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當地時間8月19日,阿富汗塔利班宣布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這一天也是阿富汗脫離英國統治、獨立102周年的紀念日。阿塔武裝8月15日進入并控制首都喀布爾,單方宣布“戰(zhàn)爭結束”。阿塔發(fā)言人穆賈希德表示,塔利班計劃在阿富汗組建一個包容性政府。
20年前,美軍以塔利班庇護和支持恐怖主義為由,突然大打出手,塔利班集團瞬間失去了對阿富汗進行的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統治,被迫轉移到偏遠山區(qū),對外來侵占者和侵占者扶植的武裝力量長期進行游擊戰(zhàn)。塔利班也分裂成兩個組織:一個是繼續(xù)追求復國的“阿富汗塔利班”(阿塔),另一個是淪為恐怖組織的“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我們說的塔利班指的是阿塔,而不是巴塔。
于是,武器裝備、技術戰(zhàn)力、資源集合、現代戰(zhàn)爭能力各方面都不在同一層次的兩支軍隊之間進行了“大象與螞蟻”戰(zhàn)斗,最后以強大的對手拱手退出而落下帷幕。美軍丟盔棄甲,倉皇逃離,似乎更凸顯了阿富汗的“大國墳場”之詛咒。
美軍深陷20年
美國2001年發(fā)動阿富汗“閃電”戰(zhàn)爭,其真實戰(zhàn)略目標是以極小的代價迅速在阿富汗扶植親美政府。美軍以極小代價實現對阿富汗的控制,最大程度收割阿富汗的全球性地緣戰(zhàn)略利益:坐擁亞洲“心臟地帶”,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遏制中國、俄羅斯、伊朗、印度的勢力。
然而,美國很快發(fā)現,要扶植出一個親美、勝任的傀儡政府,不僅耗損大量錢財,傀儡政府還總是無可避免地淪為腐敗政府。更令美軍沮喪的是,要掃蕩分布在阿富汗三分之二以上國土的農村、山地的反美武裝,光靠空投炸彈根本不行。
美軍雖然“定點清除”了塔利班原最高首腦奧馬爾,但整體效果并沒有起色。美國要扭轉軍事行動被動局面,至少需要增兵,而且增的是美軍本來就捉襟見肘的陸軍或海軍陸戰(zhàn)人員。美國很快轉而向北約盟友求助,最后以聯合國名義拼湊出一個“協助和平”的國際雜牌軍,但主力依然是美軍。當美軍傷亡超越3000人大關時,美國國內輿論也轉向,越來越多的人們質疑這場戰(zhàn)爭。
因此,共和黨布什政府打下的這場戰(zhàn)爭,到了民主黨奧巴馬時就開始盤算撤軍之策,時常在“減兵”與“增兵”之間徘徊。到了共和黨特朗普政府之時,特朗普干脆就承認塔利班,背著盟友,邀約塔利班到多哈與美國簽下了“和平之約”,承諾美軍2021年5月1日之前撤離阿富汗,條件就是塔利班不得擴大軍事行動。隨著特朗普失去連任,民主黨拜登政府無可奈何接過這個燙手山芋。今天拜登喊冤叫屈,說撤軍本來就是特朗普搞出的“鍋”,他是戴著特朗普的鐐銬在起舞,撤軍之狼狽“怪不到他”。如果拜登不承認特朗普多哈和約,那么塔利班發(fā)動春季攻勢,阿富汗政府軍根本沒有形成美國所期望的戰(zhàn)力,美國又不得不大幅增兵,這違反和打亂了美國新的全球戰(zhàn)略布置。
隨著全球力量格局的演變與重塑,美國現在最在意的就是打造“印太戰(zhàn)略”?!坝√珣?zhàn)略”是海權大戰(zhàn)略,而阿富汗戰(zhàn)略是陸權大戰(zhàn)略,阿富汗地緣意義在美國心目中已經下降,一個可以讓美國袖手旁觀但又混亂不堪的阿富汗或許更符合美國的戰(zhàn)略利益,因為這一混亂的溢出效應只會波及四鄰。
因此,美國白宮及北約4月29日確認,美軍及北約部隊已經開始從阿富汗撤離。按照4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的承諾,美軍將在9月11日前完全撤離阿富汗,從而給這場歷時20年的“贏得了戰(zhàn)斗卻贏不了的戰(zhàn)爭”劃上休止符。
多個大國折戟于此
戰(zhàn)略沖突同樣是三次英阿戰(zhàn)爭期間英軍慘敗之原因?!按蟛┺摹睍r代,為呼應歐洲邊緣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英國與沙俄在波斯和中亞地帶展開了戰(zhàn)略博弈,史稱“大博弈”。“大博弈”的目的就是避免兩個大國在另一個重要地緣位置開辟新戰(zhàn)場。為此,沙俄進逼波斯之時,英國就取道印度北上,征服阿富汗,形成兩個大國力量對弈狀態(tài)。
