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
(河南省社旗縣人民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 社旗 413300)
老年性眩暈作為一種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疾病,患者多以乏力、目眩及頭暈等表現為主,多由前庭功能病損所致的位置性或運動性幻覺。目前老年性眩暈西醫(yī)治療主要以倍他司汀等血管擴張劑控制患者病情,改善眩暈癥狀,但易反復發(fā)作,長期應用不良反應較多[1]。老年性眩暈屬于中醫(yī)學中的“眩暈”范疇,患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諸臟腑均可受累,臟腑氣血虧虛,臨床上多從“腎虛、血瘀”論治,以補腎活血為主治[2]。鑒于此,本研究觀察補腎活血湯加減治療老年性眩暈60 例的療效,并與常規(guī)西藥治療效果進行對比?,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8 年2 月~2021 年1 月于我院治療的120 例老年性眩暈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 例。觀察組男35 例,女25例;年齡53~78 歲,平均年齡(66.32±2.13)歲;病程3~59 個月,平均病程(25.16±5.37)個月。對照組男32 例,女28 例;年齡55~79 歲,平均年齡(66.28±2.16)歲;病程3~56 個月,平均病程(25.24±5.3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臨床癥狀表現及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辨證腎虛血瘀型,視物旋轉或晃動,目眩,眩暈,頭痛,心悸,失眠,耳鳴耳聾,健忘,脈細澀,舌黯有瘀斑;簽署知情同意書;精神狀態(tài)良好。(2)排除標準:由于眼病、腦血管病或顱內占位性病變所致的眩暈;肝、腎功能不全;無法耐受倍他司汀等藥物治療;存在肺栓塞病史;患有嚴重血液病或腫瘤。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片(國藥準字H31022080)治療,4 mg/ 次,3 次/d。同時減少體位改變、聲光刺激,發(fā)作期宜臥床休息,針對性采用降壓、降糖治療。于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采用補腎活血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赤芍、丹參、枸杞、山藥、桑寄生、杜仲、山茱萸各20 g,澤瀉、川牛膝、川芎、熟地黃各15 g,炙甘草10 g。隨癥加減:氣虛自汗、神疲乏力加黃芪、黨參;頭痛重加蔓荊子;遇寒加重、畏寒肢冷加巴戟天、菟絲子;五心煩熱重加黃柏、知母、地骨皮。將上述藥物送入藥劑科煎煮,取水800 ml 煎煮至400 ml,2 次/d,分早晚服用。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 周。
1.4 評價指標(1)臨床療效[4]:治療4 周后評估療效,眩暈癥狀消失,對日常生活無影響為痊愈;眩暈癥狀明顯改善,日常生活基本正常為顯效;活動中存在輕度眩暈,靜止時消失為有效;臨床癥狀未改善為無效??傆行橛行?、顯效及痊愈之和。(2)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治療4 周后依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標準評估,依據癥狀嚴重程度(無、輕度、中度、重度)評分為0 分、1 分、2 分、3 分,評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3)相關血管血流速度: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深圳Delica 經顱多普勒超聲測定基底動脈(BA)、右側椎動脈(RVA)、左側椎動脈(LVA)血流速度。(4)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相關血管血流速度對比兩組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及BA、RVA、LVA 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BA、RVA、LVA 血流速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相關血管血流速度對比( ±s)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相關血管血流速度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LVA(cm/s)治療前時間 組別 n 中醫(yī)證候積分(分)BA(cm/s)RVA(cm/s)對照組觀察組60 60 tP治療后 對照組觀察組60 60 tP 11.05±2.34 10.86±2.29 0.450 0.654 6.38±1.25*3.91±0.86*12.610 0.000 23.68±6.81 23.74±6.75 0.049 0.961 29.35±5.49*33.20±6.37*3.546 0.001 20.86±4.19 20.93±4.24 0.091 0.928 28.41±5.67*31.69±6.35*2.985 0.004 21.79±4.82 21.83±4.75 0.046 0.964 25.97±5.83*28.49±6.18*2.298 0.023
2.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治療期間僅對照組出現胃腸道反應3 例,但未對治療造成影響。
老年性眩暈患者病情易反復,纏綿不愈,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影響較大。經研究發(fā)現,椎- 基底動脈硬化或受到壓迫會造成局部缺氧缺血,進而導致腦功能障礙,誘發(fā)老年性眩暈[5]。西醫(yī)治療多以擴張腦血管、改善腦細胞代謝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對癥治療為主,雖然能夠于一定程度上緩解眩暈癥狀,但治療后極易反復發(fā)作,且長期服用西藥治療副作用較大,治療效果難以令人滿意[6~7]。
歷代醫(yī)家對眩暈認識不一,眩暈在中醫(yī)學早期便有研究,最早見于《內經》中。中醫(yī)學認為該病病機虛實夾雜,病位在腦,為瘀血阻絡、腎精不足[8]。中醫(yī)中藥治療具有無創(chuàng)及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從“整體、辨證論治”角度出發(fā),對患者機體狀態(tài)進行全面調理,用于治療眩暈具有廣闊前景。補腎活血湯方中赤芍、丹參活血祛瘀;枸杞、山藥滋陰補腎、補腎養(yǎng)胃;桑寄生、杜仲補腎益氣;山茱萸澀精固脫、滋補肝腎;澤瀉、川牛膝瀉腎濁、引血下行;川芎、熟地黃活血行氣、填精益髓、補益肝腎;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補腎填精之效。同時依據病情隨癥加減,靈活化裁,可增強治療效果[9]。經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補腎活血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可調節(jié)腦部供血[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BA、RVA、LVA 血流速度均高于對照組,治療期間僅對照組出現胃腸道反應3 例。提示在老年性眩暈患者中采用補腎活血湯加減治療,有利于改善腦供血,減輕眩暈癥狀,在增強治療效果外,不良反應少,臨床應用安全有效。但本研究中僅納入120 例患者,研究樣本量較小,仍需經后續(xù)深入研究,以進一步探討補腎活血湯加減治療老年性眩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補腎活血湯加減治療老年性眩暈是安全可行的,在改善患者癥狀及腦血供方面效果確切,臨床應用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