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駱越遺俗:壯族儂峒節(jié)基本特征及價值

    2021-09-18 10:10:00趙明龍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駱越基本特征價值

    摘 要:儂峒節(jié)是壯族傳統節(jié)俗文化,傳承歷史悠久,屬于駱越遺俗,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其他文化現象一樣,儂峒節(jié)也具有鮮明的特征。文章從制度辦節(jié)、以歌會友、開峒迎客三個維度對儂峒節(jié)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探討,并從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三個層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駱越;儂峒節(jié);基本特征;價值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2.016

    [中圖分類號]G112;K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21)02-0084-07

    儂峒節(jié)與壯族歌圩是不是一回事,他們的文化特征是否相同,這是研究儂峒節(jié)俗文化必須回答的問題。有關這個問題,秦紅增、李先進在《儂峒:再現于節(jié)俗文化中的鄉(xiāng)村生活探析》一文作了分析,認為儂峒節(jié)與歌圩有區(qū)別:一是從活動時間看,儂峒節(jié)時間是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四,而歌圩屬于歲時農事的民間節(jié)日;從活動內容看,儂峒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是祭天祭祖祭地,沒有祭祀就沒有儂峒,而歌圩主要是青年男女對歌為主;從活動目的看,儂峒節(jié)主要是祭天祈福,保佑五谷豐登,而歌圩則主要是群眾性集體歌唱活動,交流思想感情,傳播生產知識,結識親朋友[1]。這個回答雖然還不夠完美,但初步將儂峒節(jié)與歌圩的不同特征區(qū)分開來。筆者通過田野考察發(fā)現,儂峒節(jié)與歌圩密不可分,有異有同。為此,從理論上搞清楚儂峒節(jié)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儂峒節(jié)與歌圩二者的關系。

    一、儂峒節(jié)的基本特征

    縱觀儂峒節(jié),其呈現出許多文化特征,可歸納為制度辦節(jié)、以歌會友、開峒迎客三大特征。

    (一)制度辦節(jié):祭天地踏春出游

    制度的要義就是反映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guī)范。壯族在節(jié)俗方面也有制度化雛形的禮俗,其表現形式就是桂西壯族多在每年春秋兩季,由各自然村屯輪流舉辦儂峒節(jié)。這已經形成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民俗文化制度。1941年版的《廣西邊防紀要》載:“沿邊一帶風俗,最含有人生意義的,則為歌圩。有些人稱之為‘風流日。這種歌圩,大約總在舊歷正二月農暇的時候舉行,其日子各地多不相同,今日為甲地歌圩,明日為乙地歌圩,挨次輪做,以輪盡各村為止,與內地耍龍舞獅相同?!盵2]135這里所稱的“歌圩”是漢語的表述,從歌圩分布地域及風俗來看,用當地壯語表述就是“儂峒節(jié)”??疾旃鹞饕粠У膬z峒節(jié)發(fā)現,各縣鄉(xiāng)的自然村屯自古至今都輪流舉辦儂峒節(jié),每個村屯的節(jié)期不同,但卻是固定不變的,且多安排在春夏秋三季。如在龍州縣金龍鎮(zhèn)各村屯的儂峒節(jié)期多集中于農歷正月初七至十五,其余村屯則集中在農歷二、三、四月份舉辦(其中農歷二月有6個村,農歷三月有9個村,農歷四月有18個村),在農歷六、七月還有個別村舉辦。崇左市江州區(qū)每年農歷二至四月為歌圩盛行期,個別地方為農歷五至九月。全區(qū)有歌圩48處,農歷二月舉辦的有1個村,農歷三月舉辦有19個村,農歷四月舉辦有22個村,農歷五月舉辦有2個村,農歷六、七、八、九月舉辦的各有一個村[3]。查閱廣西《歌圩分布表》顯示,在廣西85個縣市中,40多個縣有歌圩活動,共有642個點,大部分歌圩節(jié)期都是在春季[4]。這些歌圩點,有不少用壯語表述,其意或稱“儂峒節(jié)”,或稱“歌坡節(jié)”,也稱“龍洞”,其含義與儂峒節(jié)相同。

