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跡
1950年的冬天是黃土高原上所有村莊最為蕭條和冷落的冬天。寒風(fēng)像個淘氣的孩子,繞著村莊竄來竄去,使整個冬天的村莊一天接一天地打著寒顫。沒人說得清,狼是哪一天混進村莊的。
白天,狼偷偷地潛藏在雨水常年沖刷形成的山洞里,一到晚上,潛進村莊,開始是咬死了羊、豬或者雞。村莊人怎么也想不到這是狼干的。以至于后來,有一些村莊的孩子不見了,人們循血跡找到了孩子衣服,村莊人才知道,這一只只像狗一樣的動物,會叼走孩子。
那動物不是狗,是狼!
村莊的許多人,那時候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饑餓。野菜、菜根、榆錢、槐花、苜蓿……村莊人四處尋找,挖野菜,挖鈍了小刀;捋榆錢、槐花,捋得春天里剛剛煥發(fā)生機的榆錢樹和槐樹,只留下光禿禿的枝條;掐苜蓿,掐得一塊塊苜蓿來不及冒出新芽。人餓,狼也餓。它們不僅出現(xiàn)在夜晚的村莊,大白天也神出鬼沒地出現(xiàn)在大塬上、溝壑邊獨行,或者三三兩兩結(jié)伴而行。它們像吹過黃土高原上的一股風(fēng),說來就來,說去就去。
至今,沒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只狼潛入過村莊,也不知道那些狼是從哪兒來的,它們?yōu)楹螘⑸宵S土高原上一個個并不富足的村莊?我想,在自然界的食物鏈里,能夠吃掉狼的動物有老虎、豹子、熊等,但是老虎、豹子、熊遠(yuǎn)離村莊,狼也就不可能成為這些動物食譜上的美餐。加上狼的嗅覺和奔跑能力,它們也不可能成為村莊人的獵物。
村莊的狼,是安全的。而人呢?
我不知道,村莊會有什么吸引狼的食物,是田鼠,兔子,野雞,羊,還是豬?村莊的許多老人回憶,饑餓的村莊,不會給狼留下這些。唯有茂密的林區(qū),生存著田鼠、野兔、野雞,那么,狼為何遠(yuǎn)離林區(qū)而逼近村莊?我想,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林區(qū)的植被遭到了破壞,田鼠,兔子,野雞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無處覓食的狼,這才兇狠狠地來到散發(fā)著淡淡的煙火氣息的村莊獵食。
村莊人與狼在一次次的對峙和較量中發(fā)現(xiàn),狼的兇殘、狡猾、貪婪,遠(yuǎn)在老虎、豹子和熊之上。狼是惡的,狼所到過的地方,不僅可能會傷及到羊、豬,而且還可能傷及到孩子甚至成人。
狼的突然出現(xiàn),使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個村莊,開始籠罩在空前的恐懼之中。村莊,一場場帶著血腥味的人狼之戰(zhàn),正式開始了。
