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慶麗 李秀蘭
(河南省駐馬店廣濟醫(yī)院婦產科 駐馬店 463000)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是較為常見的不孕癥類型,其發(fā)生與多種因素相關,由于下丘腦- 垂體- 卵巢軸及其相關內分泌腺體間調節(jié)功能失調,導致卵泡發(fā)育不良,甚至停止發(fā)育[1]。目前,臨床上常采用促排卵藥物等西藥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雖可起到良好的促排卵效果,但單獨使用西藥治療,妊娠率較低[2]。近年來,中醫(yī)藥在不孕癥治療中廣泛應用,且取得良好成效。為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本研究分析采用補腎促孕湯聯(lián)合來曲唑對腎虛型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患者妊娠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月收治的92 例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 例。對照組年齡21~38 歲,平均(29.24±4.19)歲;病程2~9 年,平均(5.43±1.26) 年。觀察組年齡22~36 歲, 平均(28.89±4.12)歲;病程2~8 年,平均(5.17±1.14)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華婦產科學》[3]中排卵障礙性不孕癥診斷標準;育齡女性婚后>12 個月,配偶生殖功能正常,在未避孕情況下,一直未受孕;既往有妊娠史,而后在未避孕連續(xù)>1年未受孕;經陰道超聲監(jiān)測卵泡,>3 個月無成熟卵泡產生;患者處于黃體期時,血清孕酮水平較正常水平低。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腎虛證辨證標準,主癥見婚久不孕,月經期不定,經量少,經色暗淡;次癥見腰骶酸痛,頭暈,耳鳴,性欲減退;舌淡黯,舌苔薄白,脈沉細。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西醫(yī)與中醫(yī)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依從性較高。
1.4 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功能不全;不孕由輸卵管因素、生理缺陷、免疫因素、遺傳因素、婦科疾病等引起;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于月經來潮第3 天采用來曲唑片(國藥準字H19991001)治療,口服,2.5 mg/ 次,1 次/d,連續(xù)服用5 d,共治療3 個月經周期。
1.5.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加用補腎助孕湯治療,藥方:紫石英30 g,菟絲子30 g,熟地20 g,枸杞20 g,仙靈脾15 g,丹參30 g,黃芪30 g,當歸15 g,香附15 g,砂仁6 g,川牛膝15 g。水煎,取汁400 ml,于月經第5 天開始服用,分早晚各200 ml 溫服,1 劑/d,連續(xù)服用16 d,共治療3 個月經周期。
1.6 觀察指標(1)血清激素水平:促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促卵泡生成素(FSH)采用全自動免疫發(fā)光分析系統(tǒng)測定;子宮內膜厚度:利用陰道B 超測定。血清激素水平、子宮內膜厚度均于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經周期后測定。(2)中醫(yī)證候積分:主要包括患者主癥及次癥,根據癥狀程度輕、中、重計1、2、3 分,并計算總分[4]。(3)排卵及妊娠情況:隨訪6 個月,記錄兩組排卵及妊娠情況。
1.7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LH、E2及FSH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H、E2及FSH 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較( ±s)
FSH(U/L)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LH(U/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E2(pmol/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46 46 12.646 13.450 0.000 0.000 13.953 24.344 0.000 0.000 11.586 20.322 0.000 0.000 tP 13.85±3.94 14.26±4.12 0.488 0.627 26.48±5.51 29.74±6.63 2.565 0.012 96.83±15.18 97.25±16.04 0.129 0.898 159.64±26.49 228.37±32.82 11.052 0.000 5.28±1.52 5.37±1.59 0.278 0.782 9.89±2.23 16.13±3.22 10.805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及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及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改善,且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水平較對照組高,中醫(y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46 46 tP子宮內膜厚度(mm)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17±1.58 5.92±1.53 0.771 0.443 7.16±1.62 9.29±1.74 6.077 0.000 2.967 9.865 0.004 0.000中醫(yī)證候積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8.23±2.69 17.92±2.58 0.564 0.574 12.64±2.17 9.86±2.12 6.215 0.000 10.970 16.371 0.000 0.000
2.3 兩組排卵及妊娠情況比較隨訪6 個月,觀察組排卵率為82.61%(38/46), 對照組排卵率為63.04%(29/46),觀察組排卵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49,P=0.035)。隨訪6 個月,觀察組妊娠率為39.13%(18/46), 對照組妊娠率為19.57%(9/46),觀察組妊娠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46,P=0.039)。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患者多伴有月經稀發(fā)、閉經等表現(xiàn),且經陰道B 超檢查可見卵泡發(fā)育不良或不發(fā)育現(xiàn)象,無法正常排出。目前,臨床上多以促排藥物對排卵障礙性不孕癥進行治療,其中來曲唑是臨床常用的促排卵藥物,可有效促進性腺激素分泌,促進患者排卵,但其妊娠率較低[5]。
中醫(yī)將不孕癥歸屬于“無子、斷續(xù)、絕嗣”等范疇,認為不孕癥病機為腎中陰陽失調,引發(fā)卵泡發(fā)育障礙或排出障礙,腎精虧損、陰水匱乏,則致卵子失養(yǎng),發(fā)育不良;腎陽虧損,則無力鼓動卵子排出;肝氣郁滯,氣機失暢,致卵子排出不利;沖任氣血失常,卵子亦無法排出,故基本證型為腎虛[6]。因此,治療應以補腎益腎、調經助孕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LH、E2、FSH 及子宮內膜厚度均較對照組高,中醫(y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排卵率、妊娠率較對照組高,表明補腎促孕湯聯(lián)合來曲唑可提高腎虛型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患者排卵率及妊娠率,調節(jié)性激素水平。究其原因在于補腎助孕湯中紫石英為君藥,可補益督脈、填精益髓、助腎陽、暖胞宮;菟絲子、熟地、枸杞、仙靈脾共為臣藥,菟絲子可補腎益精、平補肝腎,熟地可補血養(yǎng)陰、填精益髓,枸杞可補益肝腎、補血益精,仙靈脾可補腎壯陽,君臣共用,可補腎滋腎、調理沖任;丹參、黃芪、當歸、香附、砂仁共為佐藥,丹參可補血活血,黃芪可補氣生血,當歸可調經止痛、補血和血,香附可疏肝解郁、調經理氣,砂仁可行氣溫中、理氣健脾;川牛膝為引經藥物,可引藥下行,直達胞宮。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腎、調和陰陽、調經助孕之效[7]?,F(xiàn)代藥理研究指出,補腎促孕湯可有效調節(jié)生殖內分泌環(huán)境,改變血清性激素含量,其中的活血化瘀類藥物可有效改善卵巢的循環(huán)功能,有助于促進卵泡發(fā)育,促進排卵[8]。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存在一定局限性,需進一步擴大樣本研究。
綜上所述,補腎促孕湯聯(lián)合來曲唑治療腎虛型排卵障礙性不孕癥可有效調節(jié)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增加子宮內膜厚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排卵率及妊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