    壯族為什么輪流舉辦儂峒節(jié),且多在春季舉辦?這與春季祭祀求雨和當地農閑時間有關。也有學者認為,儂峒節(jié)“與農耕季節(jié)的祭祀性活動糅為一體”[5]7。壯族是稻作民族,其生計主要依靠稻米,而種植水稻需要充足的水分。在遠古時代,壯族先民還沒有現代水利,基本上是靠天下雨才能種植水稻,因而每年幾乎村村都要舉行儂峒節(jié),其主要儀式有“做天” 、祭青蛙(也稱蛙婆節(jié))、 祭觀音娘娘、祭土地公公等 ,其目的就是祭天求下雨,祭地求豐收。因此,在每年春耕春播之前舉行儂峒節(jié),開展祭祀活動就成為儂峒節(jié)一個重要內容和必不可少的儀式。同時,遠古時代壯族先民聚居區(qū)種植水稻還是單季稻,一般每年谷雨后才逐步進入雨季并漸成農忙季節(jié)。在農忙季節(jié)到來之前,人們選擇農閑時節(jié)來舉辦儂峒節(jié)是非常合適的。那時正是春意盎然、萬物復蘇,是青年男女在山川踏春交友游樂的大好時光。正如五代時期孫光憲詩云:“木棉花映叢祠小,越禽聲里春光曉。銅鼓與蠻歌,南人祈賽多??头L正急,茜袖偎墻立。極浦幾回頭,煙波無限愁?!盵6] 這首詞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儂峒節(jié)俗的基本情況。

    (二)以歌會友:倚歌傳情交友擇偶

    壯族儂峒節(jié)具有以歌會友,對歌傳情擇友、擇偶的文化特征,因而歌會是儂峒節(jié)的核心,沒有歌則不成儂峒節(jié)。每逢農歷七月十八儂峒節(jié),大新縣蘇屯人山人海,成千上萬身穿盛裝的青年男女來參加儂峒節(jié),其主要目的就是對歌交友。白天人們在村外的樹林荒坡上對歌,晚間則進村聚會后繼續(xù)對歌,通宵達旦的對歌。這種情景在一些縣志或其他文獻都有不少記載。如明萬歷《賓州志·卷2》記載,南朝梁代在晏城縣(今賓陽一帶)“鄉(xiāng)落唱和成風” , 唐代小說家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xù)集》關于秦漢前南人葉限與魚的故事中就有“洞節(jié)”的記載,而這個“洞節(jié)”學界認為就是儂峒節(jié),地點就是今崇左市江州區(qū)瀨湍以南、羅白以北一帶[7],說明當時儂峒節(jié)已經形成較大規(guī)模。北宋的《太平寰宇記》記載,土人“男女盛裝,推髻徒跣,聚會作歌”“生以唱歌為樂,死以木鼓助喪”[8]。真是視歌如命,以歌為樂,以歌擇友。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飛馳》記載:“上已日,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馳。男女目成,則女受馳而男婚已定?!盵9]422明正統十年三月十三日,奉訓大夫世知恩城州事天水郡趙福在今大新縣恩城岜仰山摩崖石刻作了相關記載:“每年三月仲春,岜仰、江邊、佰托等村,男女聚會洞口唱歌娛樂,以慶豐年?!盵10]這是廣西唯一發(fā)現用摩崖石刻記載儂峒節(jié)對歌聚會的情景。明代鄺露也在《赤雅·浪花歌》卷上作了記載:“峒女于春秋時,布花果笙簫于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為樂。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竟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jié)。三月之歌,曰浪花歌?!盵11]明代《太平府志》卷二載,府上壯人“婚姻以歌唱踏青為媒妁,喪葬以鼓樂飯僧為美觀”;卷三記載“每歲春三月三日,左人男婦各具酒菜相卒于茅坡歌唱,往復酬答,聲動原野,至暮而還”[12]。可見,人們視歌為樂,如癡如醉,從而使儂峒節(jié)演變成對歌擇偶求情的重要場所。到了當代,這種以歌會友的特點仍然盛行。20世紀40年代,大新一帶的儂峒節(jié),“附近各村青年男女,多著新衣到達集圩地點,彼此午宴,盡情暢飲,互相饋贈糕餅,迨至夕陽將下,則三五成群,并肩同到野外路旁,或村頭、樹下,引吭高歌,彼唱此和,其樂融融,待天黑后,始各興盡返家 ”[2]135。20世紀五六十年代,寧明縣儂峒節(jié)也還有以歌會友的特點?!皩Ω枨?,男女各物色對象,中意始對歌。男女隊各十人左右,各以嗓音較好的兩人合聲對唱。白天對歌,男遞給女雨傘一把,女撐開遮臉,相隨到樹蔭下對唱。伊始,男女相處有一定距離,漸唱漸近,女子的遮臉傘也漸提高,終至咫尺,情意愈濃。唱到黃昏,互送禮物分別。在村內夜對歌,女的在里屋或院內,男的隔著門窗或墻籬相互酬和,通常對唱到天亮” [13]。