狼會愛上羊,就像羊深深地愛著草一樣,在草地上埋頭邁出一步,或者半步,步步逼近。狼沖進羊群不只是為了一只羊。它會一只接一只咬死羊。少則五六只,多則十多只。這還只是一只狼的所為,若隨著狼數(shù)量的增多,別說一群羊,就是整個村子的羊,也經(jīng)不起狼的幾次突襲。而羊,面對狼的又一次偷襲,羊群又一次像被重物擊中村頭那棵大樹上的螞蜂窩一樣,咩咩慘叫。羊受到了驚嚇,邁著碎步,瞬間失去了方向,不知怎么逃才好。羊群往往會原地打轉(zhuǎn),亂作一團。這時候,狼是興奮的,迫切的,威風(fēng)的,讓整個村莊顫抖。狼比瘋了的狗還瘋,裂開血淋淋的嘴巴,露出血淋淋的牙齒,有的羊被它咬斷了脖子,斃命;有的羊被它叼去了尾巴,撕去了耳朵,逃竄。狼的牙齒,似一把鋒利無比的刀子,投向哪兒,哪兒一片狼藉。
相比于羊,一只狼與一個成人,通常是互存戒心,誰也不隨便襲擊對方。只是,若夜晚遇到一只餓狼或者母狼,狼會悄無聲息地緊隨其后,趁機揚起前爪拍打人的后背。待人扭頭回看的瞬間,狼會叼住人的脖子,率先進攻。它會騰撲結(jié)合,口爪并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即使人持棍棒,也只能周旋,無進攻機會,最后還是人精疲力竭,喪生狼口。
一天,村里傳開一個消息,說是一個販賣瓦盆的外地人被狼吃了。事故后發(fā)現(xiàn),那一次人與狼的戰(zhàn)斗場地足有半畝地那么大,滿地撒開的瓦盆沒有一個是完整的,質(zhì)地結(jié)實的桑木扁擔(dān)也斷成了三截兒。村莊人猜不到,那個販賣瓦盆的外地人,他到底是跟幾只狼斗,一只,兩只,還是三只?夜幕之下,狼與人之間的那一場惡戰(zhàn)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我想那個賣瓦盆的人,一定是把瓦盆、扁擔(dān)當(dāng)成了對付狼的武器。自然,自己親手燒制的那兩大筐瓦盆,本是想銷售后彌補家用的。可奇遇這個幾乎讓人沒有絲毫喘息之機的夜晚,那個賣瓦盆的人,分明已經(jīng)被狼逼到了萬般無奈的困境之中,一個個瓦盆重重地像上滿了子彈的槍一樣射向狼。狼,雙眼總是冒著一絲絲綠光。寒氣襲人。瓦盆一次次落在狼身上,或者落在地上,每發(fā)出一聲脆響,那個賣瓦盆的人心里,隨心跳咯噔一下。
現(xiàn)在,拋擲出去的所有瓦盆碎了,扁擔(dān)折了,狼仍然氣勢洶洶地向人撲面而來。人怎么順利地脫離狼口呢?村莊人說,要想不被狼吃掉,狼若尾隨其后,人是萬萬不能背著狼快跑的。最好是面朝狼,退步,人與狼四目相對,狼也就與人始終保持一定距離。人再伺機迅速占據(jù)有利地形,要么背靠墻面,要么背靠墻角,持械以守為攻,才能避免腹背受敵。
村莊人還說,狼最怕像蛇一樣的繩子。狼若撲來,抖動繩子,繩子果真像蛇一樣舞動了起來。那么,狼會不會怕蛇呢?蛇若跟狼真正斗起來,誰又會占上風(fēng)呢?是蛇,還是狼?我想,狼倘若不怕在草地上飛馳、在水中穿梭的那一條蛇的話,那一根在狼眼前奮力晃動的繩子,一下子會不會削弱了對狼的震懾力呢?這是一個復(fù)雜而冒險的問題,畢竟一頭牽動著的是人命,一頭牽動著的是狼命。當(dāng)然,即便狼是怕舞動的繩子的,但人還是難以預(yù)料狼的反應(yīng),心中難免發(fā)顫、懷疑。畢竟,誰都知道,一根繩子在狼眼前的比比劃劃,對狼是沒有直接殺傷力的。若一旦被狼識破,人豈能逃過村莊又一場人與狼的悲壯之戰(zhàn)?
