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乙茹 王力晨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北京 100875)
通過圖1可以看出,我國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是從2002年開始的,并在2002年后呈一個穩(wěn)步上漲的趨勢,每年的發(fā)文量都達到了15篇左右,雖然在2011年稍有下降,但在此之后有了一個突破性的進展,在2013年的發(fā)文量達到了22篇,但是2013年之后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起伏就相對較大,到2015年之后幾乎就一直呈下降的趨勢。通過對比近20年來核心期刊的發(fā)行量,發(fā)現有3個峰值,分別是2007年、2010年、2013年,對應表1可以發(fā)現,2007年和2010年時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呈現稍下降但總體研究一直是平穩(wěn)的狀態(tài),在2013年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關注的學者比其他時期的要多,從2013年之后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呈現了急劇下降且2014—2017年間沒有核心期刊發(fā)文的狀況,那這說明我國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了嗎?雖然近兩年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在減少,但是還依然有文章發(fā)出,同時還有文章在核心期刊發(fā)表,這說明關于體育隱性課程仍然具有研究價值。
圖1 年發(fā)文量、核心期刊發(fā)文量趨勢圖
在中國知網對體育隱性課程進行檢索得到小學10篇、初中47篇、高中12篇、大學193篇,由此可知,我國學者以大學的隱性課程研究最為密集,其次是初中,再次是高中,而小學作為研究對象的則最少(見圖1)。
圖2 研究對象分布圖
首先,從構成體育隱性課程的三大要素進行分析。第一,大學作為多元化的校園在體育物質文化建設上是為最全面的;第二,大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還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體育項目的選擇;第三,高校會一些體育項目的社團能夠組織體育競賽,這些會對校園體育氛圍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從研究者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對文獻資料來源的分析整理得出,關于隱性課程的研究80%是在高校進行的,以大學生作為研究者的調查對象是最為便利的且能夠快速進行調查的。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對事物都有自己的觀察理解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感受和獲得體驗來告訴研究者自己最直觀的想法,而中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于研究者來說收集數據資料不方便,且中小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形式單一。
最后,從教學目的進行分析。中小學生的體育課程主要是從兩方面進行,一是中考體育加試,二是新課標上所規(guī)定的授課內容,因此中小學體育課作為應試教育下的體育顯性課程,在短時間內所帶來的教學效果要比體育隱性課程更加直觀,所以中小學體育對體育隱性課程的關注度也遠遠低于大學。而大學的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的最后一個階段,那高校體育的教學效果更需要持久性,因此體育隱性課程在研究對象上更加關注大學生。
圖3主要是對16篇碩博論文的檢索統(tǒng)計,可以看出關于隱性課程的研究方法,我國學者大多使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分析法、專家訪談法等,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文獻資料法,其次是問卷調查法和數理分析法,還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根據圖3又對16篇碩博論文進行了整理分析發(fā)現,其中有50%的論文是針對體育隱性課程的現狀進行研究,有30%的文章是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理論開發(fā)研究,還有20%是針對體育隱性課程的其他方面進行研究。文獻綜述作為一篇文章的理論基礎幾乎是每個作者首選的研究方法,其次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者大多以現狀調查進行,因此問卷調查法和數理分析法也成為各學者使用較多的研究方法。
圖3 研究方法分布圖
“隱性課程”這一概念的前身是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著作《民主主義教育》與《教學經驗》中所提出的“附帶學習”,那么真正賦予其“隱性課程”這一名稱的是美國教育學家彼得·杰克遜,其于1968年在《班級生活》中正式提出,隨后布魯姆也在其著作《教學無知》中將其與顯性課程作為同等重要的課程進行闡述。
隱性課程是一種舶來品,我國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隱性課程,而關于體育的隱性課程則是在2002開始研究至今,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定義學者們眾說紛紜,由姚蕾[1]率先提出體育隱性課程是通過內在的、間接的方式獲得教育性經驗的總和。
還有學者對體育隱性課程提出不同的稱呼,從其他角度對體育隱性課程進行定義。例如:與顯性課程相比,魚瑩、延保東[2]認為體育隱性課程又可以稱之為隱蔽課程、潛在課程、非正式課程,它相對于顯性課程而言,是指對實現顯性課程以外的體育教育目的及目標的統(tǒng)稱;與之相似的是杜文嬌[3]提出隱性課程是一種未經預先策劃、沒有文本教材的非正式課程,通過對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的干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念、態(tài)度及行為;從教育因素上,王向東[3]認為體育隱性課程主張利用環(huán)境中的各種體育教育因素對學生施以潛在影響,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與感染。
隱性課程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其特點就是隱蔽性、內隱性、附帶性,那么將隱性課程運用到實際的體育教學中時它的特征就不僅僅是這3個特點,通過閱讀文獻資料,我國學者大多從教學內容、方式、效果方面來研究。
