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天
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區(qū)域圖
1933年2月,紅四方面軍在通江縣城成立川陜省委和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標志著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的一個重要根據(jù)地,毛澤東同志稱其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qū)域”。
如此算來,我家也算是革命之家。
據(jù)祖母羅坤秀生前回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她曾是徐向前同志在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工作期間的向導,都稱她羅同志,隨后一直跟著黨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了多年的大隊書記。殊不知,當年紅四方面軍徐總指揮眼中的羅同志還有一位紅軍哥哥,走過家鄉(xiāng)茶葉般濃淡咸宜的傳奇一生。
一
祖母的胞兄羅炳章舅爺,在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時期參加紅軍,從而開啟他男兒本色的人生旅程。后來,我們都自豪地尊稱他“紅軍舅爺”。
紅軍舅爺原本平昌縣巖口鄉(xiāng)人,與我們宣漢縣馬渡鄉(xiāng)僅隔一條馬渡河(兩縣原同屬達縣地區(qū),現(xiàn)分屬巴中市和達州市)。自古以來,鄰鄉(xiāng)的婚嫁趕集等民間風俗,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緣血親將彼此緊緊維系在一起,世代綿延。
紅軍舅爺在參加紅軍前,因家境貧寒,便與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并在祖母介紹下,做了一名長工。
紅軍舅爺是位永遠默默做事的人。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力氣大得能同時扛走兩棵直徑一尺的松樹,他背的柴誰也沒有背動過,他的飯量當然也是無人能及。這也正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戰(zhàn)火連年,民不聊生,缺葷少油,飯量敵不得質量,紅軍舅爺就是典型的好漢飯量大、神勇莫如他這樣的人。
二
看到胞妹如此激情滿懷地投身革命,他記掛在心,1933年,遂毅然決然參加紅軍,跟隨北上抗日。1937年9月,他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9年3月正式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在參加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他數(shù)度中彈。尤其是他任湖北大冶分區(qū)政治部通訊員期間,在1946年“草地打包洲”戰(zhàn)斗中,致“左腳貫通傷,行動不便,神經(jīng)虛弱”,認定殘廢等級為“三等乙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紅軍舅爺被分配到湖北大冶軍區(qū)工作。此間,他給祖母來信,邀請祖母一家搬往武漢兄妹團聚,以表兄長恩妹之情。無奈祖母不愿撇下綠水青山的生養(yǎng)之地,前往千里關山的異鄉(xiāng)為生。如此一來,紅軍舅爺便放棄軍區(qū)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主動要求調到需要軍轉干部支援的湖北省通山縣工作。15年后,即“文化大革命”開始前的1964年,紅軍舅爺槍傷發(fā)作,醫(yī)治無效,溘然長逝。
三
10年之后,“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撫今追昔,舉國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的胡耀邦總書記作出厚待老一輩革命功臣等相關批示。政策落實下來,要給已逝老紅軍修墓立碑,以資祭奠。紅軍舅爺?shù)奈ㄒ缓蟠?,羅成川表叔在給祖母的信中具體介紹了修墓事宜,欲請祖母提供一些紅軍舅爺?shù)纳绞妨?,以便墓成立碑之用?/p>
那時我剛上小學,記得信中提到,與紅軍舅爺把墓修在一起的,還有一位左興棠老紅軍。是啊,生前是戰(zhàn)友,逝后是朋友,也是幸事。
四
2000年10月,我在北京工作時出差武漢。武漢三鎮(zhèn),辛亥革命首義之地,我卻無心登臨黃鶴樓、又食武昌魚,特地偷閑前往通山縣烈士陵園拜謁紅軍舅爺。
通山縣,歷史上為戰(zhàn)國楚地,北宋乾德二年(964),即南唐后主李煜即位第二年始置通山縣。1930年建蘇維埃政府時,屬湘鄂贛省鄂東南蘇區(qū)轄。今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咸寧市轄,是一個偏僻的山鄉(xiāng)小城,四面環(huán)山,烈士陵園就在城邊的半山坡上。不知何由,我竟沒能親臨墓地,只在我抵達通山縣的晚上,成川表叔在一個熱鬧的廣場上遙遙指給我看紅軍舅爺?shù)哪沟亍5焐h緲,只見遠遠的山影,十分肅穆,令人生敬,卻對墓碑情狀心中無數(shù),等到年關回到川東老家給家父描摹時,只好淡淡略過。至今想來,如再次前往通山縣一趟并非易事,所以一直耿耿于懷,不免遺憾。