與狼周旋,孩子輕易會被狼叼走。若想從狼口里奪回孩子,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多人喊叫,及時追趕,狼才可能扔下孩子逃竄。不知道那些年,有多少孩子像一只只溫柔的羊一樣,屈死于餓狼之口。我想,狼容易叼走孩子,是孩子個子低,對狼沒有一絲威脅,還是狼把孩子真正當(dāng)成了咩咩叫著吃草的羊?還是由于當(dāng)時村莊的醫(yī)療條件所限,村莊嬰幼兒夭折后,家人棄之野外,為野狼所食。要不,狼怎么敢朝三五個嘰嘰喳喳叫喊著玩耍的孩子逼近,并下口?狼沖進孩子群,叼住小點的孩子不松口,大點的姐姐或者哥哥奮力摔起一只撿拾豬草的草籠子,猛地掄過去,歪打正著,草籠子套住了狼的頭。狼或許沒有想到,像羊一樣的孩子竟然會向它出擊,狼松口,摔脫草籠子。這一間隙,孩子跑了,狼也跑了。孩子救了孩子。那一次從狼口里被奪回的那個孩子,缺了一只耳朵。后來,村莊人嚇唬孩子,說,看你們還敢到處亂跑,村里誰誰誰不聽話,他的耳朵就是被狼叼走的。
“一只狼,咬斷莊”。這是村莊人曾經(jīng)留下來的一句俗語??磥?,那時候,無論是狼與羊、豬,還是狼與人,似乎越來越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人對狼的恐懼心理,與日俱增。即便三四人,遇到一只狼,也是常常被狼鎮(zhèn)住,嚇得渾身發(fā)抖——村莊人說人一旦遇到狼,狼開始伸出前爪剝土,狼一旦剝了土,人就會喊不出聲來。村莊人說,人的聲音被狼刨的土,壓住了。事實會不會像村莊人說的那么玄乎,可能嗎?我想,應(yīng)該是人遇到狼過于緊張和恐懼,才喊不出話來的。喊不出話來,自然是危險的。
遇到危險,尤其是危及到生命安全的時候,人的緊張和恐懼是極容易外露的,露在眼睛上,露在胳膊上,露在腿上,露在汗滴上,甚至露在每一根頭發(fā)上。人在過度恐懼的環(huán)境中,頭發(fā)直立?;蛟S狼正是抓住了人的這一弱點,人與狼的反差才是那么明顯。人狼對峙,人宛如熱鍋上的螞蟻,心神不定,而狼呢,冰冷得像座雕塑,向人步步緊逼。
北方的村莊,被狼圍困。狼長長的嗥叫聲,穿透沒有一絲風(fēng)的村莊,令人毛骨悚然。狼成為村莊比天災(zāi)還嚴(yán)重的災(zāi)患,狼一日不除,人一日不安。怎么除?許多村莊抽調(diào)年輕力壯的村民成立打狼隊,他們扛起農(nóng)具和自制的土槍,穿村下溝,尋狼打狼。面對村莊人的進攻,狼兇殘快捷,一次次輕松脫離險境。
說是打狼,其實連狼的一根狼毛也沒有傷著。打死的狼也就更少了。面對人的進攻,狼似乎更為猖獗,與人周旋,與整個村莊周旋。一次,一支十余人的打狼隊,包圍了一只狼,與狼對峙中,沒有想到,狼竟然朝持槍人繞“S”路線快速撲來,槍響,狼比槍還快,猛地一躍而起,叼走了那個持槍人的下巴。持槍人下巴血肉模糊,狼逃脫了。從那時起,看到那個人缺了一塊肉的下巴,村莊人便給他起了個“狼咬”的綽號?!袄且А保瑥谋焕且ハ掳偷哪翘扉_始,對狼,徹底認(rèn)慫了,從此再也沒有跟狼交過手。
當(dāng)然,村莊人自制的“土槍”,與如今的獵槍,在火力上,在射程上,在精準(zhǔn)上,均沒有可比性。那時候的土槍,裝的是沙石和火藥,射程和射力都有限,只能在有限的距離內(nèi),以靜打靜,比如打落在樹上的鳥,打跑在野外靜靜吃草的兔子,打蹲在一處陽光下歇息的野雞,持槍人偷偷地靠近,土槍瞄準(zhǔn),扳機,槍響,才可能擊獲獵物。而狼,不會像鳥、兔子和野雞一樣,等著挨槍。沒等人靠近,狼早已察覺。于是,打狼隊以靜制動,以動打動,放出的許多槍,都是傷不著狼的空槍。
不過,村莊人還是慢慢地掌握了不少狼的習(xí)性。比如,狼是有狼道的,它們常常會順著狼道往返、覓食,循狼道跟進,人們會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狼洞口所處的位置。還有,狼在暗處,人在明處。狼發(fā)現(xiàn)攻擊目標(biāo),先是潛伏下來,靜觀其變。狼找人容易,人找狼不易。人與狼相遇,狼可能會隨時偷襲攻擊,人卻只有在做好充分準(zhǔn)備的情況下迎敵。人是被動的。
村莊人要安然生存,就必須要有戰(zhàn)勝自然的氣魄,對于狼,只能是人進狼退,讓狼遠(yuǎn)離村莊,避免狼對人類的威脅。那么,狼有沒有怕人的時候呢?如果人攆到狼洞里面的時候,狼又是一副什么模樣呢?