首先,體育隱性課程的不同在于它沒有既定的教學目標,也沒有固定的教學內容,它是作為對體育顯性課程必不可少的一種輔助和補充,那么這就要求體育隱性課程除了體育顯性課程以外的知識技能都需要儲備,因此在教學內容上體育隱性課程涉及范圍廣范且涵蓋的知識全面。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體育隱性課程具有的特點是非強制性,對于學生而言隱性課程的教學方式是非正式的形式,隱性課程的教學方式沒有明確規(guī)定是否要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了體育隱性課程教學方式的非強制性和隨機性。
最后,在教學效果上其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是雙重性和持久性,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性決定了教學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它對于不同學生產生的結果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此外,于曉東[5]提出體育隱性課程還能夠彌補顯性課程在時空、經驗、教學效果、學生的個體差異及顯性課程對學生造成的學習壓力方面的缺陷;學者朱昌榮[6]提出體育隱性課程具有的特點是開展的暗示性、非認知心理的顯著性、習得過程的愉悅性;王喬亮、蔣蘇[7]兩位學者認為,與顯性課程相比,體育隱性課程正是建立在人們的認識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tǒng)一的這一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的,因此體育隱性課程還具有易接受性。
通過知網的文獻檢索和文獻閱讀,目前我國對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內容的構成要素主要集中在體育隱性課程體育物質文化、體育精神文化、體育制度文化3個方面,研究的對象具有全面性,但著重研究了高校的學生,同時可以看出最近兩年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但是根據隱性課程主要研究內容又分別進行檢索發(fā)現,關于體育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研究近20年呈上漲的趨勢(見圖4)。
圖4 三大構成要素走勢圖
那么通過閱讀文獻發(fā)現,我國學者大多從體育物資文化、體育精神文化、體育制度文化3個方面進行研究。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體育物質文化要素主要是由學校內部的體育物質因素、物理因素構成,例如,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體育明星名言、地理位置、時間與空間等。其中對于目前的體育課程來說,體育場地及器材設施是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客觀物體本是沒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過教育工作者的設計和創(chuàng)造,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體育精神和運動情緒。體育精神文化要素主要是由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因素構成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實體性的精神文化)。關于體育精神文化,我國學者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杜伯武[8]提出的在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人際關系(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王喬亮[9]也提出隱性課程的精神層面主要是學生在學校體育生活中各種人際交往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都屬于心理與精神層面。第二類是辛娟娟[10]從精神層面上認為體育文化是一個學校精神風貌的體現,集中表現為師生群體的體育思想、教學方針、意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校園體育風氣。
關于體育制度文化:馬少龍[11]認為主要有校園體育體制、體育科研管理體制、體育場館管理體制、各部門與教研室管理體制等;劉煜倫[12]則從我國體育教育系統(tǒng)的發(fā)展歷史看,他指出,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文明固守以往的教育觀念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學校教育也應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利用好創(chuàng)新這一思想,著手于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下開拓創(chuàng)新;除此之外,高佳[13]在研究中指出體育制度不完善也是因為缺乏領導重視。
綜上所述,我國關于隱性課程的研究主要是針對高校的體育課程,因為高校的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更顯著,同時我國更多的學者將關注點放在了體育物質、精神、制度文化上,雖然學者在這3個方面研究的增加與體育隱性課程下降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可以看出目前國內關于體育的研究更多在于其文化內涵上,同時隱性課程還應該與美育教育結合,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14]。
以中國知網為基礎,以體育隱性課程為主題進行檢索,可以檢索到普刊135篇、核心19篇、碩博論文15篇,通過對近20年的文獻進行研究分類,筆者認為國內近20年對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2—2006年,在此期間我國學者以體育隱性課程的概念、功能為主要研究內容;第二階段,2006—2010年,主要是對隱性課程現狀的調查研究及體育隱性課程的價值,以及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第三個階段,2010至今,此階段跨度時間長,但是在此期間我國學者將隱性課程融入到體育教學項目中進行分析研究,同時研究對象也從高校繼而加入了小學、初中、高中,研究內容也逐漸從單一走向多元。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概念、功能、價值及對教學的輔助性都有了詳盡的研究和分析,但近些年發(fā)表的關于體育隱性課程的論文質量不高、內容重復率高、無實質性的研究結果,同時從2016年開始文獻量大幅下滑。總之,筆者認為體育隱性課程對體育學科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未來各學者對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要更注重與運動項目教學結合,提出的建議要更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