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
庚子初秋,我們走進了吳昌碩故居,瀟瀟的細雨打濕了我虔誠的目光。哦,樸素的江南四合院。
先生的故居在安吉縣鄣吳村,是一個峰巒環(huán)抱、竹木蔥蘢的山村,風景清幽。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農歷八月初一,先生誕生于這幢老屋,在此度過了少年時光。故居為四合院建筑,原有主樓、東西側廳、倒廳和“狀元橋”、半月池等,總占地約2500平方米。清咸豐末年,因戰(zhàn)事之故,大部分建筑毀于一旦,僅留下東側廳。1987年,政府撥款維修了此屋并對外開放。1997年,政府撥款挖掘和恢復了“狀元橋”、昌碩藝術碑廊、陳列室、半月池及其門樓等景觀,重現昔日“詩禮之家”的風采。
先生自幼酷愛詩詞篆刻,青少年時代在家鄉(xiāng)耕讀中度過。六歲時,即跟隨父親念書。七八歲便人村南的民族私塾——“溪南靜室”讀書。十二三歲時還隨父下田勞動。閑時嬉戲、牧牛于村頭的“柳樹窠”。先生詩中有句“耕荒叱叱驅晨犢,倚樹沙沙落晚蟲”,即是當時的生活寫照。受其父親的影響,他幼時常常僻處一隅,臨軒讀書和刻印,以至于不知暮之將至,因而被玩伴戲稱為“鄉(xiāng)阿姐”。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他很早就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熏陶,而勞動生涯又使他深刻體味了底層勞動者的艱辛,建立了他對家園故土和父老鄉(xiāng)親的深厚情誼。
跨過小天井便是后進主樓。左邊是先生父母的臥室。中間為客廳,廳上擺放著兩副清式靠背椅、茶幾,堂上懸掛著一幅《蒼松古賢圖》,旁邊配一副對聯:“三徑苔紋新點綴,一池墨浪舊生涯”,是清貧安逸的讀書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落款“同治三年歲在甲子辛甲”,辛甲是吳昌碩先生的父親。
登上二樓,東頭便是先生的書齋。窄小的窗戶,古樸的書桌、刻刀和筆架等陳設向我們展示了這位藝術大師藝海泛舟的起錨地。聽人說先生年輕時每每讀書歸來,盛暑便在地上鋪兩張竹簟子曬書,想來那時滿室盡是書香。先生善自制硯臺、刻刀、筆架,揀石而鑿,擇竹而雕,雕鑿出人生的精神。先生一生不嗜煙酒,純樸淡遠,只埋頭寫字作畫。終于,畫出了風格,畫出了風骨,畫出了風范。以其深厚的書法功力和豪邁的詩文修養(yǎng)融入篆刻與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形成詩、書、畫、印共一爐冶,且雄健古茂的風格,將“金石畫派”推向極致,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的新境界。
走進樓下煥然一新的“古鄣講堂”,堂上掛著先生的畫像,目光恬靜而溫和。四周墻上展示了吳氏家族的繁榮和先生藝術軌跡,望著一排排擺放整齊的桌椅,耳畔似聞莘莘學子朗朗的誦讀聲。古鄣講堂的設立,是昌碩文化的薪火相傳,先生若有知,當感到欣慰吧。
先生的藝術碑廊在大院一角,這面雙回廊仿古建筑的廊壁上,擷取了先生吟誦家鄉(xiāng)的書畫作品十一幅?!扒匀f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先生最懂。故,他一生孜孜不倦,臨池不輟,直至七八十歲高齡,還以讀書、刻印、寫字、繪畫和吟詩為日課,樂此不疲。誠如他題畫詩中所描述的:“東涂西抹鬢成絲,深夜挑燈讀《楚辭》。風葉雨花隨意寫,申江潮滿月明時?!?/p>
此時,田畈依然青青,溪水依然潺潺。庭中翠竹掩映,花木葳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