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葛忠雨
先說說司馬光的老爸司馬池。剛剛步入官場時,由于官職不高,司馬池頻繁調(diào)動工作,他就是朝廷眼里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司馬池于景德二年(1005)中進士,先后在河南府永寧縣(今河南洛寧)、郫縣(今四川郫縣)當官。隨后,天禧三年(1019),司馬池任期已滿,朝廷本準備調(diào)其去鄭州當判官,但恰好此時,光山知縣缺位,便改任司馬池為光山知縣。
這一次不經(jīng)意的改任,徹底成就了司馬光的名字。
原來,就在這一年的10月,在光州光山這片土地上,司馬池的第三子司馬光呱呱墜地了。當時為了紀念此時此地,司馬池就用光州的地名,給兒子命名。要是司馬池在鄭州當官,司馬光可能就不叫這個名字了。
司馬光從誕生起,一直到二十歲中舉,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司馬池竟然先后在光州、壽州、遂州、洛陽、開封、耀州、利州、鳳翔、開封任職,先后換了9份工作,平均兩三年就要搬一次家。在這種情況下,年幼的司馬光也只能不斷打理行李,隨父親變換住址了。
可以想象,司馬池頻繁的搬家,會對司馬光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雖然不停地變換城市,會開拓小男孩司馬光的見識,讓他受益匪淺(又一個范仲淹),但同樣地,頻繁更換工作,也會讓司馬池非常忙,進而忽視對司馬光的教育。同樣,頻繁換城市,也會讓司馬光養(yǎng)成一種自卑、不愛找人玩的習(xí)慣。畢竟,剛剛跟小伙伴混熟了,就要殘酷地分手。試問這樣幾次后,司馬光那顆幼小的心靈又怎么接受得了呢?
可喜的是,司馬光有非常會教育人的父母,他本身也是一個非常樂觀的性格,不管到哪里,都能跟人打成一片。
于是,這個快樂的孩子在玩耍時,就干出了那件永載史冊的事。
這個故事叫做“小兒擊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司馬光砸缸”。
如今,但凡是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也都能把這個故事說得繪聲繪色:
古時候,有一個叫司馬光的孩子非常聰明。有一次,他跟幾個小伙伴在后院玩耍。有一個孩子淘氣,他爬到一口大水缸上,結(jié)果失足掉進去了。水缸深,孩子小,眼看小伙伴就要淹死了,其他的孩子都嚇傻了,有的孩子嚇得大哭,有的孩子嚇得去找大人。就在此時,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涌出來,小伙伴因此得救了……
故事講完了,我們該考證一下這個永載史冊的故事,是真實的嗎?
如果是真的,那么這個故事的發(fā)生地點又在哪里呢?這個故事的發(fā)生時間,也就是那個所謂的“古時候”,又是一個什么時候呢?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絕對是真實可信的,且在宋朝就有記錄了。證據(jù)確鑿,不容置疑。
《冷齋夜話》記載: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于庭。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于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
這段文字清楚記錄了司馬光確實砸過缸,宋朝百姓也都知道這件事情?!爸两瘛遍_封、洛陽的百姓,還把這個故事做成畫,到處傳播。
這里的“至今”,說的是作者釋惠洪生活的時代。他生于1071年、卒于1128年,寫《冷齋夜話》時宋朝還沒有經(jīng)歷靖康之恥(1127年),但距離司馬光也不遠(1086年病逝)。因此,釋惠洪的話是可信的,司馬光確實砸過缸。
那么,司馬光又是在哪里砸的缸,又是什么時間砸的缸呢?
如今,史學(xué)家已經(jīng)推算出了司馬光砸缸的時間和地點。這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大概是公元1025年或是公元1026年。發(fā)生的地點,就是今天的洛陽。
當時,西京留守劉燁看中了司馬池的才華,把他調(diào)來洛陽,擔任自己的副手。對于這個任命,司馬池欣然接受,于是,他帶著夫人聶氏、司馬光及其哥哥和姐姐,一家五口來到了洛陽。
按照年齡推算,司馬光當時的年齡大概在六七歲。畢竟如果年紀太小了,他就是想救人,也搬不動石頭。而且,洛陽號稱西京,是宋朝僅次于首都開封的一線城市,司馬光在這個城市砸缸,才能一鳴驚人,眾人皆知。
當然,雖然史學(xué)家的推算非常有理,但畢竟仍是推算。因為,司馬光到死也沒有說過自己幼年砸缸的事情,也沒有留下任何的直接記錄。所以,史學(xué)界也傳出了另外一種聲音——司馬光根本就沒有砸過缸,所有關(guān)于司馬光砸缸的記錄,全是人們杜撰的結(jié)果,根本不足為信。
那么,司馬光到底砸沒砸過缸呢?
