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云
【摘? 要】“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以教材為依托,一篇帶多篇,通過豐富生動的內容,多樣有趣的形式,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它不同于課堂教學的課文,它以發(fā)展興趣為主要任務,是無壓力的閱讀。
【關鍵詞】閱讀興趣;陪伴;課外
中圖分類號:G62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2-0096-02
"Fun" First, Read with "Adults"
(The Second Primary School of Experimental School of Xishan Senior Middle School, Jiangsu Province,China)TAO Xinyun
【Abstract】The column "Reading with adults" is based on textbooks, one with multiple articles, through rich and vivid content, diverse and interesting forms, and a relaxed and pleasant environment, it can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enthusiasm and harmonize the emo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ex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It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as the main task and is stress-free reading.
【Keywords】Reading interest; Companionship; Extracurricular
部編版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與蘇教版教材相比,有較大改動,最明顯的是在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出現(xiàn)了“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據(jù)主編溫儒敏教授介紹,此欄目的設定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從低年級開始就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不功利,也無壓力。關于“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經過不斷思考與改進,漸漸清晰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和誰讀?
“和大人一起讀”,此處的大人,可以理解為:父母、教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比閱讀者閱讀能力強的人,就可以稱為“大人”。一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十分明顯:識字量不大,喜歡色彩鮮艷的圖畫,對文字的敏感度較低,語感不強,往往會造成一些閱讀困難,導致他們產生畏難情緒,簡單來說就是“看不懂,所以不想看了”;他們好動,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不能保證閱讀時間的連續(xù)性。此時,若是有“大人”能幫助、引導、鼓勵、督促,那么學生在閱讀的起始道路上或許可以走得順暢些。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首當其沖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在一學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漸漸發(fā)現(xiàn),最主要的“大人”還是學生父母。家長陪伴孩子開啟閱讀之門,不僅能大大提高孩子的閱讀積極性,更是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讀什么?
溫教授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是遠遠不夠的。他建議教師采取“一篇帶多篇”的方法,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同理,筆者認為,不僅課文需要這樣做,園地中的“和大人一起讀”也可以這樣做。以一年級上冊教材為例,“和大人一起讀”一共有八篇,分別是兒歌童謠類《小兔子乖乖》《剪窗花》《誰會飛》《春節(jié)童謠》,故事童話類《小鳥念書》《小松鼠找花生》《拔蘿卜》《猴子撈月亮》。這些內容是教材所選,內容淺顯易懂,且生動有趣。讀起來朗朗上口,適合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讀完教材,拓展一些與之相關的課外讀物,有利于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和素材。
(一)主題相同的兒歌童謠
兒歌童謠《剪窗花》有五句話,前三句話分別由三個字、三個字、七個字組成,最后兩句一問一答,讀起來非常順口,加上各式各樣窗花的圖案,是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學前教材中也有一首《剪窗花》:“小剪刀,咔嚓嚓,奶奶在家剪窗花。剪朵梅花五個瓣,剪只喜鵲叫喳喳。剪出雪花漫天撒,剪個‘福字頭朝下。再剪一個胖娃娃,抱著鯉魚笑哈哈。奶奶問他樂個啥?恭喜恭喜過年啦!”讀完這首,再背那首,新舊兒歌對對碰,讓窗花的兒歌化作最美童音。
(二)形式相同的科普童話
科普童話《小松鼠找花生》不僅情節(jié)吸引人,還能從故事中了解花生的果實長在地里的科學知識。這類童話故事對于充滿好奇心的一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充滿趣味的。課外拓展一兩個科普童話,還可以交流從故事中了解到的科學知識,學生非常樂意去讀。此外,作者相同或是結構相似等與教材例文有關聯(lián)的讀物,都可以拿來做課外拓展閱讀的材料。讀的內容不限于教材,而是以教材為中心,無限輻射。
三、怎么讀?
