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卉靚
近百年間,人類對文化發(fā)展的認識,從最初的對“物”的保護,逐漸轉變?yōu)樽⒁獾健拔铩北澈笏休d的文化,從單一地對“物文化”的保護,擴展到了對“物”背后所承載的人類先祖文化的認同與重視。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華夏大地千里江山,孕育出無比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財富。秉持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辨精神,通過經濟學的知識,透視勞動分工理論作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的優(yōu)越性。
一、經濟學中的勞動分工理論
(一)古希臘、古代中國的勞動分工思想
古希臘歷史學家 Xenophon在《居魯士的教育》一書中寫道,小城鎮(zhèn)里不同的商品是同一個人生產的,而大城市里不同的人制作不同的手工藝品,它們在規(guī)模和勞動分工方面的效率是顯而易見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柏拉圖認為,分工是人類文明形成的必要條件。在《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指出,分工的不斷深化帶來了日益專業(yè)化的現(xiàn)象,這就是城市擴張的好處。與此同時,城市的擴張會帶來生活和經營成本。城市化帶來的成本,在兩者之間的折衷,決定了城市的規(guī)模。
管仲認為,社會職業(yè)的組織分工,使得民眾司其業(yè),安其位,方可稱作“圣人”。在戰(zhàn)國后期,趙國思想家荀子認為,社會分工是文明發(fā)展的先決條件。他相信人們獲得知識和組成社會的能力,人們尋求建立有利于分工的社會體系,以獲得最大的效益。
(二)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經濟學理論
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概括起來就是:建立功能完善的市場體系,有利于勞動者發(fā)揮優(yōu)勢,創(chuàng)造最大利益。勞動分工在文明社會中的利益隨之擴大到社會各階層,這不僅能提高工人階級的福利,也能提高上層階級的福利。社會財富會隨著勞動分工的深化和市場范圍的進一步擴大而不斷增長,最終實現(xiàn)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
(三)馬克思和哈耶克的勞動分工思想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社會中的勞動分工和制造業(yè)中的勞動分工進行了區(qū)分,他提出社會勞動分工是手工制造業(yè)的勞動分工的起源。社會勞動分工以商品的分散性市場交換作為協(xié)調機制;而手工制造業(yè)以雇傭關系中的權威對勞動進行集中調配作為協(xié)調機制。在生產中由于存在機器的使用,工廠手工業(yè)逐漸向現(xiàn)代工業(yè)發(fā)生轉型。
哈耶克認為,就經濟活動的目的和手段來看,每一個人具備的特征和掌握的信息內容大不相同,通過正確的計劃調整對價格體系作出相應的反應,匹配個人對資源的價值邊際評價與價格。
(四)勞動分工在現(xiàn)代經濟學中的復興
由于勞動分工的擴展和空間集聚的經濟性,城市逐漸形成并不斷擴張?,F(xiàn)有市場不斷擴大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市場和工作崗位,勞動分工逐漸精細化。到了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地理學對勞動分工的經濟思想認為,生產中的規(guī)模報酬遞增和城市中的集聚經濟性與交通成本兩方面的權衡,決定了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舒爾茨認為專業(yè)化和專業(yè)化人力資本的遞增收益是現(xiàn)代生產的主要特征。貝克爾和凱爾文·墨菲認為,專注于特定任務或活動的人力資本、個體選擇從事的任務、專業(yè)知識和協(xié)調成本構成了決定勞動分工的重要因素。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與保護和傳承的目標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準則指出,非遺的動態(tài)性和活態(tài)性決定其必定不斷演進和發(fā)展,確保非遺的原真性的同時要避免對非遺的保護形成障礙。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目標
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作為一種文化財富,繼承和發(fā)展的實質是對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永久保存和增值。因此,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征,以及提高社會各界參與到非遺保護傳承的工作中來的意愿和能力,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據(jù)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即技術進步率或索洛余值),將經濟增長分解,計算這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
生產函數(shù)為:Qt=AtF(Lt,Kt)。其中,At是t時期的技術進步程度,L、K分別是勞動、資本。
經濟增長率的分解式為:
經濟增長率=技術進步+(勞動份額﹡勞動增長率)+(資本份額﹡資本增長率)即:GY=GA+αGL+βGK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特定時期和空間下的保護和傳承的效益受非遺傳承人的道德操守和工藝水平、 政府對項目的重視、專家學者對非遺精神文化價值的挖掘水平、社會組織對于非遺保護傳承資源的組織程度、企業(yè)將非遺文化同產品交融度、包裝能力和產業(yè)化水平等因素影響。
為了更清晰展示這些因素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聯(lián)系,我們通過模擬單個非遺項目在特定時空下的保護和傳承效益為Qts,并且引入一系列影響因素:非遺傳承人的德藝因子,政府對項目的重視程度因子,專家學者對非遺精神文化價值的挖掘水平因子,社會組織對于非遺保護傳承資源的組織程度因子,企業(yè)將非遺文化同產品交融度、包裝能力和產業(yè)化水平因子,針對單一個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均貢獻了相對應的份額,定義如下:
G1--非遺傳承人的德藝因子(The craft factor and the moral factor)
根據(jù)歷史經驗,非遺傳承人作為中華優(yōu)秀基因的守護者的使命便是是將祖輩們所創(chuàng)人類文明原汁原味地繼承再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同時,持有較高的道德操守,也應該成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心中不可忽視的“戒律”。
G2--政府對項目的重視程度因子(The recognition of the government factor )
政府制定科學規(guī)劃,落實相關政策法規(guī),保持規(guī)范的運作模式,加大宣傳和管理力度,逐漸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出重視保護非遺的氛圍,為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此時,政府重視程度越高的項目,就更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
G3--專家學者對非遺精神文化價值的挖掘水平因子(The level of cultural value excavation fac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