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冕 李洪菊 羅艷萍 姬攀攀 羅冬玉 李偉 徐小禾 周家華
摘要:在江漢平原地區(qū),以雜交棉中棉1279(F2)和黃河2號為試驗材料,早熟常規(guī)品種中棉所50為對照,采用機械直播和采收模式(密度較大)種植,比較3個品種的棉花生育期、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和纖維品質變化情況。結果表明,在相同的播種條件下,雜交棉中棉1279(F,)和黃河2號單株結鈴數(shù)多,單鈴質量重。說明雜交棉在較高的群體時也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能為雜交棉機械化栽培高產打下基礎,可以作為機采棉提高產量的研究方向之一。
關鍵詞:江漢平原;雜交棉品種;機械化栽培
中圖分類號:S562.0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143(2021)06-0032-04
DOl:10.3969/j.issn.2095-3143,2021,06.006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zed Cultivation of Hybrid Cotton Varieties of Jianghan Plain
Wang Simian, Li Hongju, Luo Yanping, Ji Panpan, Luo Dongyu, Li Wei, Xu xiaole, Zhou jiahua
(Jingmen (China Agricultural Valle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Jingmen, Hubei 448000, China)
Abstract: Using hybrid cottons Zhongmian1279( F2) and Huanghe 2 as test materials and the early-ma-turing conventional variety Zhongmian 50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in the Jianghan Plain, which planted by direct seeding and harvesting mode (higher density) , and compare the growth period,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 factors and fiber quality changes of the three varieties of cott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plant, hybrid cotton Zhongmian1279( F2) and Huanghe 2 had higher boll number and boll weight per plant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hybrid cotton had high population productivity and strong transport capacity, which can lay the foundation for high-yield mechanized cultivation of hybrid cotton, and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improving cotton yield by machine picking.
Key words The Jianghan Plain; Hybrid cotton varieties; Mechanized cultivation
雜交棉和常規(guī)棉相比,雜交棉普遍具有一定優(yōu)勢,可將高產、優(yōu)質和抗病三者結合,能較快地提高棉花產量和品質。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2007年選育出以中棉所63為代表的一系列強優(yōu)勢棉花雜交種在產量上都具有明顯的雜種優(yōu)勢,比對照組增產5%~15%,抗病性進一步提高,實現(xiàn)了產量與主要經(jīng)濟性狀的協(xié)同改良-51。新疆地區(qū)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產棉區(qū),該地區(qū)2021年選育的60多個常規(guī)品種在產量上遺傳改良不顯著,出現(xiàn)徘徊現(xiàn)象,常規(guī)品種的增產幅度已經(jīng)進入瓶頸期,利用常規(guī)種進一步提高產量難度越來越大。雜交棉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師引種試驗示范獲得成功,雜交棉種植面積得以逐年擴大,雜交棉的推廣與應用是棉花生產的發(fā)展方向7-。在新疆雜交棉機播和機收的引種栽培過程中,魏玉強等認為,般在高水肥條件下,種植密度應控制在9萬~12萬株/hm2,中等水肥條件下,種植密度不宜超過15萬株/hm2;同時,棉花生長受氣候、土壤及栽培管理水平等諸多因素影響,在生產實踐中應根據(jù)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的不同進行種植密度的調整;時增凱等人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隨種植密度的增加,中棉所1206的果枝數(shù)、伏前桃、伏桃數(shù)和單株結鈴數(shù)均降低,單株果枝結鈴數(shù)逐漸增加,單株葉枝結鈴數(shù)不斷下降,各處理總鈴數(shù)呈下降趨勢。機采雜交棉的選育和密度研究對機采棉提質增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機采棉代表國家棉花產業(yè)的發(fā)展方向,也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未來棉花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向2]。因此作者以雜交棉中棉1279(F2)和黃河2號為試驗材料,早熟常規(guī)品種中棉所50為對照,采用機械直播和采收的種植方式,比較3個品種在生育期、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纖維品質方面的變化情況,為長江流域棉區(qū)推廣雜交棉機械化種植提供參考。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地選擇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馬良鎮(zhèn)北港村,該田土地平整,前茬作物為小麥,沙壤土。供試材料為雜交棉中棉1279(F2)、雜交棉黃河2號,常規(guī)棉中棉所50。
1.2試驗設計
試驗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以中棉所50為對照(CK)。小區(qū)面積20m2(含廂溝),每小區(qū)種植行數(shù)為4行。行距76cm,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
1.3田間管理及天氣狀況
