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以來,河北詩歌在鄉(xiāng)土的歷史記憶與城市的現實存照中不斷探求,而對生態(tài)現狀的憂慮與對生存本源的重視是當下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批評的重心。在陳超詩學體系之外,河北新詩評群落呈現出明顯的代際傳承。河北青年詩評家以詩人的身份和積極的態(tài)度介入當下詩歌活動現場,具有學院化、專業(yè)化和網絡化、多元化等特點。他們既有面對陳超等前輩詩評家的內在焦慮,也有在史學眼光、建構意識和超越既定批評范式方面的精神突圍。
關鍵詞:后陳超時代 河北詩評 代際傳承 精神突圍
河北自古為慷慨悲歌之地,詩歌在當代河北文藝界中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北京、天津是河北省借以發(fā)展自身優(yōu)勢的鄰居城市,這種地理上的便利帶來了京津冀詩歌交融互動的頻繁性和親密性。多年來河北詩歌借助特色鮮明的燕趙詩風,靠著一代代本省詩人的努力,在光芒四射的京津詩歌夾縫中穩(wěn)步發(fā)展。后現代語境下,21世紀以來的二十年間河北詩歌生態(tài)更為自由活潑,在選材立意方面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從詩歌選材方面看,繼新鄉(xiāng)土詩人姚振函、劉章、劉小放之后,韓文戈以《世紀》為代表的巖村史詩呈現了洞穿民族歷史的一斑;而以幽燕《臉盲癥》等反映現代社會上班族病象的城市詩歌則揭示了當代城市人的生存體驗。在不同的詩文本中,韓文戈、東籬、宋俊梁、白慶國等男性的鄉(xiāng)土和胡茗茗、幽燕等女詩人的城市合成了當下河北詩歌的城鄉(xiāng)變奏曲。而2020年至今的疫情詩,除了正面抗疫之外,更多反思與質詢的意味,詩人們追問靈魂、探詢生命的終極意義,延續(xù)著“詩與真”的詩學命題。
2014年10月31日陳超猝然離世,中國詩評界痛失大纛,河北詩歌在詩評人才方面亦遭遇重創(chuàng)。陳超生前是中國當代最優(yōu)秀的詩評家,其詩歌創(chuàng)作打開了通往生命與語言深處的靈性之門,生命的熱血噴涌和金屬質感,語言的睿智灑落和諧謔之趣一覽無遺。而陳超的詩評是批評,更是創(chuàng)作,其才情和性情、鋒芒和銳氣彌漫于文字間。濃郁的詩人氣質和批評家的自信與謙卑在其詩學理論中相得益彰。在不斷的詩學探索中陳超相繼提出過正典與詮釋的傳統(tǒng)繼承問題、深入當代與現代史詩性問題、求真意志與個人歷史想象力的關系等詩學問題,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詩學體系。陳超詩學體系根脈扎實綿長,內容博大精深,是詩學研究者極大的精神寶庫。
2015年以來,詩歌的寫作與傳播借助自媒體專注于持續(xù)的吸睛吸粉,詩歌作為娛樂的功能不斷放大,層出不窮的詩歌事件構成了當代詩歌的奇特景觀。新意頻出的詩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下,學者批評與詩人批評在不斷交流中由之前的互補趨于融合狀態(tài),各地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的組織和引導也吸收了更多青年詩評家,河北詩評家隊伍發(fā)展壯大的同時也產生了迭代更替,逐漸形成了青年詩評家群落。在此之際,綜合考察后陳超時代的詩評既是對陳超詩評體系的尊重和緬懷,也是對陳超詩評成就的肯定和歸結。所謂“后陳超時代”并非對陳超時代的反動,而是強調對陳超詩學理論和詩學精神的繼承與發(fā)展。在此意義上,研究后陳超時代的河北詩評對于河北詩歌和詩論建設善莫大焉。
