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群 林恒毅 郭東東
摘 要:元代龍泉窯在繼承宋代優(yōu)良制瓷工藝技術和其雄厚的瓷業(yè)生產基礎上,成功燒制出了大型的青瓷器皿,標志著龍泉窯燒制工藝技術的進一步提高。文章以元代龍泉窯文化背景為對象,研究探討元代龍泉窯青瓷的藝術風格和文化背景相互的影響關系,對元代龍泉窯青瓷文化背景進行探析,為進一步了解元代龍泉窯發(fā)展演變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龍泉青瓷;龍泉窯;元代;藝術風格
0 引言
在龍泉大窯和金村的古窯遺址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龍泉窯青瓷早期的產品,發(fā)現(xiàn)了瓷片疊壓基層的先后關系,與同時代其他窯口的產品相比較,推斷出龍泉窯燒制青瓷年代在北宋初期。①龍泉窯歷經元明至清代,青瓷燒制歷史有1600余年,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的龍泉窯窯址600余處(圖1)。②最初的龍泉窯產品藝術風格與甌窯接近,釉色呈淡青色,胎質比較細膩,胎色較白略帶灰色,器物常見纖細刻花裝飾。兩宋之際,金人入侵造成社會動蕩,陶瓷產區(qū)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南方是主要的產瓷中心,元代龍泉窯不斷擴大規(guī)模,生產效益反而比宋代要好很多。③隨著婺州窯和甌窯相繼沒落,浙江的瓷業(yè)格局也發(fā)生了變化,龍泉窯并沒有因為朝代更替而衰落,反而在繼承南宋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融入了元代新穎的多文化元素,在元代燒制出了具有鮮明的時代藝術風格的龍泉窯青瓷,繼南宋以后將龍泉窯發(fā)展推向了一個鼎盛時期。
元朝是一個由蒙古少數民族統(tǒng)治的強大封建帝國,對龍泉窯青瓷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釉色和造型上。因蒙古人崇藍尚白,從而使龍泉窯青瓷的規(guī)模已不如南宋時期。元代燒制的龍泉窯青瓷的制瓷工藝和藝術風格都無法與南宋相比,胎體較厚且笨重,釉色也不能達到宋代青瓷器皿溫潤如玉的美感,質量明顯遜色。但元代龍泉窯所燒制的杯、碗、盤、瓶、壺等器皿,仍沿襲南宋傳統(tǒng)造型藝術和裝飾手法,藝術風格受蒙古文化影響較深。從形體上看,元代與宋代器皿差異是胎體較厚、體形碩大、莊重大氣,蘊含著一股雄壯的氣勢,表明元代龍泉窯青瓷的成型工藝有很大進步,燒制技藝也日趨熟練。
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元代龍泉窯青瓷進行了調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如董健麗④研究說明元代的出現(xiàn),結束了宋、金、西夏三方爭斗的分裂局勢,有利于龍泉窯青瓷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種類繁多,產量增長;王擁軍⑤認為以龍泉窯青瓷為代表的中國物質文化已然成為英國文化的重要部分,視為跨文化交流代表性樣本;故宮博物院等①研究認為元代青瓷胎體配方中氧化鋁(Al2O3)含量提高,是燒制大花瓶和大盤的必要重要條件之一;龔益華②研究了谷下坑窯址群與龍泉青瓷溪口窯系擁有源遠流長的連續(xù)性,存在年代應與龍泉窯元代鼎盛時期同屬一個時間跨度;施群等③從陶藝裝飾手法和制備工藝的角度,探究宋元龍泉窯青瓷藝術風格的藝術特色,闡述了元代陶瓷器皿的美學特征,以及陶藝的發(fā)展受政治、經濟和生活方式等影響因素。以上是海內外一些專家學者對龍泉窯青瓷的相關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學術研究價值。但目前關于元代龍泉窯青瓷的藝術風格和文化背景相互的影響關系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和整理文獻的基礎上,從文化背景分析的角度入手,就元代龍泉窯青瓷的風格、造型及裝飾變化等問題進行解析,試探討元代龍泉青瓷藝術風格和藝術特征,為進一步了解元代龍泉窯發(fā)展演變提供科學依據。
