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恒
【關鍵詞】河北正定;晉寧庵;山西會館;碑刻
【摘要】2001年7月,重修正定南城門外護城河石橋時,拆出了涉及清代正定山西會館的三通碑刻。另有一通刻有此會館重修碑記的殘碑存于隆興寺內。綜合這四通碑的碑文所記可知,正定山西會館始建于明崇禎初年,時稱晉寧庵,清初更名為山西會館,為一處集佛庵、會館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群?,F(xiàn)會館建筑已不存,遺存的碑刻成為研究正定山西會館的重要史料。
2001年7月,重修正定南城門外護城河石橋時,拆出了三通石碑,碑文分別是:清順治二年(1645)《晉寧庵白衣堂置買香火田地碑記》、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晉寧庵碑記》、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修會館過庭碑》,內容均涉及坐落在正定南關村的山西會館及其前身明代晉寧庵。現(xiàn)三碑分置隆興寺、廣惠寺內保存。另外,存于隆興寺方丈院東側門外的清光緒元年(1875)殘碑《重修山西會館碑記》,記載了山西會館的另一次重修。以上四通石碑均系正定歷史上山西會館的遺物。
會館,是中國舊時都市中由同鄉(xiāng)或同業(yè)組成的社會團體。該名稱最早見于明代,清代盛行,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和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一般以縣、府、省為單位。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從商人口的大量流動,會館這種地緣性的社會組織逐漸成為同鄉(xiāng)、同行業(yè)的商人在異地寄居、議事、聯(lián)鄉(xiāng)情、篤情誼的場所。
明清時期晉商四海稱雄,富甲一方,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大量的山西會館隨之出現(xiàn),形成了凡商貿繁榮處必有晉商,有晉商居處必有會館的盛景。正定歷史上即為商貿重鎮(zhèn),明清時期,更是憑著九省通衢的地理優(yōu)勢,商貿經濟空前繁榮。大量晉商云集使得正定的山西會館應運而生。
關于正定山西會館的情況,唯1932年編纂的《正定縣志料·名勝》中有簡單記載:山西會館位于南關,時任住持為紹琴,有僧人3位,房屋7間,田地47畝,法器已無[1]。南關村位于正定城南門外,地處滹沱河畔,是出入正定的必經之路,位置優(yōu)勢十分明顯。正定山西會館現(xiàn)已不存,因此,上述四通碑刻就成為研究正定山西會館沿革的重要文字資料,實有關注之必要。故筆者試錄文并考釋如下。
一、清順治二年《晉寧庵白衣堂置買香火田地碑記》碑
碑為青石質。首身一體,碑首原系螭首,現(xiàn)大部缺失。碑殘高152厘米,寬76.5厘米,厚22.5厘米。碑陽周邊飾淺浮雕卷草紋,內陰刻楷書19行,滿行41字,內容為此次置買土地供養(yǎng)白衣菩薩的緣由(圖一)。碑陰周邊飾線刻卷草紋,其內所刻文字分上下兩部分,但大多剝泐。上半部分原刻21行,現(xiàn)前12行泐失,僅存后9行,為買地契文等內容。下半部分殘留文字為出資者姓名及數(shù)額。此碑現(xiàn)存隆興寺龍騰苑碑廊。
碑陽碑文如下(□表示碑文無法辨識,■表示無法確定缺字字數(shù)。下同):
晉寧庵白衣堂置買香火田地碑記」
