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進
摘要: 諸葛亮所作《出師表》是情動古今、名垂后世的佳作。一代忠相鞠躬盡瘁舍生忘死的赤誠之心令人灑淚。這其中所含對先帝的忠心、對后主的憂心、對北伐的決心,心心可鑒,感人肺腑。閱讀時需細心體會表文中先后出現(xiàn)十三次“先帝”,六個“宜”,十個四字短語的內(nèi)涵和情感,方得其中滋味。
關鍵詞: 《出師表》;文本細讀;情感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1)15-096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放翁之語可謂將諸葛孔明其人其作推向了空前絕后的歷史高度。而《出師表》確實也當之無愧。不僅陳述周密,結(jié)構(gòu)跌宕,更勝在文采洋溢,情動于中。在表文中幾乎無出其右者。蘇軾曾評價:“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蹦纤挝奶煜椤墩龤飧琛分幸苍醒裕骸盎驗椤冻鰩煴怼?,鬼神泣壯烈?!笨梢娖淝楦械暮剖幣c深邃。
《出師表》固然以一“忠”字領銜,陳情議事,徘徊吟詠,揮淚沾襟,皆不離此。但其情感的外延卻更加廣闊。只有細讀本文,咀嚼出其更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我們才能充分感知作者悲壯而孤獨的老臣形象和其在《出師表》一文中殷殷切切、大為良苦的用心。
一、十三次“先帝”:一片忠心昭日月
吳楚材、吳調(diào)侯在《古文觀止》中曾做如此評點:“篇中十三引先帝,勤勤懇懇,皆根極至誠之言,自是至文?!薄冻鰩煴怼分?,處處可見“先帝”: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先帝稱之曰能,……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這一聲聲“先帝”,諸葛亮呼喚得情真意切,有淚欲盈。完全出自肺腑,流自肝腸,不是虛張聲勢,也非刻意為之。
諸葛亮當年隱居山林,待價而沽,為劉備誠心所感,共謀大業(yè)。其輔佐劉備近二十載,出生入死,惺惺相惜,劉備的事業(yè)就是諸葛亮的事業(yè)。后者早就抱定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慷慨意志。
《三國志》中又曾記載,劉備托孤之時,曾言于諸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辈⒏嬲]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比?,怎能不令諸葛亮舍命相助?
如今,帝業(yè)未成,劉備卻撒手西去。蜀漢之基,風雨飄搖。江河日下,復國多艱。所托之子又孤弱難扶。諸葛亮于是郁結(jié)在心,悲痛滿懷,深感愧對舊主。他呼喚先帝,在自己是緬懷往事,自我激勵,暢訴衷情,以澆塊壘,對后主則是懇切的督促,委婉的勸警——務要光大父業(yè),穩(wěn)固江山。
總之,這貫乎全篇的“先帝”之語,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忠心耿耿。這里有捶胸頓足的痛惜,有踵事前志的堅決,有知遇之恩的感激,有肝腦涂地的摯誠,有恐負所托的憂慮,有誓死相報的無悔,有綿綿不盡的追思。
可以說,“先帝”在諸葛亮內(nèi)心始終如日月在天,共蜀漢江山同在。他未有一刻忘舊主,所以才做到出口必稱“先帝”。這種矢志不渝的忠誠,怎能不使百代為之淚下?