1987年,祖母因病過世。自紅軍長征期間兄妹一別,竟半個多世紀不得一面;相思,濃得化不開的相思,年年日日魂牽夢繞在川、鄂兩地兩個山鄉(xiāng)之所的血緣親情里。如今,兄妹先后含笑九泉、天堂相聚,算是在陰間了卻了一樁陽間心愿。
五
回想20世紀五六十年代,縣域基層工作環(huán)境一定艱辛異常。年老體衰的紅軍舅爺卻帶著槍傷,帶著革命樂觀主義的激情和智慧,輾轉來到通山縣,從此投身到他心愛的落腳之地上,兢兢業(yè)業(yè)開始新的工作,將余生奉獻于斯。
可惜的是,我無緣看到他老人家工作時的點點滴滴,也無緣聽到他講那過去的事情。畢竟,他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前夕即去世,我在“文化大革命”結束時出生,我們之間橫亙著一個空前絕后的動亂時期。但成川表叔就無此幸運,“文化大革命”時期,正值他長身體和學知識的關鍵時期,卻面臨著巨大的時代尷尬。
六
小時候,我家有一方約莫8英寸長的長方形梳妝鏡,背面壓著幾幀泛黃的老照片,其中4幀給我留下深刻記憶。只惜年代久遠,影像斑駁,隱隱約約傳達出當年的生存狀態(tài),令人遐想。
有2幀是紅軍舅爺和舅婆各自的3寸半身留影,和睦傳神。紅軍舅爺身著毛澤東時代的中山裝,一臉嚴肅,顯黑略胖,平頭短須,須發(fā)霜白,卻散發(fā)出當年豪氣;舅婆大家閨秀模樣,白皙面容中透著慈祥神色,頭發(fā)梳得一絲不茍,歸結成腦后一個漂亮發(fā)髻,一件緞料暗花右側盤扣的上衣特別提神。據(jù)說,舅婆是在紅軍舅爺?shù)诌_通山縣后才喜結良緣的。如此看來,舅婆乃當?shù)厝耸希匀唤o紅軍舅爺方方面面的不少照顧,委實令川東老家親人感激。
紅軍舅爺羅炳章和舅婆
紅軍舅爺羅炳章一家合影照
還有一幀是2寸的彩色照片,色澤暗淡,背景像是哥特式風格的教堂,中間隔著茶幾,一只白瓷細頸花瓶內的牡丹花兒正艷??赡苁窃谡障囵^照的,照片上共有5人,整體淡雅寧靜。紅軍舅爺和舅婆分別坐在茶幾左右兩側,神情自然,臨幾的手肘都放在茶幾上;茶幾前的小凳子上坐著身穿花衣服的小姑娘,七八歲光景,圓臉,咬唇;茶幾后站著20多歲的男女青年各一,手撫著前面兩位長者的肩膀,女青年系著長長粗粗的麻花辮,男青年目光堅毅地看著前方……
這3幀照片可能是紅軍舅爺生前寄給祖母的,因家父是雷家長子,也是當時一家之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由他保管自然放心,否則我無緣見此照片。
第4幀照片則是成川表叔的單人上身左側照,大概攝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右下方有“風華武漢”字樣。照片主人興許只有十五六歲,頗有乃父遺風,身材魁梧,內著方格襯衫,外著一身軍裝,一頭密發(fā),臉方額闊,微笑從容,朝氣十足。紅軍舅爺過世后,成川表叔與舅婆相依為命,幸有紅軍軍屬政策照顧,才令他順利成人。
至今,這4幀老照片被我收藏著。其實,我收藏的是一根血脈、一家身世、一段記憶。
七
家父回憶,成川表叔曾于1976年回過川東老家探親,看望他不曾蒙面的姑媽全家,落腳點就是我們家。
他從通山縣起程,經(jīng)武漢,于襄樊乘火車抵達縣(今達州市)火車站,再轉乘汽車到宣漢縣雙河區(qū)。路上不慎,小偷行竊,盡失所帶錢糧兩票,動不了身,到不了家,他一通電話打到馬渡公社(現(xiàn)馬渡關鎮(zhèn))辦公室。家父接到通知,遂讓我三爸赴雙河區(qū)招待所迎接。
一時間,成川表叔成為我家的稀客。特殊年代,大集體生產(chǎn),吃大鍋飯,果真讓他喝了不少稀飯,倒應了“我家沒有好茶飯”的劉三姐歌詞。那時我已是一個小不點,眼眸里留下了這個遠道而來的親戚的印象。模糊記憶中,年輕活潑的他特別喜歡我們幾個小家伙,不僅給我們帶來來自遠方的神秘禮物如鋼筆、陀螺等,還成天風風火火地領著我們到處玩,也給我們取了些別致的綽號,活像一個淘氣的大哥哥。
那幀單人照片,我想該是這時成川表叔送給家父的吧。
八
等我拎著茅臺酒,專程赴通山縣再見他時,成川表叔還是照片上那幅干練的樣子,只是頭發(fā)霜白。他比家父年齡約小10歲,此當風華正茂之年??吹窖矍扒榫?,可以猜想,為了工作,他亦如其父拿出紅軍精神扎根于此,拼搏不已。成川表叔參加工作后,一直在通山縣民政局工作。
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寫給家父的信中就說,他已在縣民政局工作。從信中附贈的一幀彩色合影上看,他當時身著綠軍裝和黑皮鞋,依然一頭短發(fā),正和其妻徐云清表嬸在一家公園內并肩落座,微微翹腿,雙手交叉撫膝,側面而影,恩愛非凡,幸福無比。表嬸當時在通山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身著一身工作服,颯爽英姿,短發(fā)微燙,正合時尚。第2幀照片是小表妹的,可愛至極,名叫羅嬋,兩三歲樣子,身著鮮艷的花衣服,胖乎乎的,一臉燦爛,正抱著一只大石獅子面對大家笑呢。
我這次見到他們全家,成川表叔和表嬸依然在縣民政局和工商局工作。
當年的小羅嬋已長成大姑娘,易名為穎子,正上高中三年級,成績棒棒,尤擅寫作,立志將來當記者。為鼓勵她,我特地到縣城新華書店買了本《余光中散文》作為禮物送她。
很顯然,家里添了一個小弟弟,叫佐羅一承,剛上小學,愛好體育,尤喜足球,算是小城里的小球星了吧。
我們見面,大家分外高興。是啊,遙遠的四川老家來親人了,可謂紅軍舅爺參加紅軍以來頭一遭??!成川表叔背上相機,全家人領著我品嘗盛名一方的通山茶葉,吃遍當?shù)刂朗常伪橥ㄉ娇h郊的風景名勝。聽成川表叔講,縣城東南方不遠處就是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殉難的九宮山。我迢迢相望,山體雄偉,山色青翠,仿佛一股清氣長留山水之間!