揭開這個秘密的,不是別人,正是土生土長的村莊人。他叫郭興唐。他獨身闖進狼窩捉狼發(fā)現(xiàn),狼一見人來到它的窩里,有的急得亂奔亂竄,又是拉屎,又是撒尿;有的縮成一團,一個到一個身后躲藏,推磨似的轉(zhuǎn)個不停;有的則靜靜地臥在地上,乜斜著眼兒等著就擒。
郭興唐捉狼隨身帶著的武器有四件:一是虎叉,二是罩狼嘴用的鐵籠頭,三是幾條繩子,四是一根二尺多長的銅管旱煙鍋。每當(dāng)進狼窩捉狼的時候,他先是用剛剛抽過的灼熱的旱煙鍋頭在狼鼻子上狠狠地敲一下,然后不慌不忙地給它戴上鐵籠頭,用繩子捆住它的前后腿,拖到洞外邊。
沒有見過世面的小狼和大狼不一樣。在洞里捕捉小狼時,小狼有時呲牙咧嘴反抗。遇到這種情況,郭興唐就猛地卡住小狼的脖子,雙手舉起來,用力向地上一摔,狼腰就被閃斷了。
就這樣,一個人跟著狼,尾隨其后,進狼洞,一窩端。事實上,聰明狡猾的狼不可能總是呆在洞里等著被人捉,它們也會經(jīng)常傾巢出動,外出覓食。放哨的放哨,覓食的覓食。對此,郭興唐干脆偷偷地蹲在狼洞里,一邊給他的銅煙鍋續(xù)上旱煙,一邊等著群狼返回來,對其一一進行捕捉。
沒想到,人怕狼,狼也會有怕人的一天。郭興唐幫助村莊人捉狼114只,村莊人稱譽他為“打狼英雄”,在1979年他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特殊的時代,戰(zhàn)勝狼,也是英雄。
消除狼患,郭興唐是村莊涌現(xiàn)出來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據(jù)說當(dāng)時有人想拜他為師,學(xué)習(xí)捉狼獨技。但他一個徒弟也沒有收,他稱捉狼是冒險的,捉狼也是逼迫的,獨自闖狼洞里只是為了攆狼早一天離開村莊。
村莊人也曾經(jīng)猜測,郭興唐當(dāng)年拒絕收徒,除過安全考慮之外,還有一層因素,就是怕過度捕殺引發(fā)狼的群起報復(fù)。到時候,遭殃的還是村莊人。
人的善意,不知那一只只北方的狼,是否知曉?
后來,狼還是于1970年前后悄無聲息地遠(yuǎn)離了村莊。狼的離去,是人逼走的,還是狼發(fā)現(xiàn)了適宜自己生存的新的環(huán)境?狼去了哪里?狼會不會再次回到村莊?對這些疑問,就像狼是哪一天混進村莊的一樣,還是沒人說得清。
如今,村莊不少年輕人想見一眼狼,只能去動物園。去過動物園的人們覺得,動物園里的狼,并不像村莊經(jīng)歷過狼患的人所說的那么可怕、兇狠。狼的確跟一只狗的模樣差不多。事實上,村莊人關(guān)于狼的記憶,至今是疼痛的,人們整理村史,還是一次次有意地刪減了被狼曾經(jīng)吃掉的、吃殘的那些人的名字。
羊不是村莊的過客
羊是奔著村莊來的,羊是奔著村莊一把把青草來的,羊是奔著村莊一把把青草成長自己壯碩的身體來的。在村莊,我不止一次強烈地感覺到,一群群來來去去的羊,更像是村莊的一批批過客。來了一撥,又去了一撥。
春天,漫山的野草醒了,冒出來的綠芽,一茬接一茬,從春天一直綠到了深秋。無論是哪一只羊,一輩子都好那一口青草。黃土高原上的村莊成全了它們。
佇立在村莊一道道山梁上,極目遠(yuǎn)眺,一片片像白云一樣浮動著的羊群,把天邊的白云和大地一次次緊密地接連了起來,沒留出一絲縫隙,讓人很難分得清楚,哪一塊是云,哪一塊是羊。