1 文化因素對元代龍泉窯青瓷藝術風格的影響
1.1 游牧文化影響分析
在元代以前,蒙古族長期過著以游牧而居游蕩的生活,人們更加注重器物的實用性、便攜性以及多功能性,通常采用石質、木質、銅銀質等材料來制作生活器具。后來有了固定安居場地,瓷碗、瓷盤、罐等器皿就逐漸發(fā)展起來。④元代生產的瓷器大多是以生活用品為主,文房清玩類的觀賞瓷器相對較少。相對于中原漢民族文化的溫和、細致的個性特點,蒙古族表現(xiàn)出了一種強悍、粗獷、豪爽的性格,對元代龍泉窯青瓷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元代的龍泉窯產品有明顯的時代特點,造型普遍體積龐大、胎體厚重,相比南宋時期,帶有顯著的元代瓷器藝術風格。⑤
青瓷大盤是元代龍泉窯最有代表性的產品之一。因蒙古游牧民族普遍有手抓飯的習俗,食物多以牛羊肉類為主,青瓷大盤剛好適用于這些食物的盛裝。⑥
圖2是元代龍泉窯露胎龍紋大盤,腹內貼飾素胎龍紋的大盤相對少見。一條耀武揚威、體形壯健、雄偉霸氣的蟠龍浮雕出來,栩栩如生。龍紋周圍的盤腹上劃畫動感強烈的水浪紋,波翻浪涌中的醬色龍扭轉身軀,張牙舞爪,更顯得矯健不凡。碩大的盤體,粗獷大氣的紋飾,既展示著擁有者的身份等級,也表現(xiàn)出高貴典雅的審美品位,張揚著強悍的民族風情與品格。這件大盤多種裝飾技法并用,愈發(fā)襯托出龍紋的王者之氣,燒成的氧化環(huán)境將龍紋變成醬褐色,在青釉的襯托下格外生動活潑。
圖3為元代龍泉窯刻花菱口大盤,盤口外撇,折沿,淺弧腹,圈足。外壁凸雕出朵朵蓮瓣,意喻純正清凈,釉色溫潤典雅,生動而有趣,突顯淡泊素凈的氣質,與水波紋形成動靜結合的效果。此盤渾圓大氣,釉水青翠,紋樣動中有靜,雅俗共賞,無疑是一件能夠展現(xiàn)出元代匠人高超燒制技藝的精品。
元代工匠根據北方游牧民族在馬背上飲酒的生活習俗所燒制的高足杯(俗稱馬上杯、靶杯、把杯),如圖4所示。該器物釉層較厚,釉色青中閃黃,且釉面帶有細冰裂紋。杯內底部正中刻畫一只鳳凰在花卉中翩翩起舞,畫面活潑生動有趣。素雅無紋飾多見,有少部分在高足之處會刻畫有幾道旋紋。
至元代,龍泉窯青瓷的裝飾技法有鐵斑、鏤雕、素胎貼花、模印等,其中鏤雕工藝較為復雜,主要是在燒制時胎體易變形、開裂,成品率很低。①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纏枝系列裝飾紋樣題材,如圖5、圖6所示。
圖5為元代龍泉窯鏤空纏枝花卉紋花插,通體施青釉,鏤空裝飾,內為小瓶,外壁折沿呈九瓣菱口形,腹部微鼓,自上而下鏤雕卷草紋、纏枝花卉紋,紋樣輪廓簡潔,增加器皿的空靈之感,令人贊嘆。
圖6為元代龍泉窯青釉凸雕纏枝蓮紋三足筒式爐(又稱三足博式爐、玄紋三足爐、琴爐)。胎體較厚,凸雕纏枝花卉紋,線條流暢,器型簡雅清麗,釉面勻凈。
1.2 佛教文化影響分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經中亞傳入中國漢地。佛教的傳播對我國元代社會影響較為深遠。如在青瓷貼塑的蓮花為代表的佛教圖案,后被世人稱為“佛門圣花”,主要用于佛像塑像。通過采用佛像雕塑、貼塑、堆塑等陶藝工藝,將佛教更為形象、具體和本地化。自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陶瓷藝術得以弘揚和傳承。