    研究發(fā)現,儂峒節(jié)以歌會友擇偶這一特征,是符合古代社交方式的。有學者認為,“聚會作歌”是宋初樂史《太平寰宇記》對嶺南一種典型的民俗事象的記述[14]。其實,以詩歌會友擇偶的習俗在中原早就存在。有人統計《詩經》發(fā)現,其中表現男子追求女子的詩有12篇,表現女子追求男子的詩也有11篇。而《鄭風》里的《溱洧》就直接描寫男女相互唱歌追逐的情景[15]。劉錫蕃在《嶺表紀蠻》一書中把儂峒節(jié)以歌會友擇偶的重要性描繪得十分精彩:“無論男女,皆認唱歌為其人生上之切要問題,人之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枯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號為通今博古,而為一蠢然如豕之頑民”[16]56“善唱歌者,能博得婦女之歡心,可藉此為婚介,而達到最美滿之戀愛;并可以由此等范圍之內,而試驗抉擇各個戀愛者之誰為愜意,進而達到美滿結婚之目的”[16]155?!锻h志》載:儂峒節(jié)“各處男女服飾整潔,千百成群,聚青城山坡曠野之地,女攜籃持傘,或四五人或六七人不等,有一老婦為之媒介,蹲作一堆,男則游行掀看,有合意或舊好者則唱歌挑之,彼此互答,若相悅意,女投餅而男贈糕,以為定情。同夕,乃雙雙攜手而歸,即夫家見之亦不怪之,以歌尋侶,不管其已婚未婚,未婚者可得百年偕合,而已婚亦可得一時之偶合”[17]。

    以歌會友擇偶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回答是肯定的。筆者考察發(fā)現,大新縣恩城鄉(xiāng)陸屯有一位梁姓大娘,今年80多歲,她是當地有名的歌王,不僅唱歌唱得好,而且能即興自編自唱。通常對方歌聲剛起第一句,她即刻編出對答的山歌,對方山歌聲音剛落,她就能馬上應聲對唱。梁大娘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沒有讀過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也沒來得及掃盲,沒有學習文字,她成為歌王是從小就開始學習山歌的結果。她告訴筆者,在她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村里年長的姐姐學習壯語山歌,早學晚練,下田干活也練習,上山打柴練習,趕集也練習,每逢儂峒節(jié)就上場對歌,堅持不懈的練習使她成為當地的山歌王。當年,她就是通過對歌認識了自己的丈夫。由于儂峒節(jié)具有傳統男女以歌會友擇偶的特征與功能,因而每當人們參與儂峒節(jié)時都要對歌。歌謠題材十分豐富,有時令歌謠、歲時歌謠、節(jié)俗風物歌謠、苦情歌謠、思戀歌謠、游戲娛樂歌謠等,尤其是情歌,往往難度最高、用情最深,表現出較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儂峒節(jié)以歌擇偶的特征已經基本消失,但以歌會友的功能和特征仍然存在。有學者認為,人們相聚于歌場,用歌聲和其他方式來進行社交活動,歌聲可以把兩個不相識的人拉近,讓彼此在歡快的氣氛中交流。除了傳統的以歌交友擇偶外,以歌傳情會友還是“壯族人民實現社會交往的重要場所”[18]。

