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
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類疾病中臨床發(fā)病率相對較高的病癥,現階段發(fā)病率呈現逐步遞增態(tài)勢,目前臨床中對其發(fā)病機制尚無明確定論。疾病發(fā)生后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情感、行為、思想及意識出現扭曲,但是不會存在昏迷或智障?;颊咭钟羟榫w較為嚴重,自殘、自殺等情況較為常見,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自身及他人安全均存在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中重視在疾病早期給予及時有效的干預,旨在穩(wěn)定控制病情,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對于改善患者預后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文拉法辛及氯丙嗪為其臨床常用藥物,可實現良好的治療目的,但是疾病需要長期持續(xù)給藥,藥物不良反應較多,患者接受度和依從性較差,因此應用受限。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屬于非藥物治療精神病方式,實施麻醉確?;颊呒∪馑沙?在睡眠狀態(tài)下實施電休克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不適感,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及家屬接受度理想[2]。為進一步明確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患者應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臨床效果,將本院收治的80 例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分別應用藥物及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照研究?,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本院確診并收治的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患者中篩選出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8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組者選取時間為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納入標準[3]:確診為精神分裂癥,PANSS 評分>60 分,判定為陰性癥狀患者。排除標準[4]:合并嚴重臟器疾病患者,腦部神經器質病變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嚴重酒精依賴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中女21 例,男19 例,男女比為19∶21;年齡21~51 歲,平均年齡(34.73±5.43)歲。觀察組中男女各20 例,男女比為1∶1;年齡23~54 歲,平均年齡(35.14±6.2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倫理委員會核準并監(jiān)督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家屬均了解治療措施相關內容,同意并簽署知情文件。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鹽酸文拉法辛(貴州圣濟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089,規(guī)格:50 mg/片)治療,初期給藥75 mg/次、1 次/d,持續(xù)給藥4 d 后觀察治療效果和耐受度,合理調整給藥劑量,最大使用劑量≤225 mg/d;給藥1 d 后同時給予鹽酸氯丙嗪(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130,規(guī)格:25 mg/片)治療,口服25 mg/次、3 次/d,4 周為1 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 個療程。
1.2.2 觀察組 應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使用儀器為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儀(美國SPECT 公司,型號:醒脈通Ⅳ型)。治療過程中患者保持仰臥體位,治療前注射0.45 mg 阿托品、100 mg 司可林、98 mg 丙泊酚,確定患者意識消失并進行四肢肌束震顫實驗后,給患者佩戴牙托。電極上涂抹導電膠并將其緊貼優(yōu)勢半球顳側,綜合考慮患者年齡和病情合理設置電量,將患者下巴托緊,保持電阻<1000 Ω,通電時間為4 s/次。通電結束待患者面部和四肢肢端停止抽搐后,應用活瓣氣囊給予供氧,注射濃度為25%的葡萄糖注射液直到患者恢復意識。治療過程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治療1 次/d,1 周為1 個療程,連續(xù)治療4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PANSS 陰性癥狀評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精神病癥狀評分(依據PANSS 量表評定),并結合臨床癥狀判定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改善明顯或完全消失,PANSS 評分和治療前相比降低>10 分;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但未完全消失,PANSS 評分和治療前相比降低5~10 分;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PANSS 評分和治療前相比降低<5 分[5]。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不良反應包括頭暈頭疼、血壓增高、萎靡乏力、惡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n(%)]
2.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 陰性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PANSS 陰性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4、8 周的PANSS 陰性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 陰性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 陰性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惡心及頭暈頭痛各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2/40);對照組發(fā)生血壓增高、惡心各2 例、萎靡乏力3 例,頭暈頭痛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0%(8/4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0.05)。
精神分裂癥為目前精神疾病中發(fā)生率相對較高的病癥,相關研究并未對其病理生物學機制有明確定論,也無疾病根治方案。患者會存在較為嚴重的抑郁癥狀,會做出威脅生命安全的自殘或自殺行為,對自身健康安全和家庭穩(wěn)定極為不利,影響較為惡劣[6,7]?,F階段,我國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有顯著升高趨勢,目前臨床通常應用藥物及無抽搐電休克方法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疾病相關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生存質量[8]。文拉法辛和氯丙嗪為臨床常用藥物,文拉法辛為抗精神疾病強效藥物,可明顯抑制神經突觸前膜攝取5-羥色胺及去甲腎上腺素,從而確保中樞神經對兩種物質神經遞質功能,實現抗抑郁治療效果。雖然藥物對于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尚無明確定論,但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于5-羥色胺功能,文拉法辛通過顯著提升中樞神經內富含的5-羥色胺及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從而可有效提升患者反應能力、智力水平及情感活躍程度,對于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發(fā)揮積極的改善作用。氯丙嗪為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強效受體阻滯劑,通過對多巴胺受體進行有效拮抗,實現治療精神疾病作用,能夠有效調節(jié)中樞神經,實現良好的鎮(zhèn)靜效果。兩種藥物具有相反的作用機制,因此二者聯用可實現協同效果,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應用文拉法辛及氯丙嗪與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方案,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略高于對照組的90.0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和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患者應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更加理想。觀察組在應用藥物麻醉基礎上實施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治療4 周及8 周,患者PANSS 陰性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數據顯示觀察組8 周時評分降低較快,說明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精神分裂陰性癥狀相比常規(guī)藥物見效更快,可有效改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有效控制和緩解病情。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5.00%、2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應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安全性較藥物更加理想。雖然會造成短時間的記憶消退,但是相關研究證明治療2 周后癥狀即可自動消失。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患者應用無抽取電休克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加理想,可廣泛推廣并應用于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