太陽懸在半空的村莊,靜極了,沒有一絲風(fēng)。羊群齊刷刷地低著頭,向著熱突突的大地挪動,向著眼前抽出新芽的綠草地挪動。一群群羊的嘴唇,與村莊的大地靠近,與大地上的草地靠近,與草地上的每一根綠草靠近。那么多的羊,安安靜靜地吃草,邁出的步子是那么的輕盈,從牙縫里擠出“咩咩”的叫聲又是那么綿軟和歡快。我的童年夾雜在羊群里,我能夠聽見每一只羊咀嚼青草的聲音。一只只羊與青草的接觸,小心翼翼,輕巧地卷起嫩綠的青草,仿佛一點力氣也不用,生怕將草連根拔起,弄疼了正在向上生長的每一根青草。
羊用叫聲和嘴唇接近村莊的角角落落。羊?qū)Υ迩f比誰都熟悉,哪里是山梁,哪里是陡坡,哪里是塬面,哪里是山泉,它們似乎都想去一探究竟。日子久了,村莊便有了許許多多的羊道。隔著一條溝望去,彎彎曲曲的,宛如一條細(xì)帶子纏繞山間。羊順著羊道攀爬、奔走,相對是安全的。只不過,一群群羊開始探路的時候,總會有一兩只羊一只蹄子突然踩空,從半坡上伴隨著凄慘的叫聲重重地摔了下去。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不僅僅對一只羊是一次事故,對一個放羊的人甚至對一個家庭也是一次事故。
放羊的人,緊隨羊后面,最怕的就是羊跑到了沒有路的地方。一天,我看到一只小羊羔,被困在了一座山嘴上,“咩咩”地叫著。放羊人緩緩地向那一只被困的羊羔靠近,像護送自己的孩子一樣,把羊羔抱到平坦的草地上。那一連串動作,熟悉而溫暖。我想到了小時候的自己,一眨眼獨自跑到高高的山峁峁上、柴禾垛的尖尖上,朝下一瞅,困在那里哭著求援。每次母親像那個放羊的人一樣,展開雙臂把我抱回到平地上。
小時候跟隨一位放羊的哥哥到山溝里打柴禾,返回途中,為了走捷徑,心存僥幸扛著一捆柴禾走上了羊道。沒想到,羊道只有一腳面寬,朝上看是近似陡峭的山坡,朝下看也是陡峭的山坡。我的身體緊緊地斜貼在半山腰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正是晌午時分,太陽照亮了一面山坡,肩上扛的柴禾像是著了火一樣,汗珠順著脊背流淌。怎么辦呢,想到母親為了給我們燒煮每一頓飯,在黃土窯里煙熏火燎的情景,我越發(fā)舍不得扔掉那一捆柴禾了。這一捆柴禾可以足夠燒熟一頓飯了,我似乎能夠看得見它在灶膛里噼里啪啦歡樂跳躍的火苗,這些火苗足以輕輕松松地煮熟幾鍋香噴噴的面條,蒸熟幾籠散發(fā)著麥香味的饅頭。自然,也能夠煮熟一年秋天農(nóng)忙過后犒勞一家人的一鍋羊肉。
那天,扛著柴禾,一步一步地挪動著,我?guī)缀跄苈犚姀淖约后w內(nèi)發(fā)出“呼哧呼哧”的喘氣聲。我用一只手穩(wěn)固柴禾捆,一只手緊緊地揪住草,腳手并用,硬是爬完了那一條羊道。到了塬上,我扔下那一捆沉沉的柴禾,再俯視那面陡坡,不由地打了一個寒顫。
那年,我不舍得扔掉那一捆柴禾,就像一群群羊不舍得放棄一塊塊翠綠的草地。后來,我漸漸長大一些,發(fā)現(xiàn)羊糞蛋竟然像寶貝一樣,放羊人也不愿意放棄。那些年,每一個放羊的人,肩上挎著一個敞口的蛇皮袋子,手里握著一把小鐵锨,跟在羊群后面撿拾羊糞蛋。后來才知道,羊糞蛋可是上好的農(nóng)家肥,按一小袋一小袋賣給城里人,給盆景、菜地施肥。在村莊,羊糞蛋施在瓜根周圍,瓜藤扯得遠(yuǎn),瓜甜;施在果樹下面,果色紅潤,果甜。我和小伙伴們吃著甜甜的瓜和果,突發(fā)奇想地討論著羊糞蛋施過肥的瓜果,為什么那么甜呢,難道羊糞蛋里裹著糖?我們踩碎一堆羊糞蛋,羊糞蛋里并沒有糖,羊糞蛋里裝著的全是村莊的草。