    (三)開峒迎客:開放包容促和諧

    開峒迎客是儂峒節(jié)的又一個特征。對于“峒”的解釋,大體有五層意思 :一為“空曠之地”,二為“聚落之地”,三為血緣關系的社會組織,四為古代縣轄下的一級政權組織,五為“文化空間”[10]。開峒辦節(jié)有幾層意思的重疊,既是打開山門的“聚落之地”(村落)和行政區(qū)域“峒”的界限,又是表達邀請四面八方客人聚焦到“聚落之地”“空曠之地”“文化空間”的峒來過節(jié)歡慶的意思。壯族為稻作民族,自古以來,建立了以“那”為本的生產生活模式,先民們過著據“那”而作、依“那”而居、賴“那”而食、靠“那”而穿、因“那”而樂的生活[19],而“因那而樂”主要表現在儂峒節(jié)等傳統民俗節(jié)日之樂。壯語“那”為水田,與“峒”(此處的峒為田峒,即一片水稻田)關聯密切。因那而樂,可以說成因峒而樂,這個“峒”也可解釋為“田峒”“村落(聚落)”“文化空間”“空曠之地”和縣以下行政區(qū)域的“峒”。開峒迎客這一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儂峒節(jié)是民間友誼大聚會。辦節(jié)的目的就是笑迎四方親戚朋友前來交流、敘舊話新、促進了解、增進友誼。每逢儂峒節(jié)期間,每家每戶都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到家作客,來客不完全是親戚朋友,“一個熟人十個跟”,賓客來自四面八方,不分城鄉(xiāng),不分民族,不分國別,因而節(jié)慶參與人員具有多元與包容的特征。在聚會交友中,大家通過品嘗美食、美酒,談天論地,交流的內容和話題十分廣泛,既有親戚朋友之間深化感情與友誼的互動,也有朋友同學間思想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知識的交流,還有農業(yè)科學、生產技能、倫理道德教化等的交流。這種民間大聚會,實際上就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臺,通過一年一度的儂峒節(jié)固化成為壯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治理的一種制度。學者韋蘇文認為,儂峒節(jié)“是一個社會磁場,是壯族社會不同社區(qū)的人們與周圍民族進行各種情感以及生產、生活技藝交流的場所,是民族間團結友愛的黏合劑,是各民族互相學習共同發(fā)展的見證物”[5]51。

    2.儂峒節(jié)是文體活動大競賽大展演。儂峒節(jié)不僅具有“以歌會友”功能與特征,而且在“以歌會友”中派生出一些傳統的文體活動,如拋繡球、搶花炮、演戲、打醮、歌舞表演、斗雞斗牛表演等。以拋繡球為例,它是儂峒節(jié)衍生出來的民間傳統體育,古籍對此多有記載,如宋代“交趾俗,上已日,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馳。男女目成,則女受馳而男婚已定 ”[9]422?!帮w馳”,也稱飛砣,為五色彩裹,即古代繡球,說明至少在宋代之前,壯族地區(qū)在儂峒節(jié)期間就盛行拋繡球活動。這種習俗一直沿襲到今天,如龍州縣金龍鎮(zhèn)等地壯族到今天還沿襲。

    如果說拋繡球是壯族擇偶定情習俗,那么儂峒節(jié)中的搶花炮則是青年男子“求子”的傳統習俗?!秹炎甯鞯馗枸浊闆r》載,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壯族儂峒節(jié)有搶花炮活動。開展活動時,向群眾樂捐些錢作搶花炮的獎金,后將火藥放入備好的鐵筒(壯語叫“兇能”),把花炮裝在鐵筒頂端,以火引爆,將花炮騰入天空下墜,誰搶得花炮誰就是贏者,奉為“元首”?!霸住钡玫姜劷鸷?,殺豬殺牛,設席擺宴,大奉廟神,請全村親戚朋友、長老喝酒吃肉,歡度節(jié)日。第二年照此舉行這一活動[20]85。如今,這一傳統習俗在邕寧區(qū)劉圩鎮(zhèn)一帶、中和鄉(xiāng)孫頭坡,寧明縣納利村等地還在傳承,其儀式大同小異。在儂峒節(jié)期間舉行傳統體育搶花炮與祭祀求子等傳統信俗有關?!秹炎甯鞯馗枸浊闆r》一書記載,在儂峒節(jié)舉行搶花炮中,“誰搶得花炮,就是天神賜福,來年必有子”[20]80。王俊奇等在《種族繁衍文化中的民族傳承體育——廣西邕寧搶花炮民俗調查》一文中,也專門就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他們認為,壯族“搶花炮活動中還留存一些‘求子的舊痕跡”。邕寧搶花炮祭祀拜祖“求子”風俗中要舞雙獅,“搶花炮的舞獅與平時略有不同,大多是由雙手祭拜動作為主,并繞著供桌轉圈和跳躍”[21]。這或是搶花炮“嗣子”的民俗情景,也是民間傳統競技的重要內容。

