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秦漢院士現(xiàn)場指導。圖片|中鐵大橋院
“千慧入橋成鋼霸,萬情融橋寫華章?!边@首詩說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國著名橋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鐵特級專家、原中鐵大橋局集團暨中鐵大橋院集團副總工程師方秦漢。
75歲時,他在一次茶話會上說:“建筑的意義就在于能體現(xiàn)一個時代。我參與設計的武漢長江大橋主跨為128米,南京長江大橋主跨為160米,九江長江大橋主跨為216米,蕪湖長江大橋主跨為312米。從128米到312米,我一輩子的努力都在這里了。”
2005年至2008年間,由他擔任顧問所建設的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也在312米的基礎上一直突破,并最終實現(xiàn)天興洲長江大橋主跨504米的世界紀錄。
1925年4月20日,方秦漢出生于浙江省黃巖縣;1950年7月,他以優(yōu)異成績從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yè),被分到鐵道部工作。
當時,為修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鐵道部設計局成立武漢大橋設計組。方秦漢與同學潘際炎一道,來到武漢大橋設計組,投身于大橋的鋼梁設計,并從此與橋梁結下不解之緣。
自1956年開始,年輕的方秦漢開始被委以重任,獨立主持了衡陽湘江橋的修復設計、貴州烏江橋的設計建造和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的設計工作。
之后,在被稱為新中國橋梁建設史上4個里程碑的“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和蕪湖長江大橋”的建設中,方秦漢主持并參與了橋梁鋼梁等關鍵性結構設計和科研工作,作出了許多具有開拓性和突破性的貢獻。
進入新世紀,八旬高齡的方秦漢院士仍壯心不已、奮斗不止,對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京滬高鐵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等新時代橋梁的建設貢獻了智慧和汗水,特別是為我國新一代橋梁鋼的研發(fā)制造傾注了心血。
方秦漢最擅長的是鋼橋設計,在業(yè)內被譽為“鋼霸”。
在建南京長江大橋之前,中國沒有橋梁鋼。1958年南京長江大橋上馬時,方秦漢任鋼梁設計組組長。南京長江大橋鋼梁跨度達160米,且為公鐵兩用橋,當時的國內鋼材無法滿足要求。于是,我國向蘇聯(lián)訂購了鋼材,后來中蘇關系緊張,蘇聯(lián)停止供應橋梁鋼。
周恩來總理下達指示,要鐵道部與冶金部一起聯(lián)合攻關,方秦漢受命參與研發(fā)。南京長江大橋的鋼梁部件多,所有的計算,都要靠人工一個數(shù)字一個數(shù)字地算出來。僅鋼梁桿件截面的選定,他就帶著10多人計算了4個多月。
經(jīng)過各方協(xié)作努力,“16錳橋梁鋼”研制成功,此種鋼材后被稱為“爭氣鋼”。
1996年,方秦漢擔任蕪湖長江大橋鋼梁設計組組長。面對英、法、日鋼鐵公司的強勁競爭,方秦漢力主采用國產(chǎn)14錳鈮橋梁鋼。他說:“我們已經(jīng)做過試驗,而且在京杭運河上建了一座橋,用這個橋梁鋼,根本不用擔什么風險,因為這個鋼光研制時間就已達5年?,F(xiàn)在雖然改革開放了,可既然我們國家有這么好的鋼,為什么要用國外的呢?”
最終蕪湖長江大橋采用了國產(chǎn)鋼。后經(jīng)測算,此項為國家節(jié)約資金1.1億元。而用國產(chǎn)14錳鈮橋梁鋼建成的蕪湖長江大橋,因與世界橋梁的先進技術接軌,成為繼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之后,新中國橋梁史上的第四座里程碑。
自此之后,方院士就自主承擔起了推廣國產(chǎn)鋼的重任,一邊嚴格要求鋼鐵質量,一邊促成其走出國門。橋梁設計大師徐恭義曾透露,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就是采購的中國鋼材。
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性格,伴隨了方秦漢一輩子;淡泊名利、甘心糊涂的態(tài)度,同樣也伴隨了他一輩子。
臥病在床的他曾為湖北日報題字:“科學試驗,改革創(chuàng)新?!庇捎谏眢w原因,雖然寫得斷斷續(xù)續(xù),但整整齊齊。中途寫錯了一個字,他又全部重寫一遍。寫完8個字,已大汗淋漓。他說過:“工程師的計算是絕對不能出錯的!”因為一點差錯就可能導致全盤皆毀。
這種嚴謹求實的科學家性格,對晚輩影響甚大。兒子方華京回憶說,小時候最怕父親檢查數(shù)學作業(yè),他一旦發(fā)現(xiàn)了錯,準會大發(fā)脾氣。
而在工作中,方秦漢更是認理不認人。重大的技術問題,他從來都據(jù)理力爭。他常說,技術需要爭論,真理越辯越明。如此一來,好多人都領教過他的“厲害”,同他爭過、吵過,事過之后,明白了自己的不對,也懂得了他的用心。
在橋梁設計中,方秦漢“斤斤計較”,但在名利面前,他卻是常常“犯糊涂”。當年評選院士時,方秦漢由于沒時間準備,最后申報時要求提交的“1990年以后發(fā)表的部分論著”只有5篇,所幸的是,憑借眾多實實在在的實踐成果,憑著長江黃河上那一座座巍然屹立的橋梁,方秦漢最終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方秦漢對于自己寫了多少紙上文章一向不太上心,“以前寫的都扔了,現(xiàn)在也不寫了”。
在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不少新聞媒體前來采訪,他不愿意接受采訪,倒不是因為高傲,而是方秦漢覺得確實沒有什么值得報道的,也說不出什么豪言壯語,“這幾十年來,一直勤勤儉儉過日子,踏踏實實干工作,名利向來看得很淡,要說有什么遠大的理想,那就是為祖國建造更多、更新、更美的橋梁?!?/p>
盡管后來擔任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副總工程師,但他仍住在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單位分配的舊宿舍里,直到2011年妻子去世,才搬到華中科技大學的院士樓。單位曾給他分房,方秦漢卻以一句不真不假的“我沒錢”婉拒,把機會讓給別人。
2014年10月14日,方秦漢院士與世長辭,享年90歲。他這一生,自從與橋相見,他就再也沒有走出過橋梁,用盡畢生的努力,他從128米走到504米,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方秦漢:橋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語錄:
“工程師的計算是絕對不能出錯的!”
◎ 來源|全景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