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鎮(zhèn)江 212021)
移動式棚架具有突出的靈活性,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應用于跨越既有線的橋梁施工中,由此構筑全面的防護體系,順利推進施工進程,并有效維持既有線的正常運營秩序。在移動式棚架施工中,其安裝和拆卸均較為便捷,工作量較少,因此具有多重應用優(yōu)勢,是上跨既有線施工中的首選形式之一。
某大跨度特大橋工程,其46#~47#墩與既有鐵路線相交,該部分起訖里程為K994+003~K994+126,跨越部位的結構為60.65 m+2×100 m+60.65 m現澆連續(xù)梁?,F場施工的干擾因素較多,存在較多安全隱患。為營造安全的施工環(huán)境,在該上跨既有線施工范圍內設置防護棚,依托于該裝置的防護作用,在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上跨部分的建設工作,維持施工期間既有線的正常秩序。
梁跨最低處掛籃底標高為94.524 m,防護棚距掛籃底預留10 cm及以上,承力索與防護棚底必須具有足夠的安全距離,根據要求該值需要達到50 cm及以上,掛籃的底模和底橫梁高度可取60 cm。此外,線路軌頂標高為87.006 m,接觸網承力索標高94.106 m?;跀祿归_計算,可知防護棚架底部標高為93.524 m,承力索標高93.024 m。為使承力索可精準就位,需要對其進行調整,下調幅度為1.082 m。經過該處理后,承力索與現有導線的高度僅為2 cm,根據要求,承導高度需達到30 cm及以上。對此,必須探尋合適的方法,以解決防護棚架與承力索的高度問題,此方面為工程中的重難點。
(1)適當減小掛籃底模以及底橫梁的高度,將底板的分配梁穩(wěn)定插入掛籃的底橫梁處。經此操作后,掛籃底模與底橫梁的高度可減小至41 cm。
(2)調整防護棚架,將其設置為4%的橫坡,并對棚架兩端的支點進行下調處理,使其高度降低22.8 cm。在采取該類措施后,可以使頂棚與掛籃底模及底橫梁的高度減小至42.8 cm。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防護棚架底部的標高為93.714 m,承力索的標高為93.442 m,因此需要對承力索進行下調操作,下調幅度為0.664 m。根據此要求,將承力索下調70 cm,可同時滿足鐵路局的相關要求以及掛籃施工要求。
(1)經濟高效,施工工作量較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高效建成棚架,為后續(xù)施工爭取更充足的時間;同時,在材料、人員等方面的投入量均較少,有助于減少成本,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
(2)安全穩(wěn)定,移動式棚架的防護作用較為優(yōu)異,在上跨結構施工中,既有線仍能夠維持正常使用的狀態(tài),無質量或安全層面的問題。
(3)施工難度小,待連續(xù)梁施工成型后,可以根據施工需求將移動式棚架移動至橋墩周邊,在該處按規(guī)范有序拆除各構件,拆除工作的難度較小,可以快速拆除。
(1)正式施工前,勘察施工現場,對施工范圍內的既有線路分布情況形成準確認識,并明確地下管線的分布特點,對外露部分采取防護措施或改移措施,確保在施工期間不會造成相互干擾的情況。
(2)在防護棚架30 m范圍內設置完整的鐵絲防護網,起到隔絕的作用,任何無關人員均不可進入現場。待支墩施工成型后,拆除臨時鐵絲防護網,隨后進行全方位封閉處理,加強現場安全管控。
(3)詳細清理施工現場的各類雜物,并采取整平處理措施,使其具有潔凈性和平整性。對于清理產生的生活垃圾,統(tǒng)一將其堆放至指定場所,進行針對性處理。進場后的材料則分類堆放到位,采取防風、防雨等相關防護措施,以免在外部環(huán)境的作用下出現受損、銹蝕等質量問題。
(4)按規(guī)范在場地內布設安全標牌,拉設安全宣傳條幅,強化員工的安全施工意識。
(5)借助場地周邊的鄉(xiāng)道,將施工機具、材料等物資轉至現場,組織調試,若存在問題則及時處理,確保機械設備在正式施工期間可以維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
(6)對于既有線承力索和回流線,均采取熱縮包裹絕緣防護措施。