    筆者在桂西地區(qū)考察發(fā)現,每到儂峒節(jié)時,各村還舉辦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并與時俱進地注入當代文化體育項目元素,如舉行籃球比賽、自行車和汽車賽等,以豐富儂峒節(jié)的內容。

    3.儂峒節(jié)是商貿物資大交流。在中越邊境壯族村落,每逢舉行儂峒節(jié),舉辦地的村頭村尾都有小商小販或供銷社擺攤出售商品,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商貿物資大交流,為儂峒節(jié)提供物資供應保障。因此,儂峒節(jié)具有交易會的特征。20世紀60年代,筆者的家鄉(xiāng)每當舉行儂峒節(jié)時,當地的縣鄉(xiāng)供銷社就組織人員安排物資下鄉(xiāng)舉行交流會,主要商品有布匹、成衣、內衣、雨傘、電筒、銻桶、臉盆、碗筷、蚊帳、床上用品等生活日用品,還有香煙、糖果、餅干、米酒等以及圖書、茶水、糖水、冰水等。如今的儂峒節(jié),各商家出售的不再是以前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以食品類、禮品類為主,如白酒、啤酒、糖煙、水果等,甚至還有出售果苗的,村頭村尾多則幾十攤,小則十幾攤。從歷史考察看,儂峒節(jié)的商貿交流特征自古就存在。劉錫蕃在《嶺表紀蠻》也對此作了記述,“墟會有節(jié)會、常會兩種,節(jié)會即以歲節(jié)之日行之,常會則不拘節(jié)期,凡農隙之日,每值墟期,即會歌聚飲于此。其鬧熱雖次于坡會,然三日五日一墟期,到者常達數千人,亦殊有可觀。此等‘歌墟,在鎮(zhèn)南田南兩道之地,為數尤多。如雷平等縣,霜降以后,官廳須派警彈壓,此為定例(農忙之時,亦有定期墟會者,如養(yǎng)利、憑祥、扶南、崇善等邑,則以三四月行之,鎮(zhèn)結、龍茗等邑,則以三月四五月五七月十六七行之)”“屬境圩市,男女聚歌如云,即城外市場,亦歌聲四起,驅之不去”[16]178。 這說明,儂峒節(jié)的“歌”與“圩”是交融的,“歌會”依托“圩場”來聚集人氣,圩場則借助歌會來經營生意,出售產品。正如李正勇在《谫論壯族歌圩的現代價值》一文中所述:辦節(jié)那一天,“四鄉(xiāng)鄰里的各族兄弟姐妹也都來看熱鬧,順便帶上他們認為可以出售的土特產和其他商品,歌圩場面就顯得更加龐大。商人更不會放過這‘發(fā)財的大好機會,從各地云集而來。因此,我們認為集市貿易是借助歌圩活動進行的,歌圩也就此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22] 。

    二、儂峒節(jié)主要價值

    儂峒節(jié)是駱越傳統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它的價值不能低估。

    (一)歷史價值

    儂峒節(jié)的起源、興衰,無不與歷史上各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有關,因而它是研究我國民間信仰、農業(yè)史、民俗史、文化藝術史等的重要資料及活態(tài)文化。

    從宗教學和農業(yè)史來看,儂峒節(jié)就是駱越族群發(fā)展變遷的一面鏡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儂峒節(jié)距今約三五千年,保存著壯族先民不少傳統文化精華,如傳統的祭祀神農、儂峒“求務”儀式、祭田、下田活動,都反映了駱越農耕文化的歷史蹤跡,彰顯駱越族群稻作文化歷史習俗。同時,也反映了歷史上駱越族群通過儂峒節(jié)將原始民間信仰融入歌節(jié),從而使我們通過儂峒節(jié)還可以看到原始民間信仰的影子。通過保護傳承儂峒節(jié),可以增強人們的稻作文化意識,熱愛農業(yè),守望家園,努力推進糧食生產,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從人類生活史來看,透過儂峒節(jié),可以看到駱越族群戀愛婚姻發(fā)展歷程及活態(tài)文化,讓人們了解古今壯族民眾戀愛婚姻生活發(fā)展史,學會文明戀愛,倡導傳統婚戀文明,這一方面的研究,我國還沒有多少成果。儂峒節(jié)地處邊疆,祭祀用的《求務》等經書、對歌用的歌謠抄本,均為“古壯字”,搶救、收集整理、翻譯這些經書歌本,對于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從生態(tài)學來看,傳統儂峒節(jié)多在田峒、樹林、坡嶺、河灘、村邊等地舉行歌會活動,客觀上促使了當地民眾保護好文化空間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木,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因此,儂峒節(jié)無論從宗教學、生活史、文化學、文學藝術、生態(tài)學等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二)文化價值

