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平
摘 要: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教師不僅要針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教學,還需要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使學生發(fā)展為一名有著自己獨立思想和獨立情感態(tài)度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中學生滿足日益發(fā)展的社會的需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全面型的、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本文首先從傳統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闡述,然后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中學生;情感態(tài)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3-0099-02
【Abstract】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teachers must not only teach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but also cultivate students emotional attitudes through teaching,so that students can develop into a fully developed person with their own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independent emotional attitudes. .Only in this way c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et the needs of the ever-developing society and become qualified,comprehensive,and highly comprehensive talents.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on th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process,and then expounds th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emotional attitud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Middle school students;Emotional attitude;Analysis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成績就是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唯一需要進行關注的東西,但是,隨著新課程制度的推行,教師也需要針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情況進行關注,教師必須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針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進行全面地、綜合地發(fā)展,使學生能夠獨立地進行問題的思考,并能夠與他人進行順暢的交流與合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能夠得到提升。
1. 傳統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對于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不重視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使較為傳統的“授課——聽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中,只要完成了對于教師所說的“考試重點”的記憶,就是完成了對于課程的學習,而對于學生自己的思維,卻沒有任何的培養(yǎng),這種情況就是對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忽視,在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旦忽視了對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培養(yǎng),那么就必然會導致學生難以通過自己的思維進行思考,或學生獨立考慮事情時,所想會非常幼稚。對于身處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這一時期正是他們思維發(fā)展、情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一旦這一時期的發(fā)展沒有得到較好地培養(yǎng)與引導,就會導致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會呈現不同程度的缺失,這對于學生健全的人格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2)教師教學手法較為傳統
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然有很多教師的教學手法較為傳統,這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采用單一的教師為課堂主導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地位,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進行學習的積極性。且這部分教師長期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沒有使用如互動教學、小組合作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教學,也就導致了很多學生都缺少與他人進行順暢的交流溝通的能力,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將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傳達給他人,自己也很難完整地接受他人所傳達的想法,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正在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展程度是不均衡的。有些時候,這部分教師也會讓學生進行簡短的發(fā)言,但是這些發(fā)言的指向性都非常強,學生的發(fā)言只不過是在教師已經規(guī)劃好的“路線”上仿佛提線木偶一般地行走而已,這樣的發(fā)言并不能針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進行培養(yǎng),反而會進一步扼殺學生獨立進行思考的能力。
2.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策略
(1)通過歷史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在歷史的課堂上,相對于歷史書本而言,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更讓學生通過對于歷史故事的觀看,培養(yǎng)出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情感態(tài)度。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甚至都不需要教師的引導,很多學生就能夠經過歷史故事中的情況,完成了對于自身情感態(tài)度的塑造。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恰當地使用歷史故事、歷史影片來進行教學,也能夠提升學生參與課堂融入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教師進行人教版八年級歷史《鴉片戰(zhàn)爭》一課的講授過程中,歷史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當前較為流行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與信息化教學技術,為學生播放已故大導演謝晉的影片《鴉片戰(zhàn)爭》的精彩視頻,進而讓初中生能夠通過電影故事直觀、立體、生動地了解到本節(jié)課的相關知識,并對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和民族情感由衷地贊嘆與歌頌,從而產生強烈的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思想。教師在具體授課過程中,也可以結合“兩次鴉片戰(zhàn)爭”為中國人民帶來的深入影響例舉各種各樣的鮮活案例,講述一些生動的歷史故事,進而通過歷史故事全面培養(yǎng)初中生情感態(tài)度,讓每一名學生不僅僅學習歷史,而且用自身的真情實感去融入歷史,“感同身受”的反思每個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