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猷
【摘要】伴隨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其已經被應用于教學領域當中。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物理知識,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故此,本文以《認識浮力》為案例,對初中物理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品質課堂教學實踐展開了研究,以期在信息技術輔助下更好地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信息技術;學科融合;品質課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戰(zhàn)略任務。因此,課堂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同時在教學中強化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在初中課堂當中,信息技術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方面的意義越來越明顯,且隨著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已經是必然趨勢。許多物理知識都需要學生實踐去驗證,但受到場地或教學工具的限制,許多物理實驗是很難完成的。而在信息技術下,利用多媒體等設備可實現生動的教學,讓課堂變得更加立體化,不再受空間的限制,甚至能帶領學生從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當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其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案×Α笔前四昙壪聝粤W內容學習的難點,學生對浮力從認識到理解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因此,在浮力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降低學習的難度,幫助教師打造真實的物理學習環(huán)境,增加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此,下面以《認識浮力》為案例,對初中物理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品質課堂教學實踐展開論述。
一、開展翻轉課堂式的教學,引導學生做好知識預習
初中物理課堂中有效地融合信息技術,能夠讓教師引導學生們在《認識浮力》課前做好充足的預習工作,讓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對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以及為課堂教學做鋪墊,減少課堂時間有限等弊端。有些學生在學習一項新的知識時,在課堂的前半段時間內還處于慢慢理解和摸索的階段,沒有任何知識預習儲備的話,理解知識的時間就會增長,進而降低課堂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采取“翻轉課堂式”的教學,利用學生在家的課余時間預習相應的知識。但這需要教師提前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挖掘到《認識浮力》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并通過總結的形式,將其制作成小微課或者PPT小課件。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小微課或者小課件通過“釘釘”或家長微信群發(fā)送給學生或家長,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就能夠參與到這項課堂的學習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并提交預習作業(yè)。這種學習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在《認識浮力》的教學中,很多實驗都是由教師演示實驗,學生無法通過親身體驗來認識浮力。那么,教師可以在知識預習中通過小視頻或者PPT引導家長和學生在家完成一些小實驗。如,讓學生們準備一盆水、一個乒乓球、一大一小的礦泉水瓶等器材,動手做幾個有趣的浮力小實驗(圖2)。完成實驗后,不要著急將知識點進行講解,而是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為后續(xù)課堂教學進行鋪墊,更有助于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另外,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學生們通過各大視頻網站現有的資源,推薦一些趣味與知識共存的小動畫片進行觀看。比如,《腦洞小動畫:重要的浮力》,這種動畫片的趣味性比較高、畫面感更強,更容易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二、創(chuàng)造學習情景,實現新課的高效導入
通過學生的課前知識準備后,教師在《認識浮力》課堂教學中,還需要積極地借助信息技術,為課題教學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開端,讓學生對知識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并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tài),更好地應對后續(xù)的學習情景。因此,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積極地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在課堂中難以通過實驗展示的事物。具體來看,《認識浮力》利用信息技術做好新課的導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在課堂上,先通過多媒體的支持,播放《泰坦尼克號》電影中輪船在海上航行的壯麗美景和撞上冰山后的災難情景。播放完后,教師可向學生們提問:“同學們,為什么鋼板做輪船可以浮在水里,也可以沉入海底?”然后請學生們來回答。學生回答完后,再展開后續(xù)的提問:“沉底的物體是否不受浮力?我們接下來再看一段視頻(向學生們播放《飛屋環(huán)游記》中氣球帶著屋子旅行的情景)?!睂W生看完后,教師繼續(xù)提問:“空氣中物體也受浮力嗎?”這樣以視頻的形式,借助信息技術實現《認識浮力》課程的課堂導入,既可以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又能更加直觀地表達浮力的力量,為進一步探究浮力做鋪墊。
三、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打造真實的物理學習環(huán)境
物理知識的內容是比較抽象化的,一些學生單純地聽教師的知識講授是很難理解知識的本質,學習一些理論層面的知識。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沒有發(fā)展完全、語言的講解很難表達抽象的內容,學生們難以消化浮力方面的物理知識?!墩J識浮力》的教學難點在于引導學生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更好地解決《認識浮力》中的教學難點,并通過虛擬實驗+課堂實驗更加直觀地表達知識內容,降低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的難度,提升他們對浮力的認知和感觸。比如,在實驗的基礎上結合動畫課件模擬探究過程。教師準備一個長方體木塊和一個裝水的容器,讓學生們向水下按下木塊感受水對木塊向上的力,然后設置“浮力是如何產生”的問題;接著,向學生們介紹教師自制的液體“表面壓力演示器”,并通過視頻儀展示在六方體的各個表面上橡皮膜在水中所受到的壓力情況,可以觀察出凹凸面不同(圖3),受壓面的受力情況不同。特別是下面受到的壓力要遠遠的大于上面,這就會使得學生們對浮力的產生原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探究。再通過動畫課件更加直觀地讓學生們明白:由于各面受到的壓力不同,會讓物體向上漂浮,從而產生浮力。
四、以多媒體技術提升物理知識的掌握
物理中許多規(guī)律都是需要精密的推算或不斷的實驗才能得出。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初中物理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融合。一些基本物理規(guī)律需要采取多媒體的動畫形式進行展現,即便是在課堂上不能親身去體驗實驗,但也可以讓學生了解整個實驗的過程。在《認識浮力》的活動1中:比較金屬塊在空氣和水中稱量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往往無法看清楚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以及其變化過程。這時,借助希沃助手與手機的鏈接,直接把演示過程投屏到黑板屏幕上,學生就一目了然了。
五、增加課堂容量,及時掌握學情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多媒體教學已經得到普遍應用,這種教學方式避免過去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低效弊端,讓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能夠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提高整個課堂教學的容量。在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可以借助Excel數據的處理,進一步得出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拉或浮力F浮與浸入深度h的關系圖像(圖4),直觀地得出實驗結果。
一項知識可以利用多種方式進行直觀性的展示,以此不斷地鞏固和加深學生們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時刻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精力,進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認識浮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第一時間對學生作出反饋,讓學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這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做到“因材施教”,進一步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認識浮力》中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比如,課堂練習,利用平板答題,教師可以通過屏幕,直接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和掌握情況;而課后作業(yè),教師也可以利用“全通閱卷”軟件平臺,把學生的書面作業(yè)通過電腦掃描,網上閱評的方式批改。教師只要導出結果,就能掌握學生作業(yè)每題的得分率,以便于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這些都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得以更好地實現。
六、結束語
伴隨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各領域應用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已經被普遍應用。初中物理作為一門知識相對抽象的學科,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更直觀地將知識展現出來,以助學生對物理知識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身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必須要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手段,加強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融合,以此創(chuàng)建高效率的品質課堂。
參考文獻:
[1]萬飛.信息化環(huán)境下初中物理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8):52-57.
[2]陳懋.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理性思維的訓練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16):47-49.
[3]張冠英.新課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分析[J].科技風,2021(14):14-15.
[4]吳正軍.初中物理課堂中“激趣教學”模式的構建[J].家長,2021(15):99-100.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