二、六個“宜”:一汪苦心感天地
對先帝的“忠心”轉(zhuǎn)移到后主身上便成了“苦心”。《三國志》有載:“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后”,可見其意志薄弱斷事不明。單就諸葛亮二次提到“開張圣聽”“察納雅言”之事便足以證之。此時又恰逢“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對內(nèi)外洞若觀火,焉能不急?所以他的上表才瑣細之至。然而諸葛亮并沒有說得疾言厲色,相反,卻平和克制、恭敬從容。這種態(tài)度通過文中的六個“宜”字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前五個“宜”字集中出現(xiàn)在文中的第二段,是諸葛亮就宮中府中之事對后主提出建議;后一個“宜”字出現(xiàn)在文章結(jié)尾,是諸葛亮臨行痛表,對后主寄予無限希望。
“宜”譯為“應當”,看似尋常,實則隱藏著非常復雜深曲的情感。如用比較法,則區(qū)別立見。比如,將其中的“宜”改為“須”“務”(譯為“一定”),將“不宜”替換為“不可”(如“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保┑缺硪庀嘟淖盅凼欠窨尚心??答案是否定的?!耙恕被颉安灰恕笔墙ㄗh的語氣,是勸告,是規(guī)誡,是有商有量,是慈父教子,正如金圣嘆所言:“切切開導,勤勤叮嚀,一回如嚴父,一回如慈嫗。”而“須”“務”“不可”則是命令的口吻,語勢強硬,居高臨下,沒有回轉(zhuǎn)的余地,有斥責意味。所以諸葛亮由始至終,皆用“宜”字婉勸,既切中時弊,還講求分寸。
如此一來,既達到了規(guī)勸的目的,又維護了后主的尊嚴。但是“宜”字之下,又深藏著多少惶恐與焦慮、急迫與艱難、哀其不爭與無可奈何?諸葛兩次針對后主本人,就提出“不宜妄自菲薄”,要“自謀”之語,哀哀苦心,沉沉憂思,難以盡言。
三、十個四字短語:一腔決心泣鬼神
《出師表》一文,洋洋七百余字,說不盡沉郁頓挫、悲涼深婉。似二胡長簫,幽幽咽咽。但當中卻有一段,恰似急管繁弦,高亢激越,氣勢如虹,壯懷激烈。共“臣本布衣”數(shù)語,成為表文中最精誠感人的兩段。它就是文章的倒數(shù)第二段: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這一段是諸葛亮向后主表明揮師北伐、勢必凱旋的決心。其中最鮮明的語言特點就是四字短句的鋪排。區(qū)區(qū)一百三十二字,幾乎全以四字句連綴接續(xù),節(jié)奏急切,陣勢鏗鏘。字字壯如鼓點,奔如馬蹄,有短兵相接雷霆萬鈞之勢。一氣呵成,傾吐而下,是熱血噴薄直薦軒轅,是金石墜地瑯瑯有聲。
《出師表》至此,情感達到最高潮。諸葛亮為君、為國出師北上、視死如歸的精神及其大忠、大勇的形象也躍然紙上。諸葛亮于此,已經(jīng)做好了用生命獻祭政權(quán)的準備。非拼死盡忠者,不能有此言。
可是,諸葛亮當時果真信心滿懷嗎?實情并非如此。以諸葛亮作為政治家和軍事指揮家的敏感,他怎么可能不知蜀漢江山大勢已去?更兼自己日益年長,力不從心,此中辛苦,難以言說。正因如此,他才會在表文末尾“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芍T葛亮在此還是咬緊銀牙,自我奮發(fā),鼓舞他人,不死不休!明知不可而為之,獨自咽下所有的惶恐和危難,為一線生機拼盡全力,雖蹈死而不顧。這才是諸葛亮最令人震撼的地方。
同為忠良之才的杜甫在《蜀相》一詩中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北伐雖然失敗,但諸葛亮的一腔忠勇早已滲透進中華民族精神的沃土,沾溉后世,在歷史長河中悠悠不絕。諸葛亮是“忠”的化身,《出師表》也成為“忠言”的代表。英雄熱血,千載猶殷;赤子之心,萬古不磨。其復雜而深刻的情感內(nèi)涵,值得后人在歲月的風塵中虔誠回首,吟詠體味,以身相感。
參考文獻:
[1] 李怡.《出師表》的研究綜述與教學建議[J].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版),2015(04).
[2] 黃厚江.《出師表》課堂實錄[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05).
[3]陳壽.三國志[M].中華書局,2011(01).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重點課題《可視化語言學習社區(qū)建設與應用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2017JK12-中ZB23。
(作者單位:鹽城市阜寧實驗初級中學教育集團,江蘇 阜寧2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