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河南省原陽縣中醫(yī)院中醫(yī)內科 原陽 453500)
急性腦梗死是多種因素影響下腦組織缺血缺氧、灌注異常等引發(fā)的腦組織損害,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致殘率[1]。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言語障礙等是急性腦梗死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若不及時干預,將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2]。目前,西醫(yī)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給予抗凝、溶栓等特異性治療,以改善腦組織缺血狀態(tài)、恢復再灌注,對改善預后意義重大。但上述治療對時間要求較高,臨床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中醫(yī)學將急性腦梗死歸結為“中風”范疇,痰熱腑實證是該病常見證型,在急性期治療中主張“急則治其標”,結合“痰瘀互患、痰瘀同源”的原則,采用星蔞承氣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可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3]。鑒于此,本研究采用星蔞承氣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痰熱腑實證急性腦梗死,旨在探討其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我院2018 年6 月~2020 年8月治療的84 例急性腦梗死痰熱腑實證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42 例)及對照組(42 例)。研究組女17 例,男25 例;年齡47~75 歲,平均(62.40±3.59)歲;發(fā)病時間2~48 h,平均(25.06±2.86)h。對照組女18 例,男24 例;年齡47~76 歲,平均(62.59±3.41) 歲;發(fā)病時間2~49 h,平均(25.14±2.97)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中疾病診斷標準,急性起病;癥狀及體征持續(xù)時間超過2 h;影像學檢查可見腦梗死病灶;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等。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痰熱腑實證診斷標準:痰多黏膩,脘腹脹滿,大便干結,神志障礙,口干舌燥,小便赤黃,口苦口臭,頭昏頭痛,渴不欲飲,食欲不振;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1.3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心臟疾病或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異常;造血系統(tǒng)異常;免疫缺陷性疾病;無法完成本研究。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19990258),1 片/ 次,1 次/d 阿司匹林腸溶片(注冊證號H20130339),1 片/ 次,1 次/d;另經(jīng)靜脈注射甘露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1568),250 ml/ 次,1 次/d。研究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采用星蔞承氣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1) 星蔞承氣湯組方:芒硝(沖服)、膽南星、羌活各6 g,生大黃(后下)10 g,全瓜蔞30 g。水煎取汁200 ml 分兩次服用,2 次/d,1劑/d。若患者神志昏迷或伴有吞咽障礙,則可采用鼻飼療法。(2)針刺療法:取百會穴、水溝穴、太陽穴、風府穴、風池穴、委中穴、承山穴、血海穴、陰陵泉、環(huán)跳穴、陰陵泉、太沖穴、肩貞穴、肩髎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內關穴。采用平補平瀉法,依次刺入穴內,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1 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7 d。
1.5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各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下降≥90%為臨床控制;各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NIHSS 評分下降45%~89%為顯效;各癥狀及體征好轉,NIHSS 評分下降18%~44%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 臨床控制+ 顯效+ 有效。(2)中醫(y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對患者各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估,采用0、2、4、6 分評分法,癥狀越嚴重,評分越高。(3)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采用NIHSS 評分評估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滿分42 分,缺損越嚴重,評分越高。(4)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表(ADL)評估患者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日常生活能力變化,滿分100 分,日常生活能力與總評分呈正相關。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s)
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42 42 18.667 12.050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3.82±3.61 13.79±3.58 0.038 0.970 3.20±0.75 6.94±0.87 21.101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及ADL 評分比較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NIHSS 評分較低,ADL 評分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及ADL 評分比較(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及ADL 評分比較(分, ±s)
ADL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常規(guī)組組別 n NIHS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42 42 tP 29.16±4.20 29.20±4.53 0.042 0.967 12.81±4.19 18.76±4.22 6.484 0.000 36.52±5.75 37.01±5.20 0.410 0.683 70.39±8.85 63.54±7.96 3.730 0.000
現(xiàn)代醫(yī)學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以預防腦組織壞死、恢復腦部供給、改善缺血缺氧狀態(tài)為原則。阿托伐他汀鈣為他汀類藥物,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改善血脂代謝紊亂,緩解病情;阿司匹林可避免血小板黏附、聚集、活化,有助于減少血栓形成。兩者聯(lián)用能夠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并在多種調節(jié)機制下避免急性腦梗死的復發(fā),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6]。甘露醇為脫水劑,在腦梗死治療中應用廣泛,可控制腦水腫、減低顱內壓,但長時間應用易出現(xiàn)高滲脫水,或誘發(fā)水、電解質紊亂,影響預后恢復。
中醫(yī)學認為,中風的發(fā)生以氣血內虛為基礎,受到飲食不節(jié)、勞倦內傷等因素影響,導致臟腑陰陽失調、腦脈痹阻。痰熱腑實證是該病常見證型,痰熱內阻,上則侵擾腦竅,清陽不升,經(jīng)絡阻滯,下則腑氣不通。此外,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在治療中無緩治之法,僅可速去其病即安[7]。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中醫(yī)證候積分、NIHSS 評分均較低,ADL 評分較高,表明采用星蔞承氣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療效確切。星蔞承氣湯組方中芒硝、生大黃清熱解毒、瀉下攻積、軟堅散結;膽南星熄風定驚;羌活解表散寒;全瓜蔞潤肺化痰、潤腸通便、清熱散結[8~9]。全方配伍,具有活血祛瘀、通腑瀉下、化痰清熱之效。另取頭部、下肢、上肢等穴位行針刺治療,可達行氣活血、疏經(jīng)通絡、醒腦開竅之效,還可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修復受損的神經(jīng)元,減輕腦組織損傷,利于腦功能恢復[10]。
綜上所述,在痰熱腑實證急性腦梗死治療中采用星蔞承氣湯聯(lián)合針刺療效確切,有助于改善各臨床癥狀,減輕神經(jīng)功能缺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