首先,有助于促進河北詩歌創(chuàng)作的良性發(fā)展。如果后陳超時代的河北詩評只是對陳超詩學精神的傳承,而摒棄了其詩評中閃爍的人文關懷之光,則有成為帶著強烈生命危機感的詩歌評論。河北詩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很高,而詩評家適時的評論對于推進詩歌的健康發(fā)展不無裨益。詩評家正面的認可和鼓勵是詩人們堅定信心、繼續(xù)前行的動力,詩評家客觀的批評則是詩歌創(chuàng)作之樹向良性成長必不可少的修剪工具。其次,有助于推廣河北詩歌批評的優(yōu)良作風。后陳超時代正值后現代發(fā)展到極致的新媒體時代,詩評的形式與傳統(tǒng)紙媒時代相比有了更多形式上的變化。河北詩評同樣具有新媒體時代其他藝術評論都面臨的“去中心化”趨勢。詩評的發(fā)表平臺低、批評無門檻的特點既是優(yōu)點也是不足。其優(yōu)勢在于給不同的詩歌讀者群提供了發(fā)表觀點的機會,而不足則是導致當下詩歌界的詩評亂象,大多詩評都呈現出肌理有余而骨骼不足的短板來。鑒于此,網絡詩評本身的優(yōu)勢與不足應該引起正視,為建立長期有效的河北詩評機制提供某種參考。再次,有助于加強河北網絡詩評的理論建設。陳超詩評有其厚重的生命詩學和語言詩學作為理論基礎,而當前的河北網絡詩評由于其即時性和快捷性的特點,相對來說缺乏相關詩學理論的積淀。
一、后陳超時代的河北詩評現狀
2014至2015年前后中國社會全面進入集體狂歡的新媒體時代。這是一個可以被“新媒體時代”“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微時代”“融媒體時代”等名稱所取代的時代。以微信公眾號、微博為主要方式的人際交流凸顯了電子信息社會的迅捷和便利。在此狀況下,詩歌的寫作、傳播和發(fā)表途徑更加便捷和多樣化。手段更新的同時,寫作與傳播的速度也在加快,詩評內容和方式也隨之日益更新,具有更強烈的即時性和多變性等特點。瞬息萬變、浮沫泛起的詩歌現場急需新的詩評人才接過詩歌批評的接力棒。陳超曾指出21世紀的詩歌批評已進入“疲憊期”,這一判斷今天看來可能有失偏頗。事實上河北青年詩評家在急劇轉變的時代潮流中有熱情,自然也有熱情過后的疲憊,還會有疲憊過后的振作。筆者以為,2015年至今整個河北詩評呈現出“后陳超時代”的四個特點:一是詩評主體代際傳承;二是網絡詩評烽火燎原;三是詩評家的學院化和身份雙重化;四是女性詩評家的興起與生態(tài)詩評的缺席。
(一)詩評主體代際傳承
陳超之后,河北詩評加快了迭代接續(xù)的步伐??傮w上看,河北省內青年詩評家群體按照來源可分三部分:一部分是以陳超門生為主的出身于河北師范大學的詩評家,如霍俊明、辛泊平、薛梅、李建周、王永都是陳超的詩學專業(yè)研究生;二是新畢業(yè)于其他院校如今大多在河北高校從事相關專業(yè)工作的碩博士,如靳乾、吳昊、張麗明等人有著持續(xù)的專業(yè)學習經歷和詩學論文寫作經驗;三是散布在各地詩歌團體中的詩人詩評家,如邢臺的穆曉禾、唐山的碧青、滄州的呂游、石家莊的蒲素平、衡水的林榮、廊坊的王克金、王之峰等等。這三個類別的詩評家以第一種最難得也最具實力,第二種最年輕也最具潛力,第三種最常見也最具耐力。如上所述,第一類別的青年詩評家非常鮮明地體現了陳超詩學的代際傳承。從年齡層次上說,這一群體大多屬于1970年代出生,如今正處于創(chuàng)作和治學的青壯年期,是當今河北詩評的生力軍,明確體現了河北詩評的代際傳承。
作為陳超門內的詩學弟子之一,霍俊明是“尷尬的一代”“70后”詩人的代言人。他在首都師范大學師從新詩巨擘吳思敬先生,博士畢業(yè)后論著不斷、成就斐然,已是國內著名的業(yè)內詩評家。出道至今,霍俊明于詩學研究上傾其心力關注詩壇熱點現象,既有措辭犀利風格獨特的詩歌評論,也有洞察分明的詩人專論,其著作主要包括《尷尬的一代》《無能的右手》《于堅論》《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陌生人的懸崖》《詩人生活》《2018年度詩歌理論選》《70后批評家文叢:霍俊明卷》《先鋒詩歌與地方性知識》《新世紀詩歌精神考察》。他為陳超所作的評傳——《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是學生對老師,也是知己對知己最深切的緬懷和致敬。霍俊明對同為70后的詩人的評價帶著自身的生命體驗,其詩評具有精準的判斷和內行的眼光。辛泊平、薛梅、李建周都是陳超的碩士生,和先師陳超對詩歌的熱愛一樣,其精彩的詩評碎片也出于內心的“熱愛”。