在村莊,羊糞蛋是寶貝,羊更是寶貝了。村莊人對羊的保護和照料幾乎是無微不至的。羊來羊去,在黃土高原上生存的三五年,跟村莊人共同生活在一孔深深的窯洞里。羊擁擁擠擠地站或者臥在窯洞里的黃土上,一鐵锨黃土便遮住了羊糞的氣味。羊似乎也通人性,安安靜靜地呆在窯洞里,半夜里絕不打擾熟睡的村莊。
轉(zhuǎn)眼已到中年,回到村莊,已經(jīng)很難看到羊群出出進進村莊的情景。羊早已被村莊人圈養(yǎng)了起來,即使見到活生生的羊,大多也是在送親人的靈堂前。羊,在村莊人看來,它們是通陰陽的動物。人去了,人們要給逝者獻羊。獻羊者可以是子女、外甥、侄子、孫子等。于是,一只羊被牽到了逝者的靈堂前,主持者對羊說“這只是誰誰獻給你的”“這一只又是誰誰獻給你的”“你就安心地去吧”等等。村莊的一只羊,哪里經(jīng)歷過如此高的禮遇,面對滿地跪著的孝子孝女、孝侄孝孫,有喊羊爸爸媽媽的,有喊羊叔叔舅舅的,有喊羊爺爺奶奶的。羊若“同意”,全身就會抖動。否則,主持者給羊耳朵、身上澆涼水,羊若抖動,濺起水花,也表示同意。羊代替了人,是對逝者的一種祭奠,一種告慰。人,給羊賦予了一種捎話職責(zé),充滿神秘感。這也是羊在村莊人眼里不同于別的家畜的金貴和不可替代之處。
我不止一次看到村莊人跪著給逝世親人獻羊的情景,我知道人真正跪的不是羊,應(yīng)該是靈堂后面那個逝世的人!但羊一定想不明白,人為什么會以那種方式祭奠親人、感念親人?數(shù)九寒天,偌大的院子里,哀樂陣陣,燃起的一堆堆炭火把整個院子照亮。院子里盛滿水的大鐵鍋里已經(jīng)熱浪翻滾。一只只賦予了稍話職責(zé)的羊,最終結(jié)局還是和別的羊一樣,走向了人們的餐桌。餐桌上的菜已經(jīng)碼放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模蛉獬闪嗣恳蛔乐鞔虻谋貍洳?,擺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我不知道,那位逝者,生前喝過幾碗溢滿蔥花和鮮姜的羊湯,吃過幾大塊羊肉,喝過幾大碗熱酒。這或許是一個令人十分揪心、十分傷感的推斷。
2019年春節(jié)剛過不久,患病臥床一年多的八娘去世。我們送葬返回后,吃著熱氣騰騰的羊肉,我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知道,對于人,羊一輩子有多少細(xì)節(jié)值得我們反思。比如說,羊為何會有跪乳之恩?一只小羊羔,小小的就懂得跪謝羊媽媽。我想,小羊的這一跪,跪的不僅僅是羊媽媽,跪的一定還有黃土高原上的大地、山川、河流、嫩草和黃土窯里的放羊人。羊羔長成羊,它不僅會留下羊糞蛋、羊毛、羊皮和羊肉,還會留下“跪乳”的故事。我突然明白,羊來我們村莊不僅僅是為了吃草,它們來村莊就是為了報恩的!待村莊周圍彌漫著羊的氣息,羊便就融入到了我們的村莊。
羊不是村莊的過客,羊的祖籍就是我們黃土高原上的村莊。
祿永峰,1978年生,甘肅慶陽市人?,F(xiàn)供職于隴東報社。有作品發(fā)表于《飛天》《長江文學(xué)》《人民日報》《南方周末》等報刊。
責(zé)任編輯 袁姣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