然而,令英軍意料不到的是,部族和軍閥林立的阿富汗只是地域概念,從來就沒有波斯這樣的國家意識。擅長海軍的英軍在內陸深處,冒著補給線被截斷的風險,勞師遠征,軍力不足,時常被當地武裝追殺。隨著“大博弈”的解除,沙俄退出一戰(zhàn),阿富汗的地緣戰(zhàn)略吸引力在海權霸權的英國心中不斷下降,最后英國承認在阿富汗的行動失敗。
戰(zhàn)略沖突同樣也能解釋蘇聯的10年阿富汗戰(zhàn)爭之痛。1979年隨著美軍戰(zhàn)略收縮,亞洲地帶出現了一個非常誘人的權力真空,這對急于在亞洲擴張、打通印度洋戰(zhàn)略通道的蘇聯來說是難得一遇的戰(zhàn)略機會,正好借口阿富汗內亂,閃電出兵,直取喀布爾。與美軍手法不一樣,蘇聯一直增兵,直撲山間農村,傷亡慘重。到了1989年,全球形勢大變,經濟實力與地緣經濟爭奪,成為那個時候的主題,蘇軍犧牲經濟、不顧成本在阿富汗折騰,終于走到末路,只好狼狽撤軍,一路丟盔棄甲。這一失敗,鑄成了蘇聯后來的解體。同樣,英國敗走阿富汗,也敲響了英帝國長達200年的全球霸權的喪鐘。今天,美軍同樣狼狽出逃,雖沒有如昔日英國、蘇聯一樣動搖國運,但這次的傷筋動骨,定會給美國產生后果。據報道,阿富汗政府的黃金外匯國庫等,盡數已經被美國轉移走。
不應過度解釋對美的“大國墳場”
“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不差矣,對大國對外用兵也一樣適用。
2012年3月11日凌晨,發(fā)生在坎大哈的美軍士兵槍殺16名阿平民這一事件,其殘暴性聞之駭然。美兵夜闖民居,屠殺熟睡平民,并試圖焚尸,多數槍口打在頭上,至少有9名兒童和3名婦女被殺。時任阿總統卡爾扎伊稱該罪行“不可能寬恕”,是“故意謀殺”。塔利班方面則表示要以“斬首美士兵”來復仇。
依一種民族主義邏輯觀,外人對部分國民的冒犯,往往被視為是對整個民族的冒犯,而冒犯者的身份粘連,又使最終冒犯者牌子掛在了冒犯者背后的民族與政府頭上,從而最終演變?yōu)橐粓鰢H政治沖突事態(tài)。這樣的事例在歷史上不乏見聞,如一戰(zhàn)前夕的塞爾維亞青年槍殺奧匈帝國大公,二戰(zhàn)前夕的蘇軍為“復仇”進攻芬蘭。一些觀察家預言,屠殺事件會引發(fā)阿富汗民眾反美抗議狂潮。
無獨有偶,槍殺事件之外,還發(fā)生了“焚經事件”。2012年2月20日,位于喀布爾以北的美軍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垃圾處理場里,有美國軍人把一大堆伊斯蘭教圣經《可蘭經》,當成垃圾物,扔進焚燒爐里焚燒。這一幕,被經過垃圾場邊的阿富汗民眾看到了。
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焚經”引發(fā)阿富汗最大和持續(xù)的反美示威和抗議,兩名美國顧問和四名美軍士兵被阿民眾亂槍打死。盡管奧巴馬也是第一時間向卡爾扎伊“書面道歉”,但道歉失效,抗議騷亂一直持續(xù)了一個周才逐漸平息。對于一個推倒了極端神權化政權塔利班的阿富汗民眾,在長達十年的等待后逐漸對世俗化政權卡爾扎伊政府的無能而陷入絕望后,阿富汗民眾注定又會回到宗教化的老路,重拾失落的精神和信仰。所以,針對阿富汗普通民眾宗教尊嚴與信仰的冒犯,其嚴重度超過了單純的生死。
在阿美軍最多時雖達數萬之眾,但長時間是“小股力量存在”,如今只留有2500名美軍,加上特種兵,也不過4000人。當下的“撤軍”,更像是形式意義的撤兵,根本無法與美國退出印度支那戰(zhàn)爭時那種悲愴和逃竄相提并論。
雖然美國花費了巨資,但正如美國政客所言,這些巨資又被國內軍工集團和其他利益既得集團“洗回去”了。美軍在阿富汗丟下了許多裝備,但多半是美軍不想要了的東西。這與之前大國失敗的表現有點不一樣。
因此,如果有人得出結論說,這不過是一場敷衍了事的兵家換防游戲,相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撤出的美軍,依舊盤桓在近處的阿拉伯海航母戰(zhàn)斗群上。從這一意義上看,美軍的撤出,并不意味著“權力真空”的出現,也不意味著美軍進入瀕臨死亡只待埋葬的墳場。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美軍的存在從來沒有創(chuàng)造過有治理意義的“權力體系”,二是美軍的撤出,也不必得出結論說,新的大國勢力定會來收拾這一爛攤子。(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