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銳
摘 要:黨史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與時俱進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呼喚黨史文化。本研究從擴展和深化黨史文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角度,探討黨史文化對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與借鑒,可以為弘揚黨史文化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黨史文化;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土壤中,其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身認知等都表現(xiàn)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應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上,充分考慮個體的文化習慣,及文化對心理的影響作用。目前,國內在黨史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機制以及教育方式方面的相關研究還很缺乏。本研究嘗試探討黨史文化對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與借鑒,以期為弘揚黨史文化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參考。
一、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與心理健康現(xiàn)狀
(一)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
主體意識強,偏愛彰顯個性。以00后為主體的新時代大學生不盲從權威,要求家長、教師、同學與自己平等互動、平等交流;習慣以自己的需求為導向,把自己建構成人際關系的核心;自信張揚、愿意表達。
價值多元,追求小眾化興趣圈層。新時代大學生追求小眾化的興趣圈層,喜歡以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自主地聚集成“圈”,追求在圈層內部得到個人需求的滿足。
受到原生家庭環(huán)境影響更大。一些成長于“四二一”家庭的大學生習慣將家庭中心主義外化,容易成為自我中心主義者。新時代大學生面對的特殊家庭背景更為復雜,如單親家庭、留守家庭、溺愛型家庭等,其心理發(fā)展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也更為嚴重。
(二)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特點
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一是普通存在社交恐懼。新時代大學生對人際交往較冷淡,他們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或網絡中,人際困擾相對少。二是部分存在網絡成癮。部分大學生試圖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找失去的自我和成就感。三是潛在心理困擾學生多,更易發(fā)展為嚴重心理問題群體。部分大學生有效合理地控制情緒的能力不足,解決問題時易出現(xiàn)敵對攻擊行為,有的對內攻擊,自殘行為上升;有的對外攻擊,暴力沖突增加。
二、與時俱進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呼喚黨史文化
(一)心理育人觀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將心理育人列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學校教育的育人目標是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為這一目標服務。心理育人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確立了一個目標,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價值定位,貫徹落實心理育人方針需要繼承和弘揚黨史文化,堅定心理育人的方向。
(二)大心理健康教育觀
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強調對符合中國國情、富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的認識、理解和判斷。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德育工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和方式不能脫離這一基本定位。高校實踐大心理健康教育觀需要主動汲取黨史文化精髓,開闊心理健康教育視野。
(三)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堅持中國特色,表現(xiàn)在: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統(tǒng)一;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強調培養(yǎng)理性平和心態(tài),重視他我與自我的平衡;隊伍建設上,重視教師綜合素質,強調多種能力;構建危機預防預警體系、重視主動發(fā)現(xiàn)。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這些特色決定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融合黨史文化,為大學生心理發(fā)展打造中國底色。
三、黨史文化在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借鑒
(一)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涵養(yǎng)大學生豁達積極的人生觀
新時代大學生在心態(tài)上存在一些消極方面,如消極冷漠、心境孤獨等,有的大學生表現(xiàn)出群體性消極沉默現(xiàn)象,有的大學生信奉“宅”文化、“喪”文化、“佛系”文化,實質上是消極主義的體現(xiàn),助長了不良心態(tài)的形成。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人生觀和生活態(tài)度。例如,毛澤東詩詞中蘊含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洋溢著感人力量;抗美援朝戰(zhàn)爭彰顯出心懷希望、熱血勇敢,不畏艱難、斗志昂揚,苦中作樂、團結友愛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其內涵包括敢打必勝的自信精神、正視苦樂的理性精神以及無所畏懼的斗爭精神。先進文化能夠熏陶積極的情緒,陶冶健康的情感,大學生繼承和發(fā)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會有自信飽滿的精神面貌、從容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敢作敢為的奮斗姿態(tài)。向大學生教育滲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有利于大學生糾正頹廢心態(tài),改善孤獨心境,擺脫消極情緒,涵養(yǎng)大學生豁達積極的人生觀。
(二)以長征精神、抗洪精神等培育果敢堅毅、直面挫折的優(yōu)良意志品質
新時代大學生在意志品質上存在意志不堅、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不高、挫折體驗較少、抗挫能力較弱、不夠堅韌等問題。大學生挫折調適不好則容易出現(xiàn)壓抑、焦慮等反應,嚴重者會出現(xiàn)暴力行為甚至自殘、自殺等心理健康問題。
長征精神核心內涵是不怕困難、不怕犧牲,靠的是革命戰(zhàn)士勇于戰(zhàn)斗、無堅不摧的革命意志。在1998年抗洪搶險斗爭中,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大學生學習這些精神可以砥礪心理韌性,強大的心理韌性可以令人愈戰(zhàn)愈勇,從挑戰(zhàn)中獲得動力,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克服生活中的壓力和困難。高校用好黨史文化中的意志鍛造元素,如用樂觀、勇敢、堅韌等積極人格特質,提高大學生的意志品質,砥礪心理韌性,鍛造抵御挫折能力,教育大學生科學對待人生挫折,保持積極情緒、樂觀心態(tài)以及強大心理資本以戰(zhàn)勝困難。
(三)以“兩彈一星”精神幫助大學生淬煉自立自強心理品質
新時代大學生自立自強心理品質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有的大學生學習上惰性強;心理上自卑封閉,甚至厭世;生活上玩物喪志,內務不整,缺乏應有的生活技能。有的大學生安于現(xiàn)狀,缺少奮斗精神,自立能力不強;有的大學生缺少危機感,無法自立自強地度過大學生活。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科學家、干部職工、解放軍戰(zhàn)士,身懷強烈的報國之志、愛國之心,用智慧、青春和熱血,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形成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力宣揚這一獨立自強的精神,提供其內在的心理驅動力,有利于大學生體驗獨立自主的樂趣,形成獨立自主、奮發(fā)向上、意志頑強、勤儉節(jié)約的個人品格;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獨立生存生活的能力,養(yǎng)成積極自強的心理狀態(tài),磨煉獨立承擔生活問題的意志品格。
(四)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導大學生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新時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集體意識弱,從自己出發(fā)考慮問題多,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少。有的大學生在與同學相處時處處碰壁,陷入人際交往的困境,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體現(xiàn)了親善、關懷、照顧、支持,蘊含著獨特的和諧人際觀,對于易于呈現(xiàn)出自我為中心特質的新時代大學生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鑒與實踐價值,有助于大學生建立助益性的人際關系,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五)以紅船精神培育大學生敢于擔當、進取開拓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當前大學生的擔當精神和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培育尚有不足。大學生創(chuàng)新興趣不足,不重視培養(yǎng)持之以恒的鉆研精神;創(chuàng)新實踐匱乏,理論與實踐相分離;創(chuàng)新意志不堅定,缺乏進行創(chuàng)新的心理與意志基礎。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后稱“紅船”)上宣告誕生,紅船精神的核心內涵之一就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其實質是創(chuàng)新精神。這些積極入世、勇于擔當?shù)木駥π聲r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正面的引導作用,通過這些精神的教育滲透能夠使大學生擺脫消極情緒,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素質的鍛造、提升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項久雨.品讀“00后”大學生[J].人民論壇,2019(9).
[2]馬建青,楊肖.心理育人的內涵、功能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18(9).
[3]李焰,楊振斌.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J].中國高等教育,2020(8).
[4]段海菁.抗美援朝彰顯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J].高校輔導員,2021(1).
責編:嘉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