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思平
(廣東省興寧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推拿科 興寧 514500)
認知功能障礙是中風后常見后遺癥之一,發(fā)病率高達50%~70%。認知功能障礙主要與中風后導致大腦皮層功能或結(jié)構(gòu)異常有關(guān),表現(xiàn)為智能和記憶障礙、視覺空間障礙、失語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康復質(zhì)量,影響后續(xù)進一步治療。西醫(yī)多采用藥物治療,給予膽堿酯酶抑制劑,抑制乙酰膽堿水解,提高乙酰膽堿含量,改善認知功能。但單純藥物治療對認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有限,且容易產(chǎn)生不良反應[1]。中醫(yī)認為,腦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屬于“癡呆、健忘”等范疇,臟腑功能虛損、腦髓空虛為發(fā)病之本,痰、瘀互結(jié)、阻滯腦絡為發(fā)病之標,導致腦髓失養(yǎng),髓海虧虛,腦神失用,漸成呆病[2]。針灸是常用的中醫(yī)外治療法,選取督脈經(jīng)穴配合辨證取穴能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3~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針灸治療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4 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42~79 歲,平均(62.6±10.2)歲;病程12~40 d,平均(22.5±7.2)d。對照組男23 例,女19例;年齡43~79 歲,平均(62.9±10.1)歲;病程12~38 d,平均(22.3±7.4)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jīng)CT 或MRI 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20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40 分,診斷為腦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既往有癡呆或精神疾病病史;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等。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給予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認知功能、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等藥物治療,服用鹽酸多奈哌齊片(國藥準字H20030583)10 mg/ 次,1次/d。在此基礎(chǔ)上,觀察組給予針灸治療,取穴以督脈、足太陰經(jīng)穴為主,頭部選擇百會、神庭、四神聰、印堂、風池等穴位,四肢選擇內(nèi)關(guān)、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陰陵泉、陽陵泉、血海、豐隆等穴位,軀干選擇中脘、下脘、天樞、氣海、關(guān)元。頭部穴位針與頭皮呈30°角刺入0.5~1.5 寸,達帽狀腱膜下層,其他穴位直刺進針,針刺深度以患者體型及穴位而定,行抽提或捻轉(zhuǎn)手法,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 min。1 周為一個療程,兩組均治療3 個療程。
1.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認知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提高,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提高≥5 分;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認知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MMSE 評分提高2~4 分;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認知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無明顯提高,MMSE 評分也無明顯改變??傆行?顯效+ 有效。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MMSE、MoCA 及ADL 評分。MoCA 評分包括注意力、語言、定向、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命名、記憶、抽象能力等,總分30 分,低于26 分則為存在認知功能障礙。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3%(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MSE、ADL 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ADL評分、MMSE 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MSE、ADL 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MSE、ADL 評分比較(分,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AD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NIHSS治療前 治療后MMSE治療前 治療后42 42 21.55±6.73 21.62±6.59 7.28±3.42*12.87±4.32*21.42±2.10 21.37±2.08 27.29±2.53*24.71±2.38*23.27±7.52 23.04±7.48 73.16±16.85*54.63±15.17*
2.3 兩組治療前后MoCA 評分比較觀察組治療后注意力、語言、定向、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命名、記憶、抽象能力等MoCA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oCA 評分比較(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oCA 評分比較(分,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注意力 語言 定向 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 命名 記憶 抽象能力觀察組對照組42 42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45±0.51 3.01±0.56*1.42±0.49 1.98±0.36*0.87±0.42 1.92±0.33*0.89±0.38 1.22±0.32*2.42±0.78 5.47±0.72*2.45±0.80 3.19±0.43*2.08±0.56 4.93±0.34*2.10±0.53 3.14±0.21*0.84±0.34 1.90±0.76*0.87±0.38 1.24±0.45*1.23±0.46 3.04±0.61*1.26±0.40 2.32±0.63*1.36±0.20 2.83±0.74*1.39±0.25 2.01±0.18*
中醫(yī)學認為,腦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多由機體臟腑功能虛弱,外邪直中經(jīng)絡,導致氣血、痰濁互結(jié),痹阻清竅而發(fā)?;颊叨啾憩F(xiàn)為神志遲鈍、記憶力及理解力下降、健忘等,病情有較強波動性,智力呈波浪性下降,甚至造成智力完全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社會能力[5~7]。
藥物是臨床首選治療方法,但本病缺乏特效藥物,多在規(guī)范化治療的基礎(chǔ)上使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多奈哌齊屬于第二代膽堿酯酶抑制劑,可抑制乙酰膽堿酯酶,提高腦部乙酰膽堿含量,還可作用于Ca2+通道,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遞質(zhì),改善認知功能。但藥物治療總體療效并不能令人滿意,且易產(chǎn)生不良反應。
針灸在中醫(yī)上應用廣泛,本研究選擇頭穴與體穴聯(lián)合針灸,頭穴取百會、神庭、印堂等,能夠“調(diào)神”,而“神”不僅來源于先天之精,也依賴后天脾胃生化精微的滋養(yǎng),因此,調(diào)神的同時需要調(diào)理脾胃。體穴選擇督脈、足太陰經(jīng)及足陽明胃經(jīng)穴位,如脾俞、陰陵泉、足三里、豐隆等,能有效健脾化濕、溫化痰飲[8~9]?,F(xiàn)代解剖學顯示,頭穴所處區(qū)域的大腦皮層控制著大部分主控認知功能的動脈神經(jīng)網(wǎng)絡,針灸可刺激腦血液循環(huán),激活大腦皮層的相關(guān)功能,促進受損神經(jīng)通路的修復,重建大腦認知的神經(jīng)傳遞[10]。同時,針灸可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分泌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有助于恢復和調(diào)整體內(nèi)纖溶系統(tǒng)平衡,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促進血栓溶解。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3%(P<0.05);觀察組治療后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ADL 評分、MMSE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注意力、語言、定向、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命名、記憶、抽象能力等MoCA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證明針灸治療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認知功能有明顯改善效果,能有效改善腦血液循環(huán),促進神經(jīng)功能修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確切,對認知功能的提高明顯,可有效提高神經(jīng)功能及改善預后,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