我個人認為,幼年的司馬光絕對砸過缸,因為他一生的人品,就足以證明。
司馬光一生的人品,就是父親告訴他的那八個字——誠實守信,不敢謾語。
小事定終身。司馬光一生都對兒時的一件事耿耿于懷,并始終記在心里。
根據(jù)邵博的《聞見后錄》記載,這件事情是這樣的:
司馬光五六歲時,有一天姐姐拿來一個核桃,想剝掉它的外皮,結(jié)果外皮太結(jié)實,不管姐姐怎么弄就是剝不開。
最終,姐姐放棄了,她把核桃扔在地上,走了。
姐姐走后,一個婢女走了過來,她把地上的核桃撿了起來,放在滾燙的開水里泡了泡,再用小刀輕輕一刮,皮就掉了。婢女把處理好的核桃交給司馬光就離開了。
婢女走后,姐姐回來了。她一看,核桃竟然去掉皮了,就好奇地問道:“這是怎么回事?誰剝?nèi)サ暮颂移???/p>
這時,司馬光見婢女不在,就驕傲地說:“是我剝?nèi)サ钠??!?/p>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小孩子撒一個謊,讓別人崇拜自己一下,這個心理很正常。然而,司馬光根本不知道,在他背后的一個隱蔽的角落,父親站在那里目睹了事件的全過程。
看見司馬光撒謊,父親怒氣沖沖地走了出來,嚴厲地訓(xùn)斥道:“明明是婢女剝的核桃皮,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呢?小孩子怎么能撒謊騙人呢?”
聽到父親威嚴的聲音,司馬光知道錯了,低聲回答道:“孩兒以后再也不撒謊了?!?/p>
司馬池聽到兒子的回答,轉(zhuǎn)怒為喜道:“做人,最要緊的是誠實守信。一個人如果不誠實,人家就不相信你,失信于人,就不會有威信,也就什么事都干不成了。”
“不謾語,不說謊,做一個誠實的人?!睂τ诟赣H的這句教誨,司馬光終身銘記,并始終如一。
司馬光老年時,想賣掉一匹有病的馬,賣馬時特意囑咐家人:“這馬有肺病,太累了就不能干活。要是有人買它,你可得老老實實地告訴人家?!?/p>
可見,司馬光牢牢地記住了父親的教導(dǎo),確實做到了誠實守信。當然,聽完這番話后,仆人可能都氣瘋了——老爺這么說,這馬還怎么賣呀?
還有一次,司馬光的學(xué)生劉安世在參加工作前,特意找到司馬光,希望老師賜他一句座右銘,以作紀念。
對于學(xué)生的請求,司馬光想了一會兒道:“為官之道,瞬息萬變,我沒有什么教你的,唯有一個‘誠’字,你要永記于心?!?/p>
劉安世問:“如何做到這個字?”
司馬光回答道:“君子干很多事情,都能感動別人。比如,鞠躬,表示對人尊重;痛哭流涕,表示對人同情。這些辦法都能感動對方,但未必能夠打動對方。君子之所以能夠打動人,憑借的就是一顆至誠之心!用計謀欺騙人,早晚有一天會被揭穿;而用真心感動人,一輩子都會被人們信任。你這一輩子,一定要做一個誠信之人?!?/p>
聽完這番話后,劉安世當時的表現(xiàn),史無記載,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他一定被這番話深深感動。最后,劉安世一生都銘記老師的教誨,終成一代賢臣。他一生不懼權(quán)貴,始終直言進諫,還得到了一個“鐵漢”的美稱。
除了劉安世,百年后的“一代完人”曾國藩,也認同司馬光的思想,甚至跟他的思想不謀而合。根據(jù)《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把“誠、敬、靜、謹、恒”作為自己的修身五字,并把待人以誠、待人以恕、誠意正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生如此。
用誠實的態(tài)度待人做事,不妄言、不謾語,是司馬光一生的座右銘,也是他做人的準則。后來,就是靠著這顆至誠之心,司馬光才能打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天下所有的百姓,成為一個永載史冊的賢臣。
這個“誠”字,是司馬池留給兒子的遺產(chǎn),也是他留給我們的啟示。
綜上所述,以司馬光一生誠實的性格來看,如果沒有砸過缸的話,他一定早就澄清了。同理,如果司馬光對這件事情不反駁,那就只有一種解釋——他確實砸過缸,也救過小孩,只是不想一直重復(fù)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