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付平
被彝家人稱為“龍褂”“霞披”的火草褂,是千年前云南人最原始的服飾樹皮、草皮、麻、獸皮中的一種。
《云南通志》(182卷)記載,明清時期,云南干彝以麻、毛和獸皮為主,“織麻捻火草為布衣之,男衣至膝,女衣不開領,緣中穿一孔,從頭下之,名‘套頭。”唐朝時期,咨卡彝族村火草褂編織手工技藝已達到彝族服飾的鼎盛時期。千百年來,咨卡彝族同胞,只要到每年入秋時,他們就會利用勞作間隙,背上大花籮進山采火草葉,從山上采回來的火草葉,撕下背面潔白絨衣,搓捻成線,手工紡織成火草褂。為豐富火草褂的思想和精神內涵,咨卡彝族人民在喜慶、婚嫁、過節(jié)、走親訪友時都穿上嶄新漂亮的火草褂?;鸩莨舆€是咨卡彝族青年談情說愛的定情之物呢?這千年點燃的流淌著生命的神奇火草褂,如今你走入咨卡彝族村寨,仍可看到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tǒng)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咨卡彝族村村民李桂蘭,帶領學徒搖著古老悠揚的“嘰里咕嚕,嘰里咕嚕”紡車紡織火草褂的動人情景。耳畔久久回蕩著千年紡織火草褂古老的歌謠,我聯想到這個炊煙裊裊、生生不息的古老彝族村落,還有著四五百年的土罐泡缸酒和龍樹疊羅、團場花燈歌舞,宛若一顆顆耀眼的珍珠,散落在這個古老的村落里。難怪這個遙遠的名不見經傳的彝族村寨近年被國家表彰為“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呢!
在一個烈日當空的盛夏,我們又慕名走進了被大家稱為苗家山寨“蘆笙王”的韓尚云的住地,月望鄉(xiāng)轎子山苗族村。看來極不起眼的村莊坐落在猶如古代娶新娘時抬著的那頂花轎上。稀稀疏疏三四十戶的小村,在一棵棵高大郁郁蔥蔥核桃樹的掩映下,顯現出幾分古老神秘的色彩。我們真有點兒不敢相信,在這個遙遠的落后的小山村,竟然有人傳承著云南幾百年的苗族蘆笙歌舞。在我們思想飄忽不定的時候,突然從山野中飄來天籟般甜美悠揚的歌聲:“高高苗山蘆笙響,小妹想起小阿郎,妹想阿郎走梁梁,只望嫁郎做新娘……”看著我們歡喜又納悶的神情,韓尚云嘿嘿地笑著說,唱歌的姑娘是他的徒弟,她唱的是苗族蘆笙情歌??粗@位50多歲2002年就被表彰為云南省音樂藝人的“蘆笙王”,他帶領徒弟傳承演奏古老的蘆笙曲子,不單一,很豐富,在嫁娶時,有出嫁的樂曲,有娶親的樂曲,樂曲有娶親曲、迎客曲等16個歌舞曲調。看著我們到來,熱情好客的韓尚云,又把村里十多個徒弟叫來,在他家稍為寬敞的院子里,吹奏起苗族古老悠揚的蘆笙樂曲。看著他們輕盈的舞蹈和嫻熟的蘆笙吹奏,我頓時感到他們演奏的蘆笙,不是在高高的苗山里演奏,而是出神入化的天籟之音。
這個馬龍,因人口少、土地面積小而著稱:“小馬龍”,它并不是沒有作為、沒有地位,或是不成建樹而平淡無奇。清朝曲靖知府宋湘在《馬龍州志賦》中寫道:“馬龍居民雖少,仕宦猶多;戶習詩書,人敦儉樸。真所謂馬以龍名,人多俊秀……”直到今天,馬龍都在激情地書寫著人才薈萃、英雄輩出的詩篇。
好多年沒有這樣的感覺了,馬龍,于我來說,竟然有一場醉生夢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