鎮(zhèn)城南晉寧庵白衣堂,創(chuàng)自絳人陳、陶二客,其同郡馮大夫武昌丞為文勒碑。今逾十余年,而有鹽商蒲坂」張子輩同心發(fā)愿,載畝贍僧之舉,意綦善矣!先是庵始即設田若干,每香火歲月,計未嘗不周。后祲災頻仍,」二三阇黎,鵠癯鳥散。諸商人憂之曰:將見白衣堂絕海潮音耶!土地究能養(yǎng)人,滄桑終有實體。糾金隨念,鄰」畔購田,乃得地壹拾壹畝,授庵之住持。又欲鐫石紀事,乞言于余。余讀馮郡丞文,謂白衣菩薩原南海觀音」一化。余聞佛告無盡意菩薩言: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又言,應以婦女身得度者,即現(xiàn)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女得度者,即現(xiàn)童男女身而為說法。白衣菩薩倘所謂觀世音菩薩現(xiàn)身耶,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諸鹽商一心供養(yǎng),香煙結瓔珞之篆,燈花續(xù)琉璃之光,有不可思議之」功德。白衣菩薩愍諸大眾,喜其施舍,輒應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余聞諸商人稽顙投誠,受持圣」號,有祈必應,受命如響。某某以困厄而稱白衣名,七難悉脫也;某某」以嗣胤而稱白衣名,二求并效也;某某以病念白衣,力得大安樂也;某某以老念白衣,力得大壽命也。不寧唯茲,百千億萬眾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身雖在家,心不染道,愚癡邪見,諸根昏塞,章句妙理,無所通曉。若有善男子洗心泣血,五體投地,白衣」菩薩放大神光,使即時神通朗發(fā),一切經書,自然記憶,一切禮儀,自然通曉,得大智慧,得大辯才,所謂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xiàn)以宰官身而為說法也。諸商人福田廣種,瓜瓞蒂新,白衣菩薩錫福普蔭,振振綿綿,得」聰明男,作宰官身。余知慈悲靈感,必有加被者焉。余為此文時憲副河東,諸商人固所屬氓。而余在恒郡又」素識其人,皆可與入三摩地,證五印心陀羅尼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我見是利,故說此言?!?/p>
順治二年歲次乙酉三月谷雨日」
欽差分守河東道山西按察使司副使、郡人吳嵩胤沐手撰」
款下鈐“吳嵩胤印”朱文印和“丁丑進士”白文印。左下角刻小字“鐵筆田德、高喜□鐫”。
碑陰上半部所存文字為:
■直隸真定府真定縣,為大兵四集到餉等事,奉」本府帖文:」戶部發(fā)會議兵餉書冊內一款房產稅契,為此須立地」契。凡過典,買田地人□告稅契,例納稅須至出給者,」一件稅契事?lián)^住一契。買到許六宅地壹拾壹畝,用」價銀貳拾陸兩四錢,納稅契銀壹兩三錢二分?!钩绲澥瓣懩晔耙荚露呷??!官I到地壹拾壹畝,原契一半勒石。交付本庵住持僧人」繼住耕種。
碑陰下半部所存文字為:
□基榮,山西蒲州人;楊玉庭,山西蒲州人:施錢壹千文。王之鶴,山西蒲州人:施錢壹千文。張標,其銘長子,施銀貳兩。張植,其銘次子,施銀壹兩。張柱,其銘三子,施銀貳兩。張恭,倫侄、儉長子,施銀貳兩伍錢。巨常保,登連長子;張希炤,其銘長孫、標長子;巨恒保,登連次子:施銀貳兩叁錢,買銅磬一口。
該碑刻于清順治二年(1645),碑陰地契時間為明崇禎十六年(1643)。
此碑撰文者吳嵩胤,正定本郡人士,清光緒元年(1875)《正定縣志·名臣》有載,系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授戶部主事,后擢汾州道參議,尋升口北道副使。清初任河東道道臺,順治十五年(1658)任廣東驛傳道,十七年(1660)升湖北道參政??滴醵辏?663)升湖廣按察使,尋升河南布政使,卒于任。吳嵩胤墓在正定城北牛家莊村,梁清標撰墓志銘[2]。
