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梅,趙娟,王婷婷
(成都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眼科,四川 成都 610000)
青光眼是一種發(fā)病急速、危害性大等常見性疑難眼病,是因眼內壓間斷性或持續(xù)性升高的水平超過眼球所能承受范圍,對眼球各部分組織與視力均帶來損傷,其主要特征有視野特征性缺乏與縮小、視力下降及視盤凹陷性萎縮等,若不采取有效治療,患者可能會完全失明[1]。現(xiàn)今對青光眼患者采取藥物與手術治療只能暫緩其癥狀,避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手術雖可恢復部分視野與視力,但不能完全根治[2]。青光眼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屬于“五風內障”范疇,歷史醫(yī)者早就應用針刺方式治療青光眼,近些年來中醫(yī)治療視神經(jīng)的良好作用已得到廣泛證實,且針刺治療效果明顯、操作便捷及實惠安全,但單純針刺治療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因此在針刺治療同時輔以健康教育才可使其達到預期效果[3]。因此本文選取該類患者應用針刺治療聯(lián)合階段性強化教育并作出以下探討。
1.1 一般資料。從成都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2019年6月年2020年5月接治的青光眼患者中選取90例進行研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列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5例,均經(jīng)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對照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35~78歲,平均(52.32±5.13)歲。實驗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36~80歲,平均(52.46±5.24)歲。兩組患者均自愿配合研究并簽字,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青光眼診斷標準;視力顯著下降或失明者;視乳頭邊緣清晰,呈蒼白色及血管變細者;色覺下降者;視野向心性顯著縮小者。剔除標準:精神障礙或認知不全者;處在哺乳期或孕婦者;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對本次研究不配合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兩組均實施針刺治療,患者取坐位,將針刺部位用75%酒精常規(guī)消毒,采用江蘇三里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0.16×13 mm)針刺針在患者眼部承泣穴、太陽穴、睛明穴、足三里穴、太沖穴及兩側風池穴予實施針刺,每次針刺后留針30 min左右,1次/d,2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加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如入院宣教、告知其疾病相關內容、發(fā)生機制、注意事項及出院告知其及時返院復診等。實驗組加用階段性強化教育,具體有以下幾點:①入院階段:與患者及家屬建立有效溝通,使其及家屬情緒得到穩(wěn)定,主動配合治療,用簡潔意駭?shù)姆绞较蚱渑c家屬詳細說明疾病進展與臨床癥狀,告知患者及家屬各類檢查的必要與重要性;②住院治療階段:采用圖畫與文字、循環(huán)播放視頻及同伴教育等方式使其與家屬深入了解青光眼注意事項,包括保護視力功能及處于急性期須緊急降低眼壓等,嚴格熟練眼藥水正確使用方法,避免因藥物進入鼻腔造成全身中毒,熟知每種藥物不良反應。出現(xiàn)緊急現(xiàn)象立即告知醫(yī)護人員;③手術階段:囑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向患者說明手術目的及作用,使其了解并積極配合手術,術后告知患者臥床休息24 h,盡量減少頭部活動,術后7 d內,不可做低頭及彎腰等動作,且不可揉眼,叮囑其定時滴眼藥水,并指導其多攝入高維生素、高蛋白且易消化內清淡軟食,確保大便通順;④出院階段:出院時告知患者定期返院隨訪,并告知其每種藥物使用方式,長期服藥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及用藥過程中監(jiān)測哪些指標等,并將每種藥物使用方式與注意事項以文字形式發(fā)放至其家屬手中,防止遺忘。采取電話、入戶等方式定期隨訪,觀察患者用藥、復查及眼壓控制情況,對其出現(xiàn)的錯誤行為加以指導。
1.3 觀察指標
(1)采取非接觸性眼壓計分別測量干預前后眼部壓力并計算平均值,采用全自動視野計檢測并統(tǒng)計視力平均缺損情況。
(2)統(tǒng)計兩組干預前后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掌握:患者完全健康教育內容,且可基本復述教育內容;基本掌握,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基本掌握,對于教育內容可大部分復述;不掌握: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并未熟知,不能完全復述。掌握率+(掌握+基本掌握)/總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平均眼壓與視野缺損情況。干預前兩組平均眼壓與視野缺損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平均眼壓與視野缺損情況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平均眼壓與視野缺損情況(±s)
表1 比較兩組平均眼壓與視野缺損情況(±s)
?
2.2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實驗組健康教育掌握率為95.56%,與對照組的82.22%相比更高,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干預健康教育掌握程度[n(%)]
青光眼屬于嚴重損害視力的眼部疾病,藥物治療是青光眼治療中最基礎的治療措施,而患者因對疾病與藥物作用認知不足,同時加上經(jīng)濟壓力與對醫(yī)護人員沒有足夠信任,通常會自行停藥或拒服藥物。而青光眼患者一經(jīng)確診就須長期隨診,終身治療與關注,早期進行干預措施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合理控制眼壓,避免其對視神經(jīng)與視野等進一步損害[4]。
通過本文研究顯示,干預前兩組平均眼壓與視野缺損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平均眼壓與視野缺損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針刺眼穴聯(lián)合階段性強化教育可降低患者眼壓與改善視野缺損狀態(tài)。青光眼在中醫(yī)中屬于“五風內障”范疇,氣血無法濡養(yǎng)目系,造成眼絡瘀堵,神光衰微及泯滅是其病理機制,該疾病多因肝腎不足與氣血陰虛引起,通過針刺能起到益精明目及活血祛瘀等功效。分析原因在于針刺承泣及清明等穴位能刺激患者視神經(jīng),促進眼部血管迅速擴張,針刺太陽穴可疏通患者眼部經(jīng)絡,調理氣血潤目,而足三里可補陽脾胃,太沖則能補氣益血,對患者實施針刺治療可增加視覺中樞的生物電運動,改善視神經(jīng)傳導功能與細胞的新陳代謝,促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促進部分未完全消失的視神經(jīng)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與恢復,從而患者提高視神經(jīng)功能并改善視野狀況[5]。此外本文還對兩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進行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實驗組健康教育掌握率為與對照組相比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階段性強化性教育是在傳統(tǒng)教育基礎上加以強化,從入院、住院、手術及出院等各個階段對患者進行強化教育,在各個階段使患者及家屬深入了解青光眼發(fā)生機制、注意事項、藥物使用方式及相關不良反應預防措施等,促使患者與家屬強化對疾病的認知[6]。而針刺與階段性強化教育則在加深患者與家屬對疾病認知同時使患者主動積極配合治療,進而降低眼壓與改善視野缺損情況。
綜上所述,青光眼眼痛患者應用針刺治療聯(lián)合階段性強化教育可降低患者眼壓與提高其視野缺損狀態(tài),利于患者遠期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