46#~47#墩連續(xù)梁均利用懸臂掛籃的方法施工,防護棚架采用具有較強靈活性的移動式棚架,其包含兩個長度均為47 m的部分,棚架安裝成型后,距路肩凈高為10.37 m。棚架主體結構為Φ406 mm鋼管立柱,在彼此間利用Φ245 mm鋼管連接,以增強立柱的穩(wěn)定性;頂棚縱、橫梁均利用工字鋼栓裝,并輔以焊接措施,與立柱穩(wěn)定連接,構成閉合鋼桁架結構。防護棚架支座基礎選用C35鋼筋混凝土結構,將其穩(wěn)定布置在既有線(滬昆線)的兩側。行走部分和棚架鋼管立柱栓裝、焊接,將其與立柱穩(wěn)定結合,以構成完整的閉合鋼桁架結構。
沿既有線方向按4 m間隔依次設置尺寸2.0 m×1.5 m×2.0(2.5)m的獨立基礎,該結構的施工采用人工跳槽開挖的方法,即開挖完一個后澆筑一個,按此順序有序推進施工進程。待基礎成型后,澆筑C35鋼筋砼圈梁,若無質量問題鋪軌,軌道行走范圍K994+003~K994+126,長123 m。鋼軌鋪設施工環(huán)節(jié)采取的是以汽車吊為主、人工為輔的方法,起吊時要求鋼軌頭部距接觸網支柱至少達到5 m,隨著該距離的減小,待其約為30 cm時,隨即由人工牽引鋼軌,使其可以精準到達指定位置。
(1)施工準備。
設鋼筋混凝土基礎,在頂部安裝尺寸為0.5 m(長)×0.5 m(寬)×0.01 m(厚)的鋼板。立柱結構方面選用鋼管樁,根據設計圖紙要求將其安裝到位,以焊接的方式將其與預埋鋼板穩(wěn)定連接于一體,并在管樁外側焊接三角加勁鋼板。
針對防護棚架的立柱采取連接、加固措施后,進一步與斜撐及下部走行結構共同結合,由此形成一個單元(一榀)。頂棚縱、橫梁為整體式結構,提前在場地組織拼裝與焊接作業(yè),成型且通過質量檢驗后,將其吊裝至指定位置。
鋼管立柱連接加固如圖1所示。
圖1 鋼管立柱連接加固(單位:mm)
棚架吊裝前先采取安全防控措施,即申請停電封鎖,保證接觸網可保持無電的狀態(tài);組織試吊,通過此途徑驗證吊裝方案的可行性,若不滿足要求則做出調整,并再次試吊,直至具有可行性為止。
(2)立柱吊裝。
在現場適配400 t吊車,利用該裝置吊裝棚架兩側的立柱。吊車運行期間,工作人員精準操控,確保吊臂和鋼管立柱均不侵入柵欄內。在立柱上設2根牽引繩,安排員工拉緊對位,以免因立柱搖擺而出現旋轉侵限的情況。待單榀立柱吊裝至指定位置后,隨即與支撐樁(此結構設置在鐵路邊坡的外側)穩(wěn)定焊接于一體,保證其具有連接穩(wěn)定性,否則不可隨意松開牽引拉繩以及吊索。
(3)頂棚吊裝。
棚架上部設置有縱、橫梁,此類結構提前在場地內拼裝成型,經焊接后構成完整、穩(wěn)定的整體,此后方可將其吊裝至指定位置。在既有線46#墩側配備1臺400 t吊車,由該設備參與至吊裝工作中。在頂棚吊裝施工環(huán)節(jié),分別在兩端設一根拉繩,拉緊后使頂棚維持穩(wěn)定,以免其掉落至既有線界限內。對位完成后,隨即栓裝頂棚與立柱,輔以焊接措施,全面檢查防護棚的各連接點,要求其均具有穩(wěn)定性,若無誤則撤離吊車。
棚架的連接應當具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頂棚與立柱的連接如圖2所示。
圖2 棚架頂棚與立柱拼裝(單位:mm)
吊機運行期間應由專員操作,合理控制吊機的位置以及運行姿態(tài),不可在靠近既有線側直接“甩尾”。密切關注施工現場的各類既有設施,對其采取全面的防護措施,以免因碰撞而損傷此類裝置。
(4)棚架走行結構的施工。
以棚架移動要求為準,啟用卷揚機,利用該裝置拖拽棚架,到達指定位置;為提高棚架走行精準性,加裝同步器。
(5)接地測試。
待防護棚架搭設成型后,進一步組織綜合接地測試工作,采集測試數據,要求實測接地電阻不超過10 Ω。若不滿足要求,則視實際情況單獨采取接地措施,增設相應的接地裝置,直至該電阻值被控制在許可范圍內為止。
按流程有序施工,待上部連續(xù)梁的各項相關工作均完成后,則移動棚架,將其轉移至連續(xù)梁外側,以便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將棚架的相關構件拆除。針對立柱與立柱支撐樁采取剛性加固措施,割除棚架頂棚與立柱間的焊縫,并解除兩者間的栓接約束,此時棚架頂棚處于相對自由的狀態(tài),將其卸載后轉至指定位置堆放。
經前述的棚架頂棚拆除作業(yè)后,啟用吊車,進一步拆除設置在線路兩側的棚架立柱鋼管。出于安全層面的考慮,在防護棚頂棚及立柱的拆除工作中,分別適配牽引繩,起到控制的作用,以免因失控出現既有電力設施遭碰撞的情況[1]。
綜上所述,針對大跨度連續(xù)梁跨越既有鐵路的施工場景,采用移動式棚架施工工藝,既能夠保證上跨結構的正常施工,又可避免既有線運營狀態(tài)受擾的情況,綜合應用效果較好,彰顯出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