碑文記,晉寧庵白衣堂,由絳人陳姓、陶姓二人始創(chuàng)。絳,當為山西絳州。同郡馮姓武昌丞曾為文勒碑,此碑現(xiàn)已不知所終。根據(jù)碑文記述,晉寧庵始創(chuàng)即有田若干,但“后祲災頻仍,二三阇黎,鵠癯鳥散”。査清光緒元年(1875)《正定縣志·災祥》知,自明崇禎元年(1628)至清順治二年(1645),正定一帶的自然災害有“崇正(禎)元年夏旱,五行志所謂畿南赤地千里是也;十三年正月數(shù)風霾,風至四月方止,又大旱;十四年大旱”[2],寺院可能由此陷入窘境,鹽商蒲坂張子輩憂心白衣堂沒落,故同心發(fā)愿購地11畝,授庵之住持。蒲坂,相傳為舜帝之都,地處山西省西南端,明洪武二年(1369)入蒲州,并設附郭永濟縣。碑文對于鹽商載畝贍僧之舉并未詳述,而是用較大篇幅贊頌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的威力和諸鹽商贍寺供養(yǎng)的功德。
碑陰分上下兩部分內容。上半部分殘存9行內容中,后5行所錄為碑陽所述鹽商蒲坂張子輩載畝贍僧的地契。它明確記錄了買地時間、出給者姓名、畝數(shù)、價錢、稅銀等:“買到許六宅地壹拾壹畝,用價銀貳拾陸兩四錢,納稅契銀壹兩三錢二分。崇禎拾陸年拾壹月二十七日?!睆闹锌芍?,當時地價為每畝用銀2.4兩,納稅比例為5%,這為研究明末地價、稅制提供了一條可靠資料。
碑陰下半部分系出資購地者題名及款額。因現(xiàn)僅存后10人題名,故碑記所涉張姓蒲坂鹽商不知為何人。
二、清乾隆三十二年《重修晉寧庵碑記》碑
碑為青石質。首身一體,首作圭形,碑座失。高172.5厘米,寬70厘米,厚19厘米。碑額陰刻楷書“重修碑記”2行4字,額兩側線刻卷云紋。碑身底邊、兩側邊飾線刻卷草紋。因曾被挪用作石橋構件,碑身中下部斜向斷裂,現(xiàn)已粘接。碑身正面于左側邊緣中部和右側邊緣中上、中下部分別存留三個人工鑿成的梯形楔口,右側中部邊緣處稍缺失。碑陽楷書正文13行,滿行38字(圖二)。正文后有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小字補刻的再購香火地畝內容的殘存文字。碑陰額部飾云紋,身部刻施銀者姓名、商號名號及數(shù)額等7列(錄文略)。此碑現(xiàn)存隆興寺龍騰苑碑廊。
碑陽文字移錄如下:
重修晉寧庵碑記」
郡南有晉寧庵者,三晉之公地,□□晉之義舉也。肇自崇禎初年,至順治八年而一新之。中供」白衣大士暨河神、財神諸像。始由□州陳、陶兩大賈好義醵金,用咸勝概。不但為阇黎焚修地,」亦以時會同人、話桑梓而聯(lián)鄉(xiāng)情也?!踅駳q久年湮,風雨頹敝,吾鄉(xiāng)董、任、杜、榮君諱全行、禧、天緒、學周目擊心傷,不」忍廢棄,慷慨發(fā)念以踵前事。復以鄉(xiāng)里慨□共助為理。凡三晉貿易正郡者,公同約會,而眾公」亦莫不聞而興起,樂于從事。因各解資囊,隨□□施以贊襄之。第思江浙閩越每地設有會館,」無不舉各地之前賢貌而像焉,以為后人景慕?!跤谥谐玳w內供」關圣帝君像以祈庇佑,以壯觀瞻。更增抱廈、川廊、旁殿、□房,且將失迷香火地畝盡為倍價歸贖有」數(shù)。遂延僧住持于中,以為朔望香燈之奉。于三十年□□鳩工,于三十一年十月告成。規(guī)模宏」遠,金碧輝煌,殿宇之巍峨,亭欄之暎帶,圮者修而缺者建,侖奐翚飛,視從前大為改觀。以之妥」修神靈,而三晉之祈祥祝福者默感蒲州風概,自更必興□□人也?!鯏⑵鋷p末以記?!?/p>
敕授承德郎、直隸正定府通判、加一級、鳳臺弟子衛(wèi)德炘薰沐拜□□書」
乾隆三十二年歲次丁亥三月谷旦,董全行、任禧、杜天緒、榮學周、住持悟真同立石」
續(xù)刻內容錄文如下:
■乾隆三十五年三月十九日」計■河灘地一段二十六畝,又東關地一段十畝,買木廠村東苗得君地十畝,系南北畛,買王■五畝■
