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燕
很多家庭的親子關系邊界模糊,父母以愛為名,肆意突破親子關系的邊界,不僅破壞了親子關系,也給孩子造成了深深的傷害。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jīng)精神死亡
案例1: 不知好歹的小梅
開營的第二天,青島某夏令營就鬧出了“自殺事件”,13歲女孩小梅站在宿舍樓頂,揚言要跳下去。她的要求只有一個:媽媽必須馬上離營回家。
原來,小梅的媽媽俞女士不放心女兒第一次離家過夜,堅持留在夏令營照顧女兒。夏令營組織方不同意,俞女士就在離夏令營最近的酒店住下來,每天站在窗前,隔空對著女兒宿舍的窗戶喊話:“牛奶要用微波爐熱一熱!”“這三天不能吃冷飲!”“空調不能對著人吹!”她的每一句高聲囑咐都能引起夏令營孩子們的哄笑。小梅迅速成了“名人”。
剛吃過晚飯,俞女士又趴在窗戶上高喊:“別忘了喝紅糖水!”話音未落,小梅就扔掉剛剛洗干凈的碗筷,徑直沖上樓頂……
盡管最后小梅沒有跳樓,但誰都能看出她不是在嚇唬媽媽。她期盼已久的夏令營生活戛然而止?;靥旖虻母哞F上,她幾乎哭了一路。而俞女士,一直在電話里向丈夫抱怨小梅沒良心、不知好歹。
案例2: 不堪重負的小喬
喬老師是省級優(yōu)秀教師、學校物理教研室主任。他從教25年,桃李滿天下,可他的兒子小喬卻是學校有名的差生,尤其是物理,幾乎沒有考及格過。有老師說,這是“燈下黑”現(xiàn)象,老師家的孩子很少是學習尖子,因為老師都太忙了,顧不上自家的孩子。
對此,喬老師不以為然,因為他對兒子的教育格外上心,胎教、早教、少兒奧數(shù)、啟蒙英語樣樣沒落下,每天陪兒子做作業(yè)更是喬老師雷打不動的功課。如果兒子遇到難題,喬老師就耐心地講解,直到兒子弄懂,另外還會找?guī)椎劳愵}讓兒子練習、鞏固。
奇怪的是,小喬的作業(yè)質量很高,經(jīng)常被老師表揚,但一到考試就不靈,甚至做過的題也不會做。喬老師搖頭嘆息:“豎子不可教也!”然后出更多的題讓兒子練習,別無他法。
眼看小喬要上高二了,喬老師不愿放棄,決心利用暑假實施拯救計劃。他辭去教研室主任的職務,對兒子進行“人盯人防守”,抓住一切時機給兒子補課,每個周末只能休息半天。
小喬不想讓父親失望,勉強配合,但不到兩周他就崩潰了,留下一張字條,帶著3000元壓歲錢離家出走。字條上只有一句話:“爸爸,您就把我當個屁給放了吧?!?/p>
新學期開學的前一天,喬老師徹夜難眠,他希望兒子回心轉意,回來上學,但他什么也沒有等到。同學們發(fā)現(xiàn),喬老師的頭發(fā)一夜之間變得花白了。
無疑,俞女士和喬老師都是負責任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是出于純潔的父母之愛,但他們忽略了家長與孩子的邊界感,抑制了孩子的自主性,于是把愛變成了控制。
以愛為名的控制,看似保護,實則給孩子打造了一個樊籠,讓他們不斷逃離。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jīng)精神死亡。”
父母令人窒息的愛,如同往孩子的靈魂里塞入其他不合規(guī)格的靈魂,久而久之,孩子不僅會喪失正確的自我認知和決斷力,更會形成心魔,甚至終身無法擺脫。
父母缺乏邊界感,會令孩子不滿自己的家庭和人生,幸福感更低,更容易出現(xiàn)抑郁等心理問題,抗挫力更弱
詩人紀伯倫在其名作《孩子》中寫道:“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p>
這幾句詩形象而直接地解釋了什么是親子間的邊界感。孩子從脫離母體開始,整個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分離的過程。養(yǎng)孩子對父母來說,就是一個慢慢放手、看孩子漸行漸遠的過程。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介入過多,刻意控制孩子的人生,會對孩子造成全面的傷害。
▲在性格養(yǎng)成上會毀掉孩子的探索欲和自信心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發(fā)現(xiàn)周圍世界的奇妙,讓自己慢慢融入社會生活。在每一個年齡段,孩子應該都會解鎖一項新的技能。可是,已經(jīng)足夠獨立的父母們,卻用自己什么都會做的雙手,替孩子做了太多,久而久之,孩子的探索欲就消失了。
父母無私地付出,盡自己的一切所能去幫助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定好的步調走,不給孩子施展的空間,孩子一出錯就嚴加責罵,時間久了,孩子除了習慣性依賴,還會毀掉自信心,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的泥潭。
▲在學習上會使孩子失去動力,產生厭學心理
父母過多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在孩子小學階段可能是奏效的,但到了中學,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學習困難。而那些小學階段成績不突出,但能獨立學習的孩子很容易在中學階段反超小學時的學霸。
看自家孩子被中等生反超,家長一定會不甘心,于是瘋狂地為孩子補習,希望繼續(xù)保持成績優(yōu)勢,無形中給孩子施加了沉重的心理壓力。被父母牽著鼻子走,孩子漸漸地失去了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很容易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在人際交往上讓孩子陷入孤獨
如果父母插手過多,孩子就無法經(jīng)歷和他人交往的一系列過程,最后難以獨立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和互動。
不少家長在孩子成年后抱怨:你怎么一點都不懂得人情世故?殊不知,這正是自己當年過多插手處理孩子的人際關系導致的。
▲在日后就業(yè)上給孩子制造麻煩
被父母過度呵護的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后,會在職場上遇到更多麻煩,而父母的繼續(xù)插手,只能是幫倒忙。
