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筱萌
80%的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過腰痛的經歷,但只有少數人因為腰痛而就醫(yī)。即便是這樣,腰痛仍然是人們就醫(yī)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tǒng)計,腰痛在病假理由中的占比高達40%。
腰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疼痛癥狀之一,以腰部一側或兩側酸痛為主,有時會蔓延到臀部、腿部甚至腳部。日常生活中,人體的各種姿勢中對腰椎負擔最大的就是坐姿。許多人一天中不僅要坐在書桌前,還要坐在車上、沙發(fā)上,有的人還會坐著睡覺,這意味著身體會長時間處于向前彎曲的狀態(tài)。由此帶來的問題是,腹部的筋膜會慢慢失去彈性并把身體向前拉,因此背部肌肉需要產生更大的拉力,同時脊椎也因為需要抵抗緊繃而被迫承受過大的負荷,腰椎問題便由此形成。另外,長時間站立、單手提重物或搬起重物時彎腰不彎腿等,都是導致腰部損傷的原因。
以往,被腰痛折磨的通常是上了年紀的人。而今,很多年輕人因為坐得太久和坐姿不良,也受腰痛所困。有些腰痛是急性的,但也有些腰痛是慢性的。很多人以為腰痛都是突然發(fā)作的,但實際上,如果不是因交通意外、大力碰撞、滑到或從高處跌落等外部因素導致腰部受傷,腰椎問題都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尤其是每當久坐、久站、走遠路或彎腰拿個東西就容易腰痛的人,其腰部健康早就亮起了紅燈。好消息是絕大多數腰痛患者無需治療即可自行康復,但壞消息是有40%的患者會在一年之內復發(fā)腰痛。
拿起重物的正確姿勢:蹲下保持腰背挺直,手持重物利用腿部力量將身體和重物一同托起
腰痛常被劃分為兩個種類。第一種是腰部顯性疼痛,疼痛可能會從腰部輻射到臀部及臀部周圍。一些患者可能只是單純地感到腰痛,而另一些患者,同時還伴有腿部疼痛。腰部顯性疼痛大多會因患者做出特定的動作或姿勢而減輕或加重。比如,如果腰痛在行走時發(fā)作,那通常是顯性疼痛。事實上,腰部顯性疼痛還不算是一種很糟的情況,因為這種疼痛不會損害脊髓和神經,也不需要進行手術就能減輕。
人體腰椎有5節(jié),椎體高大,前高后低,呈腎形
引起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
第二種腰痛是腿部發(fā)散疼痛,有兩種常見表現。第一種表現通常由腰椎間盤問題引起,致使腰部神經承受異常壓力,且壓力會沿著腿部向下延伸,這就是坐骨神經痛。在承受異常壓力的基礎上,如果從臀部到整個腿部的任一部位再受到刺激,那么疼痛就會發(fā)作。坐骨神經痛一般是持續(xù)性的,但當患者躺下時疼痛往往會有所減輕。雖然坐骨神經痛通常會自行緩解,但如果癥狀嚴重,就只能進行手術以切除被擠壓而壓迫到坐骨神經的椎間盤。腿部發(fā)散疼痛的第二種表現是,僅有腿部疼痛,而且只在站立、行走或奔跑時才會發(fā)作,只要腰部向前彎曲即可緩解。
腰椎長期向前彎曲會擠壓到椎間盤,壓迫脊柱神經
老年人腰痛一般都是由椎體壓縮性骨折(最常見的是骨質疏松性骨折)所導致,身體平臥不動時不痛,翻身時則疼痛。此外,一些60歲以上的老年人常表現出神經源性跛行,其誘因是腰椎管狹窄,最大特點是騎自行車時與常人無異,但走路時就會腿痛腿麻,并有間歇性跛行,即走一段路就腿痛腿麻,坐下或蹲下休息一段時間后癥狀消失,又可繼續(xù)行走。
大多數人經歷的腰痛幾乎都是間歇性疼痛,疼痛持續(xù)時間比較短,不涉及嚴重的腰椎問題。但如果身體出現過以下健康預警,那么可能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第一,大、小便控制能力突然變差,或腹股溝和直腸區(qū)域(生殖器和肛門區(qū)域)周圍出現麻木感,這很可能是因為脊髓神經受到擠壓而導致的。
第二,如果出現持續(xù)發(fā)燒、免疫力降低、尿毒癥或其他感染的癥狀,那“腰痛”也很可能會發(fā)作。例如,女性腰痛最常見的原因(排除機械性損傷)是泌尿系統(tǒng)感染,細菌沿著輸尿管上行到腎臟,從而引起腎臟發(fā)炎。腎臟因沒有痛神經而不會產生痛感,但腎臟發(fā)炎后會把腎臟被膜撐大,腎臟被膜內的神經就會發(fā)出疼痛信號,讓患者誤以為是腰痛,實際上是腎在痛。
第三,腰部骨折,如果腰痛是在走路或活動時發(fā)作,甚至咳嗽、打噴嚏時疼痛加劇,那么很可能已經發(fā)生了椎體壓縮性骨折,接下來很可能壓迫神經,引起雙腳酸麻、下肢無力等癥狀。老年人中因骨質疏松,加上提重物的姿勢不當而造成椎體壓縮性骨折的人不在少數。