該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時任正定府通判、加一級、鳳臺(今安徽鳳臺縣)人衛(wèi)德炘撰并書。關于通判一職,《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記,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始置于湖南諸州,南宋亦置,元朝不置。明朝于地方各府置,為府之副職,位于知府、同知之下,正六品,無常職,無定員。清沿明制,設于各府,亦正六品,與府同知分掌糧鹽、督捕、河工、水利、職事修廢、清軍、理事諸務。關于撰書者衛(wèi)德炘,史志記載較少,僅在臺北“中研院”藏明清檔案中查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二十五日直隸總督方觀承批準其解任回籍,俟病痊照例銓補的題報內容[3]。
按此碑文記,晉寧庵于崇禎初年始由□州陳、陶兩位商人創(chuàng)建。根據(jù)清順治二年(1645)《晉寧庵白衣堂置買香火田地碑記》知,失字處當為“絳”。晉寧庵在順治八年(1651)重修一新,內供白衣大士暨河神、財神諸像,“不但為阇黎焚修地,亦以時會同人、話桑梓而聯(lián)鄉(xiāng)情也”。至乾隆三十年(1765),晉寧庵又因風雨侵蝕而頹敝,正定人董全行、任禧、杜天緒、榮學周遂發(fā)起重修,并與晉商共同解囊贊襄。修繕工程于三十一年(1766)十月告成,殿宇重新,金碧輝煌,較前大有改觀,并依江浙閩越會館供奉各地先賢像之設置,于主殿內奉關帝圣君像,以祈庇佑。同時增建抱廈、川廊,以倍價贖回失迷的香火地,并延請悟真為住持。由碑陽尾部邊緣殘存的小字碑文可知,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再次購置了香火地,包括:河灘地26畝,東關地10畝,木廠村地10畝,等等。
三、清光緒元年《重修山西會館碑記》殘碑
清光緒元年(1875)《重修山西會館碑記》殘碑(圖三)現(xiàn)存于隆興寺方丈院東側,為碑身之上部。殘高61厘米,寬67厘米,厚23厘米。頂端中部石榫高6.5厘米,寬12.5厘米。因碑身平置,碑陰情況未知。碑陽上端淺浮雕纏枝蓮為飾,左右兩側邊以同樣技法分飾劍與扇,可知原碑側邊裝飾為暗八仙圖案。殘留碑文17行,每行殘存3~15字。茲移錄如下:
重修山西會館碑記」
知府銜蔚州■」五品銜■」運同銜藍■」郡城在明為省會,各省旅寓者俱■」舊碑猶存,而與金陵庵分峙東西■」州在元屬晉寧路也,而山西人遂因■」人以祈福也,建關帝廟,晉人所托庇■」改商議重修。適值陰雨連綿,河水泛■」間旁建火神廟、財神廟各三間,東西■」禪堂三間,廚房二間,客堂三間,十二■」旗桿并塑神屬。又因河水沖淹,館外四■」棟宇內外煥然一新。并修馬王廟一間,■」繁踴躍輸將,以襄盛舉。共費制錢若干。■」取地名以名其庵,不忘本也。而南直會■」之人踵而修之,庶庵與會館歷久常存?!觥构饩w元年四■」
從原碑邊飾殘留情況看,殘碑高度約為原碑的四分之一。碑文首先提到正定在明代為省會,吸引著各地旅寓者,成為山西會館建于正定的重要因素。正文第三行“州在元屬晉寧路也,而山西人遂因”,因“州”字前面內容缺失,不能確知準確地名,但根據(jù)清順治二年(1645)《晉寧庵白衣堂置買香火田地碑記》中“鎮(zhèn)城南晉寧庵白衣堂,創(chuàng)自絳人陳、陶二客”,可知此州當指山西絳州。絳州為元代晉寧路所領九州之一。晉寧路,元初稱平陽路,大德九年(1305)改為晉寧路。另從碑文中“取地名以名其庵,不忘本也”,可知山西會館前身晉寧庵之名即源于創(chuàng)始人祖籍絳州所隸屬的晉寧路。從碑文可知,清光緒元年(1875)重修山西會館時建有火神廟、財神廟、禪堂、廚房、客堂等,并修馬王廟、豎立旗桿、雕塑圣像等。同時可看到滹沱河水對山西會館建筑的影響。此碑文雖僅殘留約四分之一,但也提供了一定的歷史信息。
四、清光緒二十三年《重修會館過庭碑》
此碑系青石質,首身一體,圭形首。高173.5厘米,寬72厘米,厚25厘米。碑陽長方形額框內刻陽文“永垂不朽”2行4字,框外兩側飾淺浮雕云紋。碑身周邊飾淺浮雕如意云紋,內刻碑文15行,滿行35字(圖四)。此碑現(xiàn)存廣惠寺。因現(xiàn)碑身平置保存,陽面朝上,碑陰情況不詳。茲將碑陽錄文如下:
重修會館過庭碑」
鎮(zhèn)城之南有梵宇焉,在前明為晉寧庵。國初陳、陶二公建議創(chuàng)造,拓其地為山西會」館。凡吾鄉(xiāng)之服賈于茲土者,咸于是聯(lián)桑梓之誼,敘同人之樂焉。迨乾嘉間屢有修葺,」其殿宇、廊廡燦然略備,惟中庭僅止一間,規(guī)模似覺狹隘。丁酉春同人公議,展其庭為」三間,庭之前覆以抱廈,庭之后加以拖檐,庭之兩傍仍建」觀音、河神二殿,殿之后建碑亭焉。復于正殿月臺建立磚牌坊一座,大門傍則當行施建鐘鼓樓」二座。于是頹者舉之,缺者補之,歷時半載,氣象遂較前閎敞矣。是冬,余客游來茲,見其」丹堊輝煌,輪奐增美,因感諸公之義舉,為之略述其梗概,冀后之居是邦者勤加補葺,以」期永久。是誠吾鄉(xiāng)之盛事也已?!?/p>
敕授文林郎、候銓知縣、戊子科舉人、山西平定李澍堂撰文」
敕授文林郎、候銓知縣、甲午科舉人、山西平定李蘭堂書丹」
總理:潘當書、李任、朱德強、侯昌基、耿?!?。經理:(23人題名,因泐字太多不錄)。」住持常如福恒,徒性□、性理?!鼓嗄竟ぃ荷轿魑迮_縣寧效俞。石工:獲鹿縣周懷珍。油畫工:鎮(zhèn)城王洛云。」
大清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小陽月谷旦」
該碑撰文、書丹分別為敕授文林郎、候銓知縣、舉人、山西平定李澍堂、李蘭堂。關于晉寧庵始創(chuàng)時間,此碑籠統(tǒng)記為前明,不及前二碑具體,但卻明確了晉寧庵演變?yōu)樯轿鲿^的由來和時間:“國初陳、陶二公建議創(chuàng)造,拓其地為山西會館?!庇杀目芍?,會館聯(lián)鄉(xiāng)情、篤情誼的功用愈發(fā)顯示:“凡吾鄉(xiāng)之服賈于茲土者,咸于是聯(lián)桑梓之誼,敘同人之樂焉?!睔v經乾嘉間的多次修葺,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時殿宇、廊廡依舊燦然,然而此時這里已冠以“山西會館”之名,“晉寧庵”已成過去。由于會館中庭僅為一間,甚是狹隘,同人公議進行了大規(guī)模展拓。此次拓建歷時半年,會館建筑愈發(fā)完備規(guī)整。是年冬,候銓知縣山西平定人李澍堂作文述重修梗概,并“冀后之居是邦者勤加補葺,以期永久”。從落款題名可知,此次重修應由山西人主理。
綜合上述四通碑的碑文可知,正定山西會館由明崇禎初年晉寧庵發(fā)展而來,清初拓展為山西會館,為一組將佛庵、會館功能合而為一的建筑群,清順治八年(1651)、乾隆三十二年(1767)、光緒元年(1875)、光緒二十三年(1897)都曾對其進行了重修。截至光緒二十三年,山西會館的主要建筑布局為南面設大門,大門內東西兩側為鐘樓、鼓樓,后為中庭,中庭兩側建觀音殿、河神殿,殿后有碑亭,北端為正殿,殿內主供關帝像,其月臺上建有磚牌坊。然而,僅僅35年后,1932年編纂《正定縣志料》時正定南關山西會館僅存房屋7間,法器全無。若此記載無誤,那么可以推測,其間應遭受過自然災害或人為毀壞,否則單純自然損壞的速度不會如此之快。
另外,正定一私人藏家處有一張清嘉慶十四年(1809)《重修晉寧庵財神廟碑記》的拓片(圖五)。其原碑下落不明。由拓片可知原碑高95厘米,寬52.5厘米。碑下端刻蓮瓣紋,左右兩側刻纏枝蓮紋。碑文楷書18行,滿行38字,第2~9行為碑記正文,第10~17行為捐錢商號及個人題名。茲將碑文移錄如下:
重修晉寧庵財神廟碑記」
凡□各以其類重。宣圣之重于郡邑也,以為士也。蠟社之重于州也,以為農也。則財神之祀,詎」非晉商所宜重者歟?□其祀則必崇其棟宇,潔其垣墉,而后得以斂其禋祀者,不容怠也。晉寧庵」財神廟為闔郡商人奉祀之所,歲久傾圮,棟桷摧殘,丹漆剝落,實不足以安神而供祀。于是眾商闔」謀共醵錢若干千,庀材鳩工,克日興役,一撤而新之。經始于本年四月初一日,落成于五月初四日?!谷缓髲R□勝然,幾筵煥然。而春秋致祭于其中者益得以展其跪拜而伸其敬焉,美神之靈亦靈于」斯人崇奉之一心耳。今吾人之自重其事,如此□眾人之能共重其事,如此吾知神必將默鑒其誠,」且鑒其能,同心樂善而無所于異也。則其克護佑于默默之中者,其在斯歟!其在斯歟!既蕆事,因述」其梗概并志吾同人之鋪號以志永從云。」