    儂峒節(jié)是具有濃郁愛情氛圍的民俗文化。春季男女青年聚會于風景秀麗的河灘泉邊、荒野草地、田垌地頭、村頭密林等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中對歌,秋季青年男女匯集到舉辦地,大家共同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并用唱歌來表達愛慕之心,收獲春季播下的愛情種子,這樣的愛情表達方式是多么的浪漫和富有詩意。儂峒節(jié)具有以歌擇偶功能,是青年男女公開談情說愛的節(jié)日,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大奇觀。

    儂峒節(jié)是傳統的節(jié)日文化。一般而言,節(jié)慶是從歲時節(jié)氣、民間信仰、民族傳統紀念日等而來,這本身就是一個民俗文化。那么儂峒節(jié)是怎么產生和演變成各村各鄉(xiāng)都盛行的傳統節(jié)慶民俗的呢?筆者認為,儂峒節(jié)是從歲時節(jié)氣而來。各村的節(jié)期大部分在春季,這與壯族傳統農事有關,因為那個時候是農閑季節(jié),人們可以自由地開展節(jié)慶活動。儂峒節(jié)也是因民間信仰而產生,如龍州金龍儂峒節(jié)的求務儀式,大新、富寧的觀音巡游、神農廟祭拜等無不是民間信仰民俗的體現。儂峒節(jié)還是駱越及其后裔對歌交友、求偶、展示才藝的節(jié)期和場所,這一功能和特征也是儂峒節(jié)民俗經久不息的動力。

    儂峒節(jié)是展示壯族人民才藝的文化場所。壯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老百姓對歌時不用歌本,即興出口成章,開口成詩,因而不論在對唱情歌、賽馬斗牛、拋繡球、搶花炮、“花獅跟桌”(壯族民間舞獅的一種)、“扣斗”(壯語,即武打的棍棒對打)中都具有高超的技藝,如果沒有敏捷的詩才和健美有力的體質是不行的。儂峒節(jié)將歌與樂融合,將歌與圩融合,具有鮮明的文化交融特色。

    儂峒節(jié)是具有壯族傳統的圩市文化。壯族稱集市為“圩”,過去漢文稱儂峒節(jié)“歌圩”,即“唱歌”與“圩市”融合。南朝時期,儂峒節(jié)逐步與圩市融合?!稁X表紀蠻》載:“墟會有節(jié)會、常會兩種,節(jié)會即以歲節(jié)之日行之,常會則不拘節(jié)期,凡農隙之日,每值墟期,即會歌聚飲于此。其鬧熱雖次于坡會,然三日五日一墟期,到者常達數千人,亦殊有可觀”“屬境圩市,男女聚歌如云,即城外市場,亦歌聲四起,驅之不去?!盵16]178這說明,傳統儂峒節(jié)有顯著的圩市文化特點,圩場也是歌會,雖然不是固定的歌會,但大家可以趁圩展開對歌,或在圩市上對歌,或在趁圩路上邊走邊唱,唱唱停停,這在大新、龍州等一帶是常事。儂峒還有一種圩市文化,那就是哪個村落辦儂峒節(jié),那一天就成圩,各路商家紛紛云集到鄉(xiāng)村擺攤做買賣,而那些本來就是圩市的集鎮(zhèn)就更加熱鬧非凡。

    (三)社會價值

    儂峒節(jié)是涉及面很廣泛的社會活動,正確認識其現代價值,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1.陶冶情操。傳統儂峒節(jié)雖然具有古老文化的元素,但對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當代雖然卡拉OK等可以取代山歌對唱,但它取代不了文體融合的儂峒節(jié)。儂峒節(jié)主要活動在戶外秀麗的生態(tài)景觀中,有唱歌跳舞、文藝表演、拋繡球、舞獅跳桌,也有搶花炮、賽馬斗牛斗雞等。眾多的節(jié)慶活動內容,可以滿足城鄉(xiāng)各界人士的文體需求,它的娛樂性往往比城市里舉行的唱歌跳舞豐富得多、生態(tài)得多、歡快得多。因此,儂峒節(jié)對于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增進民族團結。儂峒節(jié)具有增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功能,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共同進步。壯族從來沒有拒絕其他兄弟民族參與儂峒節(jié),而是在節(jié)慶活動中積極主動邀請各民族共同聯歡、共度節(jié)慶,這是廣西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大經驗。研究表明,借助儂峒節(jié)可以使各民族聯絡友誼、協調關系,破解民族關系難題;可以了解民族文化、尋覓知音,促進感情共鳴升華。