辛泊平任教于山海關一中,他的詩歌溫潤含蓄,詩評具有獨到的眼光,其詩評專輯《讀一首詩,讓時光安靜》和《與詩相遇》集中了他近些年的詩評。薛梅是承德民族師范學院的教授,其主要詩評論著有《承德詩歌簡論》《與面具共舞》,在國內散文詩批評領域卓有建樹。他們兩位都是創(chuàng)、評兼具的河北青年詩評家,有一定的發(fā)展?jié)摿?。李建周同時具備詩人的機敏與學者的冷靜,其詩評立足于當下詩壇,既有時代的高度,也有史學的深度。在陳超之后的河北詩學活動中,他們都在不遺余力地為河北詩歌貢獻自己的熱情與活力。這個群體集中在對陳超先生的詩學傳承上,其詩歌評論程度不一地帶有陳超生命詩學的痕跡。
(二)網絡詩評烽火燎原
不同于之前主要靠紙質寫作傳播的詩評方式,陳超之后詩評寫作和傳播主要靠微信和各大詩歌軟件的支持。由微信公眾號、抖音和讀詩軟件等音視頻聯(lián)合形成的融媒體共同推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詩歌賞讀。聲音、圖像和文字在新媒體的操作下將詩歌演繹得多姿多彩,給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帶著眾聲喧嘩的嘈雜。片段式的網絡詩評應運而生,風格不一,既有直接的是非判斷,也有含蓄而隱蔽迂回的側面點評,而傳播速度也更加迅捷而便利。網絡詩評者的身份和詩評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微博跟帖,微信朋友圈點贊、評論,詩歌群里互發(fā)表情,甚至以喜歡的方式進行紅包打賞,這都是不同于傳統(tǒng)文章式批評的新點評方式。同時,由于其權威性,在官方紙刊發(fā)表過的詩評文章在各詩歌群和公號平臺推送中依然大受歡迎。
河北青年詩評家主要活躍在網絡詩歌平臺上,成員多而雜,有散布于各地市作協(xié)和民間詩歌團體的詩人組成,如呂游、穆曉禾、蒲素平、寧延達等,也有上文提到的學院批評家。由于各人關注點和閱讀體驗不同,不同詩評家在評論對象的選擇上各有側重?;艨∶髟妼W的宏觀視野是其他人所不能及的,而年齡和閱讀的優(yōu)勢也使辛泊平和薛梅的評論范圍更為廣泛。此外,碧青、林榮和李艷敏對現代禪詩的點評,蒲素平對石門詩人個案的鑒賞,吳昊對駱一禾詩歌的解讀,吳媛對21世紀以來河北女性詩歌的梳理和總結,靳乾在中外詩歌對比基礎上獨到的眼光,都在無意中構成了后陳超時代河北詩評的多元風景,成為新世紀以來河北詩評中的亮點。通過官方或民間各種公號平臺的積極推送,河北網絡詩評的烽火已呈燎原之勢。
(三)詩評家的學院化和身份雙重化
網絡詩評占據了詩歌批評的半壁江山,而真正有分量的批評當屬具有學院化傾向的專業(yè)詩評文章,河北詩評也是如此。隨著近幾年高等教育在中國的飛速發(fā)展,各大高校文學院系高學歷人才的培養(yǎng)為河北詩評帶來了新鮮的血液。21世紀以來,每年畢業(yè)的詩學碩、博研究生有不少充實到了詩評隊伍中。一支學院化和專業(yè)化的青年詩評隊伍正在燕趙大地上形成。部分對詩歌有極大熱情的高學歷青年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受挫之余,也把目光轉移到操作性更強的詩歌評論寫作方面。接受過專業(yè)訓練、詩學理論功底較強且行文嚴謹的新學院派詩評家出現在河北詩壇上。這其中,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的“雨時工作室”可謂河北新一代學院派詩評家誕生的搖籃。在新的時代語境中,靳乾、吳昊有更開放的國際化詩學視野,張麗明和吳媛的詩評詩論則趨于專業(yè)化,其詩歌批評有一種自覺的學術化傾向。
此外,河北詩評家中的大多數如上述提及的霍俊明、辛泊平、蒲素平、薛梅、碧青、林榮等人都屬于典型的詩人詩評家。他們既有詩人的氣質,更有詩評家的眼光,集技術與藝術于一身,推進了河北詩歌的發(fā)展。各地的詩評家如廊坊的王之峰、王克金、郭友釗,邢臺的穆曉禾、滄州的呂游對于詩歌有著各自獨到的見解。詩人評詩雖然擺脫不了同行之間的捧或棒,卻也帶著內行的詩歌肌理解析。從現代詩歌發(fā)展史來看,詩人之間的交流既有相互切磋琢磨的砥礪前行,也有陷于人情關系的故步自封。詩人評詩對河北詩歌發(fā)展來說是一柄雙刃劍,既可能帶來詩歌寫作的繁榮,也潛藏著制約詩歌繼續(xù)前行的因素。
