村集水文站1991 年~2020 年實測輸沙率資料統(tǒng)計,多年平均輸沙率為5.09 kg/s,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06 萬t,輸沙率年內(nèi)分配極不均勻(見圖6),主要集中在7 月~10 月。與含沙量年內(nèi)分配基本相應(yīng),8 月份輸沙率最大,7 月份次之[9]。1 月~4 月、12 月輸沙率很小,幾乎為0。
表4 元村集站輸沙量年內(nèi)分配表 單位:104t
圖6 元村集站多年月平均輸沙量年內(nèi)分布圖
1)元村集水文站斷面以上流域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 月~9 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2%左右,降水量年內(nèi)分配極不均勻;降水量極值倍比和變差系數(shù)Cv值均較大,說明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另外降水量整體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
2)元村集水文站徑流量年內(nèi)分配也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 月~11 月,占全年的62.54%;較大的極值倍比和變差系數(shù)表明徑流年際間變化較大,受降水量逐年減少和下墊面條件不斷改變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10],徑流量呈現(xiàn)逐年減少的趨勢。
3)元村集水文站含沙量、輸沙率的年內(nèi)分配很不均勻,同時年際變化大。由于河道治理及時有效,含沙量、輸沙率近年來減少的趨勢明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