    3.促進文脈傳承與經濟發(fā)展。通過舉辦儂峒節(jié),可以讓我們后代了解壯族及先祖開疆拓土、建設祖國的光輝歷史,不忘初心,珍惜未來,努力工作。同時,儂峒節(jié)作為一個重要的節(jié)慶,是宣傳當地風土人情,開展招商和經濟交流的重要平臺。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有助于當地經濟發(fā)展。

    總之,儂峒節(jié)是壯族聚居區(qū)的傳統定期性節(jié)慶,其參與性與廣泛性都很強,對于豐富活躍邊疆民族地區(qū)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開智拓慧,提高民族素質,激發(fā)人們愛國守邊、戍邊固邊情懷和文化自信,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秦紅增,李先進.儂峒:再現于節(jié)俗文化中的鄉(xiāng)村生活探析[J].文化遺產,2008(3).

    [2]王遜志.廣西邊防紀要[M].南寧:廣西企業(yè)公司印刷,1941.

    [3]崇左縣志編纂委員會.崇左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838—839.

    [4]潘其旭.壯族歌圩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281—314.

    [5]韋蘇文,周燕屏.中國壯族歌圩[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

    [6][五代]趙崇祚.花間集校:卷八[M].李一氓,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144.

    [7]陳俊安.淺談廣西江州灰姑娘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J].旅游叢覽,2014(4).

    [8][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3120、3178.

    [9][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校注[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趙明龍.駱越族裔遺俗:壯族儂峒節(jié)起源研究[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6).

    [11][明]鄺露.赤雅[M].北京:中華書局,1985:7.

    [12]甘東陽.太平府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183、448.

    [13]寧明縣志編纂委員會.寧明縣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672.

    [14]陸曉匠.“歌圩”是什么——人文學者視野中的“歌圩”概念與民間表述[J].廣西民族研究,2005(4).

    [15]藍鴻恩.論歌圩[J].民族藝術,1985(00).

    [16]劉錫蕃.嶺表紀蠻[M].臺北:南天書局,1987.

    [17]朱從后,錢宗范.民族傳統文化與當代民族發(fā)展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為例[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98.

    [18]陸曉匠.壯族歌圩當代流變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19]張聲震.壯族歷史文化與《壯學叢書》——《壯學叢書》總序[J].廣西民族研究,2003(1).

    [20]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間文學研究會.廣西各地歌圩情況[M].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間文學研究會翻印,1980:85.

    [21]王俊奇,等.種族繁衍文化中的民族傳承體育——廣西邕寧搶花炮民俗調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3).

    [22]李正勇.谫論壯族歌圩的現代價值[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2).

    責任編輯:韋夢琦

    猜你喜歡
    駱越基本特征價值
    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基本特征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駱越?印象系列設計
    南寧市博物館館藏西周銅盤賞析
    駱越花山巖畫的稻作文化解讀
    民族學刊(2017年3期)2017-07-20 15:16:20
    一粒米的價值
    長株潭水生態(tài)系統基本特征及保護修復
    湖湘論壇(2016年1期)2016-12-01 04:22:01
    “給”的價值
    西甌、駱越的出現、分布、存在時間及其它
    小黑羊的價值
    永福县| 鄂托克前旗| 商都县| 佛教| 驻马店市| 新泰市| 金华市| 林西县| 秭归县| 从化市| 房产| 克什克腾旗| 丰台区| 通化市| 廉江市| 乃东县| 临安市| 荥经县| 麻栗坡县| 循化| 剑阁县| 高淳县| 博野县| 屏山县| 万载县| 海伦市| 锦州市| 古交市| 繁昌县| 宁海县| 平武县| 德格县| 华容县| 会昌县| 酉阳| 临高县| 常州市| 合阳县| 云霄县| 唐山市| 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