第四,如果曾有患癌史,尤其是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而且腰痛已經持續(xù)了好幾個星期,即使睡覺時也不能緩解,那就可能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最后,有一種腰痛是由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雖然此病在普通人中較為少發(fā),但在患有慢性腰痛的人中發(fā)病率高達5%。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在夜間腰痛發(fā)作,并且腰部僵硬在早晨會持續(xù)一個多小時,隨起床活動而有所緩解。
不少有過腰痛經歷的人,會考慮是否需要做X射線檢查、CT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其實,如果此前沒有出現過以上健康預警,或沒有考慮通過手術來治療持續(xù)的腰痛,那么醫(yī)學影像檢查可能不大必要。原因有三個。第一,除非在神經受損或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情況下,90%的單純性腰痛通常在3周內就會自愈。對于其他急性、亞急性腰痛,無論進行醫(yī)學影像檢查與否,治療手段都是類似的。第二,臨床上能找出確切病因的腰痛僅占30%,另外70%均為“非特異性腰痛”,無論是通過醫(yī)學影像檢查還是病理解剖,都無法找出病因。第三,拍攝一張腰部X光片暴露給性腺的輻射量超過一年內每天拍一次胸片的輻射量總和。由于腺體對輻射很敏感,在拍攝身體其他部位的X光片時,可以用鉛板覆蓋性器官來屏蔽輻射,但腰椎與生殖器離得很近,在把腰部暴露給X射線的同時很難對生殖器進行輻射防護。
如果沒有出現其他健康問題,或不考慮通過手術來治療腰痛,那么不是十分必要進行醫(yī)學影像檢查
對大約2/3的腰痛患者來說,其腰痛發(fā)展的關鍵是他們對待腰痛的態(tài)度。不少人往往因為患了腰痛(或以為自己患了腰痛)而中斷正常的日常活動。只有正確看待腰痛,才能更好地治療腰痛,并防止急性腰痛轉變?yōu)槁匝?。那么,怎樣才算是正確對待腰痛?
首先,腰痛本身不會嚴重致殘。其次,不應因為腰痛而害怕或避免正?;顒?。曾有醫(yī)生開展過一項以機場維修工和行李搬運工為對象的實驗。這些工人因為腰痛已經一個月沒上班。這位醫(yī)生把這些工人分為兩組,為他們都提供常規(guī)的腰部護理,但安排第二組工人逐漸開展越來越多的日?;顒雍湾憻?。不久后,第二組工人盡管腰痛還沒痊愈,但已經能夠正常工作。經過檢查,第一組和第二組工人的康復情況差不多,且第二組工人并沒有因為在治療期間進行適當活動而進一步損傷腰部。第三,和看待其他慢性病一樣,應避免情緒低落,不對慢性腰痛持悲觀態(tài)度。第四,不要只寄希望于被動治療,積極主動治療很可能事半功倍。
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醫(yī)生通常建議腰痛患者臥床以緩解疼痛。現在,雖然嚴重的坐骨神經痛等腰痛的確需要休養(yǎng),但過了腰痛的急性期(腰痛發(fā)作后48小時內)還躺著不活動,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如果腰痛實在厲害,可以服用一些止疼藥來減小對日?;顒拥挠绊?。除了止疼藥外,由專業(yè)人員進行脊柱按摩或針灸也是有效的止痛方法。隨著疼痛緩解,練習普拉提和瑜伽可以提升肌肉力量,改善腰部不良的受力情況。此外,認知療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思維方式,讓患者對康復抱有積極的期望,盡早從疼痛中恢復過來,早日回歸正常生活。如果持續(xù)的腰痛嚴重干擾正常生活,且其他治療方式也不能緩解,那么手術是最后的選擇。
其實,腰痛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人在熟睡一夜醒來后,肌肉和關節(jié)都因為長時間沒有運動而不太靈活,腰椎間盤也因為一晚上的放松而膨脹僵硬。如果此時彎腰就會對腰椎間盤產生較大壓力,導致神經受到擠壓。因此,早上起床后最好先稍微活動一下腰部,做做左右旋轉或“伸懶腰”等動作,避免腰部受到突然增加的負荷。
游泳(尤其是蛙泳)可以鍛煉腿部肌肉,而強健的腿部能有效分擔腰部負荷,預防腰痛。游泳還能促進椎間組織的營養(yǎng)供應,使椎間組織保持彈性,提高腰椎對外力沖擊的抵抗力。
如果需要久坐,那么坐著時應挺直腰背,做到“三個垂直”(腰背與大腿保持垂直,大腿與小腿保持垂直,上臂與前臂保持垂直),還要避免腰椎后方懸空。這樣的坐姿可以讓腰椎保持直立,使腰椎間盤受力平衡,對腰部的負擔最小。另外,經常彎腰駝背、翹“二郎腿”、抖腳或在沙發(fā)上“葛優(yōu)躺”都會傷害腰部,甚至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并壓迫神經,因此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這些不良姿勢。
保持良好的坐姿,腰背與大腿保持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