(四)女性詩評家的興起與生態(tài)詩評的缺席
女性詩評家在當前河北詩評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吳昊深入到駱一禾、林莽等當代詩歌文本之中打造自己的《學詩錄》;吳媛是當今河北女性詩歌的在場者和觀察者;靳乾有著較為扎實深厚的外語功底;出身于古典文學的張麗明對詩歌的品鑒帶有更多傳統(tǒng)的質素;林榮、碧青等人共同為現代自由體禪詩的發(fā)展耕耘在燕趙大地上。這些女性詩評家以女性敏感的觸覺品評當代河北詩歌,于自由張揚中盡顯新一代女性學人在詩歌批評領域內的風姿。這其中后三位女性詩評家關注并鼓吹的現代自由體禪詩和21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興起的生態(tài)詩學理念恰恰不謀而合。
生態(tài)詩學把人類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看成一個密不可分的共同體,而現代自由體禪詩所倡導的詩禪雙修寫作觀,以及建立在萬物眾生平等自由、和諧共處原則上的生活禪思想都和生態(tài)詩歌有著根本的趨同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是基于對宗教的熱情,還是出于人類的同情,生態(tài)詩歌中的慈悲、正念、博愛等主題是促進新時代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內驅力。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警醒世人:珍愛每一個自由的生命,與地球上與其他種群建立和諧友好的關系是人類自救的正途。生態(tài)詩歌包含著對傳統(tǒng)詩意鄉(xiāng)土的回望與文化價值上的精神守候。農耕文明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逐漸式微,成了人們記憶中的詩意棲居地。而漸漸遠離的鄉(xiāng)土田園其實是無論哪一代詩人都會追懷的凈土佛國。詩意鄉(xiāng)土的面孔在河北并不陌生。詩人們以不同的詞句表達了對田園詩意的懷念。從郭小川筆下靜靜的團泊洼到姚振函的平原、劉章的上莊牧歌、劉小放的泥土情懷,到21世紀河北現代鄉(xiāng)土詩源源不絕的大地記憶,鄉(xiāng)村、土地和人一直是河北詩歌的重中之重,帶有生態(tài)詩歌的品性:東籬的《唐山記》、北野的《燕山上》、李潔夫的《平原里》、韓文戈的巖村,宋俊梁的《我的麥田》、白慶國的《微甜》、白蘭《草木之心》、李南的游牧情懷、零星雨的思親之痛無不表達著對生命的禮贊、對自然的感恩。這是古老的中國田園詩的現代形態(tài),是從鄉(xiāng)土中國走來的改革親歷者們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記憶。遺憾的是,從這一角度談論其詩歌精神和意義的還不多見,置身于后現代語境中的河北青年詩評家理應對此做出自己合理的評價和判斷,方不負時代賦予的責任。
二、陳超的影響與當下河北詩評的內在焦慮
單就本省而言,五年來陳超詩學對青年詩評家影響深遠。陳超的詩學理論為青年詩評家所看重。陳超的生命詩學和詩評精神隨著他的突然離世越發(fā)引人關注。陳超是優(yōu)秀的詩歌評論家和詩人,詩、論、評結合構成了陳超詩學的獨異特性。圍繞詩歌批評家陳超,對其詩學體系的理論研究已經展開: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和廊坊師范學院舉辦過陳超紀念追思會(2015)、“陳超詩學學術研討會”(2017),國內相關學者、詩人對陳超的詩學批評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此期間,陳超的詩學體系和詩評精神都為人所稱道。河北新一代學院派詩評家在歷次研討會上不但深入討論陳超的詩歌理論,還努力發(fā)掘陳超詩學體系中的藝術精神。