2005年,美國常青藤學校畢業(yè)生理查德在華爾街某投資銀行就職,年薪25萬美元。他的工作時間很長,很辛苦。媽媽心疼兒子,千方百計打通兒子老板的電話,跟他抱怨。
第二天,理查德上班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卡失靈,無法上電梯。這時,保安送來一個紙盒子,里面裝著理查德的私人物品。紙盒封條上寫著一句話:“問你媽媽去?!?/p>
老板的辭退方式可能不理智,也未必合法,但可以看出老板的忍無可忍。孩子都工作了,當媽的還大事小事都插手,恐怕哪個雇主都難以接受。
▲在親子關系上留下隱患。
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奉獻著所有的愛,模糊了與孩子的邊界。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共生關系,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了緩沖地帶,一旦孩子決定離開,父母的世界就會崩塌。
作家周國平:有邊界感是父母之愛成熟的標志,它讓父母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孩子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孩子不可能一夜長大,他需要的從來不是掌控,而是父母心里有分寸,學會適時放手。有時候,父母的思維稍微轉變,改變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1.尊重自己的感受
建立邊界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就是在舒適的范圍內自己可以接受,同時也要看到孩子目前的能力以及能夠承擔的責任,不能過高或者過低地評價孩子的能力,以及讓孩子過多或過少地承擔責任。當然,父母的邊界也不能傷害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只要符合這樣的條件,父母的邊界就是可行的。
2.尊重孩子的感受
做決定之前,父母要捫心自問,我的決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是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很多時候,父母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戀需求,或者緩解自己的焦慮,或者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過度地要求孩子。只有為了孩子的需要,決定才是理性的,因而才是可行的。
3.好好說話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一句否定或輕視的話,就會消磨孩子的意志,甚至讓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不能自拔。
“你怎么那么笨啊,連這個都不會,你能不能學學你班上的學霸!”
“別弄了,反正也弄不好?!?/p>
“你有什么用,養(yǎng)頭豬都比你有用!”
這些刻薄的話,是以貶低的方式慢慢摧毀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一旦你用這種辦法控制孩子,實際上是開始了一場以愛為名的摧毀之旅。語言可以表達愛,也可以彼此傷害。好好和孩子說話,以鼓勵代替指責、以夸獎代替批評,這樣,孩子才能在陽光下自信地成長。
4.不做孩子的“答題器”
很多時候,家長對于孩子有問必答,看似高效,實際上是在無形中熄滅了孩子渴望探索的火種,讓他不能獨立觀察與思考。
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在探索新事物中獲得成長,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動力。只有通過孩子的感知與觀察得來的結果,才能激發(fā)內在的潛能。放手讓孩子主動探索,才能讓他們把握自我成長的方向。
5.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孩子慢慢長大,與父母的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意味著孩子越獨立,同樣也就意味著孩子成長得越好。當父母給了孩子選擇的機會,父母也許會擔心孩子會走彎路,或者會過得不幸福,這些擔心都是父母自己的情緒,需要父母自己消化和負責,跟孩子無關。
孩子要做的,就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試問,當孩子真的強大到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有的結果和責任他都會接納,都可以調整自己去面對的時候,他的人生還有什么值得害怕?
父母的愛有邊界,孩子心中也自有分寸,他自會懂得生命的底線,學會謹言慎行,活得獨立而有尊嚴,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6.調整心態(tài),體面地退出孩子的人生
雛鳥終會離巢,只要父母做事有分寸,守護好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奮斗,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作家周國平說,邊界感是父母之愛成熟的標志,它讓父母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孩子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養(yǎng)育孩子,其實就是父母體面退出孩子生命的過程。愿每個父母都可以分清愛的邊界,從容不迫地放手,讓孩子在張弛有度的愛中自由成長。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