10月的通山縣說涼就涼,我出京時間長,衣服沒帶夠,細心的表叔帶我到商店買了件毛衣,堅決不讓我付錢。直到現(xiàn)在,我還留著它,偶爾取出摩挲再三,隱隱感到來自通山的溫暖。
短暫的造訪結束,熱心的表嬸硬是塞給我一個紅包,內裝兩張百元大鈔,說是當?shù)仫L俗,無論如何都得收下。原來,凡親戚初次登門,都免不了來時鞭炮齊鳴、走時紅包相贈這兩大習俗。既然如此,我當入鄉(xiāng)隨俗,只是擔心兩個表弟妹正值上學,需要開銷,怕苦了他們,心里也就難受起來。
臨行前,穎子表妹贈給我一架鐵藝輪飾筆筒,極富生命質地,寓意生命一世,須長驅生命之輪滾滾向前而筆耕天下。筒中,穎子表妹手書一枚書簽,藍墨生香,其字涓涓,其意高遠,從中我看見一個花季少女浩如祖父的情懷和境界。
九
紅軍舅爺若是有年,見到如此兒孫后輩,定當盡享天倫之樂。紅軍舅爺九泉有知其后興旺發(fā)達,亦會含笑延年。
是的,羅炳章的大名載入過一部浩浩青史,彪炳過一段血與火的傳奇。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如紅軍舅爺那樣的先輩傳承下的紅軍精神,中國共產(chǎn)黨才最終不畏千難萬險,走出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完成了長征是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的崇高使命,直至東方古國旭日東升,五星照耀環(huán)宇。
我以為,紅軍舅爺既轟轟烈烈又平平淡淡的一生,猶如當?shù)氐耐ㄉ讲枞~,當濃則濃,宜淡則淡。如此紅軍精神,不正是羅家子孫無比珍貴的家風精神財富嗎?
成川表叔自然是受到國家培養(yǎng),但畢竟身處“文化大革命”動亂,學業(yè)荒廢,無緣實現(xiàn)人生理想。但他又畢竟子如其父,是一粒種子,種到哪里哪里發(fā),他在山鄉(xiāng)邊城工作得有滋有味,一家人過得紅紅火火,此生足矣。而穎子和佐羅一承,前有祖輩樹蔭相佑,后有生活條件甚好、學業(yè)正佳,相信未來差池不了。
后來,聽說穎子表妹上大學后參加工作、成家立業(yè),佐羅一承小表弟也上了中學、大學。我們有理由堅信,羅氏子孫始終不會忘記祖輩式的濃淡人生,而發(fā)揚光大出新的意境!
十
有道是,長征是一部“英勇悲壯的史詩”,是地球上的紅飄帶之旅,是浩然屹立在大地之上的感天動地、震古爍今的不朽豐碑!
如今,聞名遐邇的紅色旅游川東線“成都—南充—達州—宣漢—萬源—通江—巴中—綿陽—德陽—成都”每天吸引著國內外無數(shù)的觀光客,向四面八方傳播著人類史上這獨一無二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上У氖牵t軍舅爺不能率領滿堂兒孫故地重游,走一走他老人家當年浴血奮戰(zhàn)過的山山水水,看一看巴人后裔的父老鄉(xiāng)親。
十一
我從通山縣回到北京后,與成川表叔曾通過幾次電話,互致問候。但畢竟相隔甚遠,各有所忙,以致電話日少。后來,雙方都已變過幾次電話號碼,聯(lián)系起來,實屬不易。歲月煎熬,其情難了,握起手機欲以相問,竟然難以接通,只得空留余恨,化作一縷裊裊相思……
萬幸,現(xiàn)在互加微信,又幾乎是天天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