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繼續(xù)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常州大學秉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理念,講好黨的故事,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推動紅色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把全校師生的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全面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領軍型大學這個總目標上來。
紅色基因是學校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據學校自身特色,圍繞常州紅色文化資源的特點,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把紅色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教育優(yōu)勢,一直以來都是我校的辦學思路。一是創(chuàng)造“紅色文化育人”辦學新特色。鑒于我校2017 年在全國率先成立從事紅色文化研究的學術機構——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建設全國首個紅色文化資源大數據庫,學校黨委二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紅色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特色,并在黨委二屆四次全會建立紅色文化育人專班,學校黨委副書記擔任總指揮,宣傳部、發(fā)規(guī)處、人事處、教務處、學工處等11 個部門,聯合打造紅色文化特色。二是鍛造紅色文化育人新路徑。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充分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在每年的五月五日馬克思誕辰紀念日,開啟全校學生“紅色五月鑄魂育人”主題教育活動,通過“30 部紅色電影進校園”、“30 位館長講愛國主義主題教育課”、“30 種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展”、紅色文化學術育人沙龍、紅色經典誦讀、紅色故事微視頻展播等,讓全校學生每年五月都能享受“紅色文化大餐”。三是鑄造紅色文化育人新模式。用紅色文化引領學校文化,以瞿秋白、張?zhí)?、惲代英等為代表的常州本地紅色名人命名了瞿秋白政府管理學院、張?zhí)赘刹繉W院、史良法學院、李公樸社會教育學院等學院,命名了秋白路、太雷路、代英路等校園道路,豐富了我校紅色教育基因。學校從管理保障、教學設計、實踐活動組織、實踐基地拓展、教學測評體系創(chuàng)設等方面,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實踐教學之中,推進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融合建設的摸索。
紅色基因鑄就學校師生堅定牢固的紅色靈魂。紅色文化帶著鮮明的紅色基因,蘊含著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2021 年2 月20 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痹诩t色文化傳承中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根植于心。一是打造“紅館”地標。抓好場館建設,打造文化地標。以“紅色交融、旗幟引領”理念,引入現代科技,打造省內標桿性高校“紅館”,凸顯常大紅色文化育人特色。堅持把常大紅館作為常學常新的紅色文化教育生動課堂,在五四、十一、開學季、畢業(yè)季等重點節(jié)慶、活動和關鍵時間節(jié)點在常大紅館開展參觀、學習、紀念活動,形成“紅色文化”沉浸講解,增進學校師生對紅色基因的認知和認同。二是講好紅色故事。抓好重大題材,做好主題宣傳。以紅色人物和相關紅色文化歷史為題材,創(chuàng)編《武漢加油》《五四精神,傳承有我》《夢開始的地方》等系列紅色主題融媒體產品,把紅色故事講得更鮮活、更生動,融通學習強國、新華網等各類媒體,進行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肚镏兹A》榮獲江蘇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舞蹈展演甲組一等獎。微電影《覓渡》榮獲第五屆江蘇省大學生網絡文化節(jié)一等獎。支持央視頻道拍攝、制作《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數風流人物》之瞿秋白的生平事跡。以常州三杰為創(chuàng)作題材創(chuàng)編的《白云溪上》紅色革命題材音樂劇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在常州等地巡演。《信仰》建黨百年主題原創(chuàng)歌曲被社會各界人士喜歡和傳唱。三是抓好紅色教育。通過史良大講堂、秋白大講堂、青馬講堂等,將紅色文化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有機結合。利用主題黨日活動、主題團日活動,以及寒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組織師生到烈士陵園、革命遺址、革命博物館和紀念館等開展紅色教育、重溫紅色歷史,發(fā)揮青年大學習、馬克思主義·青年說、“一二·九”運動大合唱等校園文化活動品牌的作用,開展各種實踐性、情景式、體驗式紅色實踐活動,在回顧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中堅定學校師生的信仰,在傳承紅色基因中筑牢學校師生的擔當。
紅色文化是學校前行的精神支柱。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追尋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鐫刻的紅色印跡,我們堅定沿循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道路闊步前進,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常大力量。一是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學校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手段新方式,用活紅色資源,通過建立紅色網站,開辟黨史學習教育專欄,開展內容鮮活、豐富多彩的黨史學習教育以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將黨史教育的傳承紅色傳統(tǒng)、紅色基因落在實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走深走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和更好服務師生的動力和成效,在學和悟的同時辦實事、開新局。二是提煉紅色文化精神。從傳承紅色文化基因這個支點入手,創(chuàng)編《革命先驅瞿秋白研究》《革命先驅張?zhí)坠适隆贰队篮愕呢S碑——中國烈士陵園研究》等系列叢書,出版發(fā)行《紅色文化研究動態(tài)》雜志,研究并展示紅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等30 種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革命精神,加強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和研究,用紅色文化鋪就精神底色。三是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通過立“紅館”、建“紅庫”、編“紅書”、辦“紅刊”、創(chuàng)“紅社”、籌“紅培”、組“紅聯”、拓“紅基”、開“紅課”、拍“紅劇”,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育人內涵,從豐富的紅色資源中提煉“教育點”,著力構筑以紅色基因傳承為主線的常大紅色文化建設“十紅”格局。與中共一大上海會址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等全國30 多家革命紀念館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共同加強紅色文化建設,弘揚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