試驗于5月24日直播,7月8日采用行間撒施與施后中耕的方法追施復合肥(氮磷鉀有效養(yǎng)分含量分別為27%、10%和15%)375kg/hm2和部分單質肥料(所缺N、P、K肥用單質肥補齊);共進行化學除草3次,病蟲害防治6次,化學調控5次;8月7日打頂,10月15日催熟脫葉。
6月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降水日數(shù)偏多,量級較大,部分地區(qū)還出現(xiàn)特大暴雨;日照時數(shù)偏少,強降水導致部分農田作物受淹不利于生長發(fā)育。由于梅雨期時間偏長,對棉花生長影響較大;8月份持續(xù)高溫干旱,9月份、10月份又低溫陰雨,棉株整體吐絮較慢,吐絮時間延長,棉花產量與正常年份基本持平。
1.4數(shù)據(jù)調查及處理
調查各試驗材料生育期、農藝性狀、產量結構、纖維品質。吐絮期在每個小區(qū)選取長勢均勻的棉花10株,調查果枝層數(shù)、始果枝位節(jié)數(shù)、株高、單株成鈴數(shù)。每個小區(qū)隨機采收正常開裂棉鈴50個,室內進行考種測定單鈴重、衣分等,考種后取每份皮棉20g,交送河南安陽中國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農業(yè)部棉花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花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伸長率、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整齊度五項纖維指標檢測。各性狀指標數(shù)據(jù)用Mi-crosoft Excel 2013軟件進行整理,利用SPSS19.0進行相關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農藝性狀和產量性狀
由表1可知,雜交棉中棉1279(F2)和黃河2號在同早熟常規(guī)品種機械直播栽培模式下,生育期分別是111天和110天,同樣適宜麥后直播或者晚春播種。由表2看出,株高以黃河2號最高,為86.1cm,中棉所50最矮,為76.1cm,三個品種棉株株高差異不顯著;單株果枝數(shù)差異不顯著,平均在11個左右;始果枝位高度中棉1279(F2)與對照中棉所50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中棉1279(F2)為24.1cm,中棉所50為32.7cm;單株成鈴數(shù)和單鈴重,三個品種間也存在顯著差異,以中棉1279(F2)單株成鈴數(shù)最多(為22.2個)、單鈴重最重(為6.2g),分別比對照品種增加12.3個和增重1.1g,黃河2號單株成鈴數(shù)為16.2個,單鈴重為5.8g,分別比對照品種增加6.3個和增重0.7g;三個品種的衣分存在顯著差異,中棉1279(F,)最高,為41.5%;黃河2號次之,中棉所50(CK)最低,為37.9%;三個品種產量也存在顯著差異,以中棉1279(F2)最高,實收籽棉產量為3721.2kg/hm2,比對照增產5.7%,黃河2號實際產量比對照增產2.2%。說明雜交棉在江漢平原地區(qū)同樣可以用機采模式種植,且雜交棉個體優(yōu)勢明顯,單株結鈴多,成鈴率高,可以作為機采棉提高產量的途徑加以開發(fā)。
2.2收獲密度與纖維品質
大田抽樣調查,中棉1279(F2)、黃河2號、中棉所50的實際收獲密度分別為4.7萬株/hm2、6萬株/hm2、8.2萬株/hm2,雜交棉個體生長空間需要大,棉桃多,播種與收獲密度均要低些。由表3可以看出,3個品種的纖維品質差異不大,均屬于B級細絨棉。
3小結與討論
自2015年開始,荊門市農業(yè)科學院項目組開展機采棉直播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試驗工作,其中包括集成精量機播、苗期管控、簡化施肥、水肥一體、化學打頂脫葉催熟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該項目集成試驗研究工作對于棉花綠色生產、輕簡化栽培、提質增效、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很好的引領作用和推廣價值。雜交棉個體有較強的生長優(yōu)勢,前期發(fā)育優(yōu)勢明顯,產量潛力大。在2020年引種試驗天氣條件(即8月份持續(xù)高溫干旱和后期低溫陰雨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雜交棉依然取得較高的籽棉產量,同時在相同的大田播種條件下,雖然雜交棉成苗率(因中棉1279是2015年配制的雜交種子,在安陽室內自然條件下存放4年)低于對照,但籽棉產量高于對照,單株結鈴數(shù)、單鈴重和籽棉產量均高于對照。說明中棉1279(F2)有較高的群體生產能力和很強的轉運能力,可以為雜交棉機械化栽培的高產打下基礎。
雜交棉機械化栽培在密度上可作進一步研究,從而降低雜交棉種子用量,緩解機采棉種植中種子成本較高的問題。雜交棉種植密度比常規(guī)棉降低,可使雜交棉個體生長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相鄰棉株間的空間增大,從而減少機采棉清雜工作,降低雜質對棉花品質的影響,提高機采凈率及解決棉花品級下降等問題。對于雜交棉降低種植密度是否有利于催熟脫葉等相關技術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邢朝柱,郭立平,李威,等。棉花雜種優(yōu)勢利用研究十年成就和未來發(fā)展[J].棉花學報,2017,29(S1):28-36.
[2]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棉花遺傳育種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13-317.
[3]楊代剛,馬雄風,周曉箭,等。陸地棉配合力與雜種優(yōu)勢及遺傳距離的相關性分析[J].棉花學報,2012,24(3):191-198。
[4]劉艷改,馬雄風,周曉箭,等。陸地棉主要農藝與纖維品質性狀的雙列雜交分析[J].棉花學報,2014,26(1):25-33.
[5]裴小雨,周曉箭,馬雄風,等。持續(xù)高溫干旱年份陸地棉農藝和產量性狀的遺傳效應分析[J]棉花學報,2015,27(2):126-134。
[6]李雪源,艾先濤,王俊鐸,等??茖W地做好新疆雜交棉研究與推廣[C].中國棉花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匯編,安陽:中國棉花雜志社,2008:8-11。
[7]王志軍,董永梅,李有忠,等。新疆雜交棉育種及推廣示范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47(4):1-5。
[8]鄧福軍,孔憲輝,林海,等。新疆兵團雜交棉發(fā)展思路[J].中國棉花,2008,35(12):33-34。
[9]李建峰,梁福斌,陳厚川,等。棉花機采模式下株行距配置對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新疆農業(yè)科學,2016,53(8):1390-1396。
[10]魏玉強,李金萍。雜交棉適宜密度及配套栽培技術試驗研究[J].新疆農業(yè)科技,2010(3)40-41.
[11]時增凱,裴亮只,王艷玲,等。中棉所1206種植密度比較試驗分析[J].新疆農墾科技,2015(2):10-11.
[12]周帥。關于內地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機采棉的思考[J].中國纖檢,2020,(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