(一)教師指導要得法
1.兒歌,讀后講一講?!缎⊥米庸怨浴肥怯變簳r便聽過的故事,教材中安排在“語文園地一”,以兒歌的形式第一個出場。因新教材拼音教學延后一個單元,此時的學生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拼音學習,這首兒歌也沒有注音,這對于識字不多的、剛入學的學生來說,跟讀就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僅有跟讀無法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提出:“這首在幼年時便會傳唱的兒歌,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芊裰v給他人聽一聽呢?”提出更高的要求,便是加入一味增強劑,讓學生嘗試講一講這個故事,也是對兒歌內容的另一種解讀。
2.童話,讀后編一編。童話故事《拔蘿卜》也很有特點:圖片與故事內容貼合,類似連環(huán)畫的形式;每段文字結構相似,拔蘿卜的人物逐一增加,到第六自然段,以省略號結束。這樣的故事形式,給了學生學習表達的樣式。先自由讀,在讀通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圖片與文字的規(guī)律,模仿2~5自然段表達的樣式,再看著圖片繼續(xù)編故事,將故事講完整。第三幅插圖旁還有一幅泡泡提示:“后來怎么樣了?”那么教師可以追問:“后面還來了誰?發(fā)生了什么?”無限想象的空間,給了學生無限表達的機會,直到——蘿卜拔出來。
3.科普,讀后問一問。兒歌《誰會飛》的語言特點十分明顯,每小節(jié)兩句問答:“誰會飛?鳥會飛。鳥兒怎樣飛?扇扇翅膀去又回?!本渥雍喍?,句意明朗,讀通讀懂后,再來問問,“誰會爬?”“誰會跳?”,模仿句式說一說,小伙伴之間比一比,爭當小詩人,興趣自然就來了。還有一些閱讀材料,如《小兔子乖乖》《拔蘿卜》等,有對應的兒童歌曲,那么唱一唱就成了調味劑,音律為誦讀錦上添花。一篇閱讀材料,多種形式閱讀,對學生來說,有著抑制不住的喜歡。
(二)家長陪伴助力
1.營造讀書氛圍。讀書氛圍的營造,有時需要家長刻意為之。就“和大人一起讀”來說,家長的關注、參與、交流,便是最好的閱讀氛圍。
2.分享閱讀成果。一般來說,學生在課堂上和教師互動學習后,有很迫切的愿望想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給父母看,以得到夸獎。順應這種心理需求,教師就要求學生回到家中讀給爸爸媽媽聽,或者唱一唱,講一講,還可以邀請父母參與演一演。此時父母的仔細聆聽、積極參與,就是最好的陪伴。
3.提供預習幫助。關于相對簡單的內容,比如,《小鳥念書》《春節(jié)童謠》等,教師會選擇調換教與學的順序,先布置預習,要求根據(jù)拼音讀通讀順,不明白的地方請教爸爸媽媽,課堂上再由教師檢查朗讀,或作出相應的拓展。此時,家長的陪伴不是分享成果,而是提供幫助,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幫助是對他們學習最大的支持。
(三)同伴互讀激勵
前文說到:“和大人一起讀”中的“大人”,可以理解為:父母、教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比閱讀者閱讀能力強的人,就可以稱為“大人”。優(yōu)秀的同伴是學生除教師、家長外,最親密的“大人”??梢蚤_展過同班同學組內互讀,班班之間互讀,甚至嘗試跨年級的結對班級互讀,通過與不同小伙伴的閱讀交流分享,讓學生的閱讀之心永葆活力。《小學語文》雜志上有一篇文章說道,“‘和大人一起讀是閱讀材料,是閱讀環(huán)境,是閱讀方法”。的確,提供優(yōu)質的、有指導性的閱讀內容(讀什么),營造輕松的、溫馨的閱讀環(huán)境(和誰讀),加上有趣多樣的閱讀方法(怎么讀),定能培養(yǎng)學生越來越濃厚的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小學語文,2017(Z2).
[2]鄭宇.和大人一起讀:讓孩子在快樂閱讀中悄然成長[J].小學語文,2016(11).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