一代青年詩評家對陳超詩學中生命意識的深潛、話語創(chuàng)造的新異,碎片化的整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可否認,后陳超時代的河北詩評也有其內在的焦慮。焦慮之一是批評的弱化。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碎片式閱讀的泛濫,多角度的碎片式詩評霸屏。此外,自媒體的營銷策略使詩歌事件超越詩歌本身越來越成為新的詩評熱點。就省內而言,無論是2015年“燕趙七子”的詩歌命名,還是連續(xù)舉辦的“赤子詩人獎”活動,或者最近石家莊疫情復起封城期間的詩人詩作,都能引發(fā)系列與之相關的網絡詩評。而這些詩評大多是肯定性的——即使有相對犀利的批評也會很快消失在更多的點贊聲中。這是當今河北詩評緊跟時代潮流的表征,卻也在無意中流露出其自我矮化和窄化的致命缺陷。點贊沒錯,但詩評家要警惕的是對事物獨立判斷能力的弱化和消失。這顯然和陳超時代的詩評有著巨大的差異。陳超的詩評出于真正對詩歌的熱愛,詩人寫作和評家寫作處于一種相對平等的交流溝通狀態(tài)。而今天的青年詩評家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在極力協(xié)調詩歌元神和時代關系的同時,逐漸弱化了批評本身的有效性。
焦慮之二是風骨的式微。陳超之后,河北詩評一時無法再現陳超先鋒詩歌批評的精英立場與哲學思考。新一代青年詩評家在繼承陳超詩學的言說方式和批評方法的基礎上,具有敏銳的藝術觸覺和勤奮的探索精神。其詩評整體上流動著縝密的文思和漂亮的評斷,對當下河北詩歌創(chuàng)作功莫大焉,對今后河北詩歌的發(fā)展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這類詩評的包容性極強,或者這與燕趙文化的包容性有關,但從另一種意義上來看,包容也意味著批評話語中風骨的式微乃至消失。此外,河北青年詩評家對前輩的仰望影響了他們對于詩歌的藝術感受力,造成詩評現場的單調與干枯,而詩人和詩評家合二為一的趨勢又使當今詩評的圈子化現象更為突出。小范圍內的詩歌交流頻繁而熱鬧,形成了詩歌某時某地表面上的繁榮,同時也使詩評的獨立個性顯得更為稀缺。河北青年詩評家如何在帶動當下詩壇良性發(fā)展的同時保持其鮮明的個體獨立性,河北詩評如何與詩歌創(chuàng)作同生共舞,是后陳超時代河北詩評應該正視的問題。
焦慮之三是命名的乏力?!把嘹w七子”詩群的命名方式集中體現了河北詩歌批評界自身形象塑造的另外一種集體焦慮。這是詩歌的焦慮,更是詩評的焦慮。這一命名體現的是一種沿襲與接續(xù)的努力,而命名的乏力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批評話語的乏力。這在某種程度上象征了河北詩評在陳超之后的茫然與迷失、浮躁與掙扎。
陳超詩評之所以被世人所尊重,在于其內在的詩學素養(yǎng)和精準的命名能力,以及基于無功利的“熱愛”之情。在筆者看來,能使河北詩評擺脫焦慮并實現精神突圍的,必然仍將是“熱愛”、信念以及來自接地氣的生存體驗和形而上的詩學之思。客觀地說,如今的河北詩評既有詩歌江湖上的各自為政,也有詩評家與詩人之間撞身取暖的初衷。使詩評還原為對詩歌的批和評而非單純的贊和捧,這是河北青年詩評家群體共同努力的方向。誠能如此,后陳超時代的河北詩評家必將能以敏銳的眼光、大膽的魄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發(fā)現代表當下河北詩歌最高水準的佳作,激發(fā)河北詩歌內在的精神和活力,促其向更深更廣處扎根,更高更闊處生長。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后陳超時代的河北詩評”最終成果,項目編號:HB20-YB049
作 者: 李艷敏,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衡水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詩學。
編 輯: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