元代統(tǒng)治階級對不同文化持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使當年各種宗教信仰廣為流傳和蓬勃發(fā)展。佛教因與蒙古貴族(薩滿教)相似的宗教文化根基,而得到了元代統(tǒng)治階層的大力推崇。佛教出現(xiàn)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充當了國與國之間相互交流貿易的媒介,承擔了其本身的宗教使命,化身成為文化媒介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為統(tǒng)治階級與他國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②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像,因此“以像行教”“以像設教”成了佛教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佛教作為外來文化體系,不僅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而且在周邊許多國家(如日本、柬埔寨、緬甸、越南等)也有很大的發(fā)展。③在宗教文化信仰下,佛教文化對龍泉窯青瓷產品的需求擴大,由元代工匠們燒制的大量佛教相關的龍泉窯青瓷產品也恰好迎合了時代潮流,促進了各國之間交流貿易,為元代龍泉窯青瓷出口提供了幫助。
元代龍泉窯燒造的青釉凈瓶(圖7),因其外形像個“吉”字,人們常稱之為“吉字瓶”。該凈瓶直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縮,近足處微外撇,圈足,頸下部有輪狀出沿,內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典雅。④這件元代龍泉窯青釉凈瓶釉色素雅和端莊鮮為少見。
圖8為元代龍泉窯青釉露胎坐龕觀音像。此泥像由觀音與佛龕構成,觀音兩手置膝,作跏趺狀,手結禪定印,面部飽滿。龕以堆塑的如意云紋作成頂罩狀,兩側分別設善財、龍女侍立左右,下附水浪紋飾底座。器物除觀音澀胎無釉呈赭紅色外,余皆施青釉,釉層透亮瑩潤。座內中空,龕背有上下兩圓孔,防止燒制時胎裂的排氣孔。
元代早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厚胎厚釉的產品,后期卻出現(xiàn)了部分質量低下的產品,這跟當時的政治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因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對外不斷地擴張發(fā)生戰(zhàn)爭,而戰(zhàn)爭又離不開強大的經濟支撐,且龍泉青瓷又是當時主要的外貿之一,所以為了增加經濟而過度地增加瓷器的產能,導致了制作工藝不如之前細致,使產品質量開始下降。但無論是造型的創(chuàng)新還是裝飾風格的改變,都離不開當時政治文化背景的影響。①雖然隨著胎釉工藝的升級改變,在產量上進一步得到了擴大,但是也出現(xiàn)了部分質量低下的產品,很有可能是因為外貿需求的增加,過度追求產量,導致制作工藝不夠細致,使得部分產品燒成溫度較低,質量下降。
2 小結
①元代龍泉窯在傳承宋代燒制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制備出具有時代特征的青瓷器皿,標志著龍泉窯燒制工藝技術的進步,元代成為又一重大的歷史時期。
②元朝作為我國史上疆土最遼闊的封建帝國,是一個思想開放對不同文化極其包容態(tài)度的國家。元代工匠們在繼承南宋傳統(tǒng)龍泉窯燒制工藝的藝術設計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滿足當時審美需求,實現(xiàn)了真正的大俗即大雅。
③元代龍泉窯青瓷沿襲傳統(tǒng)燒制工藝、造型及裝飾方法,以實現(xiàn)藝術風格和文化背景和諧統(tǒng)一,才有了繼南宋之后龍泉窯青瓷的再次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