合新當、廣生當、榮興當、興盛當、□成當、天盛當、天成當、□合當、源興當、□盛當、永茂當、逢□當、天盛當、恒盛當、□合當。以上十五家共捐錢壹佰陸拾叁千□□□□。(以上上列)
東萬全、協(xié)和當、廣源號、源泉號、廣和號、南□興、山□興、德和號、大成號、順興號、意□號、萬和店、恒源店、曾林號、天泰號、寶興樓、永和號、源盛號、南鹽店、興茂號、協(xié)盛號、錦昌號、裕源號、萬隆號、泰和號、合順號、□□號。以上二十七家共捐錢壹佰陸拾壹捌佰弍拾四文。張錦□,施□□□。郭業(yè)保,施錢□千,□□□,布施錢壹佰千文。(以上下列)
嘉慶十四年歲次丁卯五月初九日立石。石工張清風」
前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晉寧庵碑記》明確記,晉寧庵“中供白衣大士暨河神、財神諸像”,并“于中崇閣內供關圣帝君像以祈庇佑,以壯觀瞻”,此閣當為本碑拓所云財神廟。由本碑拓可知,晉寧庵財神廟為合郡商人奉祀之所,此次重修經始于“本年四月初一日,落成于五月初四日”,歷時僅月余,工程量應不大。正文后商家捐錢題名中共涉及42家商號,可作為研究清代中期正定商貿情況的寶貴資料。
綜之,盡管上述碑文為研究正定山西會館始創(chuàng)沿革的重要史料,但尚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未能囊括,如具體位置、附屬建筑等。為全面了解正定山西會館的歷史變遷,2002年正定縣文物工作人員曾前往會館所在的正定縣南關村走訪調查,三位80多歲的老人憑記憶勾勒出了山西會館的具體位置和建筑布局:山西會館坐落于南關村南、滹沱河堤外路西,對面是河神廟。會館東側的路向南通往滹沱河南,向西通向城楊莊。會館坐北朝南,建筑分左、中、右三路。大門于東路面向東開,門額上“山西會館”四個大字極為醒目。大門南為耕地。東路北頭正房四間為長工居住,西廂房為磨房。中路院落為和尚起居之處,北屋三間,東西廂房各四間。西路應是舉行佛事及各種活動的場所,即碑文中記載的晉寧庵。該路北頭正殿內供關帝、財神,前殿供白衣大士、河神等。庵內靠西墻另隔出一院,院內三間面東的平房是專供山西人病故停棺的地方。西路南頭為戲樓,坐南朝北,上世紀60年代拆毀。戲樓前兩側建茶棚,供人們飲水之用。山西會館四周圍以版筑黃土墻??傊?,正定山西會館是一處環(huán)境幽靜、布局嚴整、規(guī)??捎^、宜于晉商寄居聚會之所。
20世紀60年代,隨著會館內最后一座建筑——古戲樓的拆毀,具有300多年歷史的正定山西會館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幸有遺存的碑石,讓我們得以了解它的過往。這些碑刻無疑是研究明清時期會館興衰的重要史料。
本文資料搜集得到了王巧蓮、郝建華、梁曉麗、貢俊錄等同志的支持幫助,謹致謝忱!
————————
[1]張文林,等.正定縣志料[M]. 1932年版.正定:正定縣史志辦公室,2011.
[2]趙文濂.正定縣志[M].清光緒元年版.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
[3]方觀承.題報署正定府糧馬河通判衛(wèi)德炘患病屬實請準解任回籍調理俟病痊照例銓補所遺員缺請以通州管河州同高文謨升署[A/OL].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 ttscgi/ttsqueryxml?0:0:mctmetaxml:RN%3D065215.
〔責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