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當代素質(zhì)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文化品格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四大要素之一,而文化意識作為文化品格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它的滲透與培養(yǎng)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尤其關鍵。本文將基于小學英語核心素養(yǎng)中的文化品格這一要素結(jié)合日常教育教學經(jīng)驗,淺談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文化意識;小學英語
【作者簡介】江清華(1986.10-),女,漢族,福建福清人,福清市濱江小學,中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古人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惫鹦iL陸登廷認為:“教育從根本上講應該是一個人文過程,是有關價值的事情,而不僅是知識或信息?!闭Z言是文化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語言和文化共生互依,二者密不可分。
一、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學科應“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梢娪⒄Z學習并不僅是語言教育,更離不開文化教育。不以文化為背景的英語學習是淺薄的語言學習,在實際生活或人際交往中容易造成誤解、產(chǎn)生誤會或鬧出笑話。
1.數(shù)字文化的差異。對于阿拉伯數(shù)字,中國人尤其喜歡“6”和“8”,不論是手機號、車牌號等都喜歡選擇“6”和“8”,意為“順”和“發(fā)”,特別不喜歡“4”,因為與“死”同音,十分不吉利。而在荷蘭語中“4”卻是個喜慶的數(shù)字,因為在荷蘭語中,“4”的發(fā)音與“慶?!毕嘟?由此可見,同樣的數(shù)字也存在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
2.交際文化的差異。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基本的文明禮儀,但由于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打招呼的內(nèi)容卻大相徑庭。西方人見面的問候語通常是“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喜歡討論天氣等。而中國人見面打招呼通常是“吃了嗎?”,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你回答“吃了”或者“還沒吃”都無關緊要,然而對于西方人而言,他會理解為你在詢問“Have you have dinner?”,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中國人喜歡問“去哪兒?”“去干嘛呢?”“你幾歲啦?”“工資多少呀?”“結(jié)婚沒有?。俊?,這些“中國式的問候”對于中國人而言,都是稀松平常的閑聊,但西方人聽到會感覺尷尬,因為西方人認為自己的去向、年齡、工資、婚姻等都是極其隱私的事情,為什么要告訴對方,也會覺得對方非常不禮貌。
3.時間文化的差異。西方人的時間觀念根深蒂固,通常會將學習、工作和生活時間進行精心計劃和安排,養(yǎng)成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外國人要去拜訪必定會事先通知或約定對方,并說明拜訪時間、地點、拜訪目的等,雙方確認后準時赴約。然而中國人在日常交往中對于時間的把握通常比較隨意,經(jīng)常會“臨時起意”,這都會讓對方感到反感,因為突然的造訪會擾亂對方的計劃安排,造成極大的不便。
類似的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小插曲”不勝枚舉。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教材內(nèi)容和當?shù)匚幕年P系,創(chuàng)設中西文化不同語境下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多元的英語學習能力,牢固樹立文化意識,讓英語語言插上文化的翅膀。
二、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培養(yǎng)
1.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感受西方文化氣息。相較于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國家,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少英語語言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及時、有效的應用,使得“學以致用”成為一句空談,對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造成困難。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多見、多說、多演”中學習英語,感悟多元文化。
(1)鋪設“英語階梯”,渲染校園文化氣氛。在教學樓每節(jié)臺階貼上一句英文的名人名言,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情)”“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好書如摯友)”“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等,讓校園處處飄蕩著英語的芬芳。
(2)開辟“英語走廊”,開展英語讀書沙龍。在學校內(nèi)單獨開辟一個開放空間(如走廊、樓梯拐角處、閱覽室)作為“English Corridor”,定期開展趣味性的讀書沙龍活動,每周呈現(xiàn)一個主題,并根據(jù)主題精心布置英語素材,大家圍在一起用英語各抒己見。如:討論熱門電影Peter Rabbit2,在英語走廊放彼得兔的小玩具,制造氣氛,大家一起討論“How do you feel Peter Rabbit? Is it naught?”。又如感恩節(jié),可以播放西方節(jié)日視頻等,討論“On Thanksgiving Day,what will you say or do for others?”。再如圣誕節(jié),播放Jingle Bells這首歌曲,大家戴上圣誕帽,談論“How do people spend i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并齊唱圣誕歌曲、互贈禮物等,使學生置身于英語的小天地里暢所欲言,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
(3)布置“英語專欄”,展示學生英語風采。在每個班級布置“英語專欄”,每個月圍繞一個節(jié)日主題,鼓勵學生制作相應的手抄報、英語讀書筆記、賀卡等在此展示,并由全班投票評比,教師贈送小禮物以示獎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課堂教學,體驗中西文化魅力。
(1)詞匯教學,滲透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的學習與交流過程中,不同類別的詞匯會因為表達習慣、地理政治因素、生活方式等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在英語中,許多看似簡單易懂的單詞反而會蘊含值得探究的文化內(nèi)涵。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某些單詞背后的文化意義予以介紹。
如閩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6 “Colors”,本單元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顏色的單詞。某種顏色在一種文化中是褒義,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就是貶義。在教授完所有的顏色詞后,我利用PPT設計了趣味識圖、文化鏡、名字對對碰這三個游戲互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了解顏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
①Different colors means different moods(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心情).
In western countries,Yellow is happy,green is angry,black is scared,blue is sad.
②Color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顏色在不同國家有不一樣的意義).
“Red”in China means “Good luck”(吉祥如意),in western countries,it means fire and blood(火跟血);“White”in China means “death”(死亡),in western countries,it means purity(純潔).
Colors is also can be names(顏色也可以成為名字).
綠色——Mr.Green(格林先生) ? ? 藍色——Mr.Blue (布魯先生)
黑色——Mr.Black(布萊克先生) ? 白色——Mr.White(懷特先生)
本節(jié)課通過講授顏色類單詞滲透中西文化差異,不僅激活了課堂氣氛,更讓學生真切地了解到顏色類單詞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義,有利于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帶來誤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格素質(zhì)。
(2)文本再造,培養(yǎng)中西文化意識。語言學習不僅是學習一套簡單的符號,它更要扎根于不同國家的文化、社會習俗,還要考慮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人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掌握文本的結(jié)構(gòu),還要把語言和文化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使二者同步發(fā)展,結(jié)合教學需要,對文本進行整合、再造,適當滲透不同國家在“民族文化、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從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比如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6 “Meals”單元的教學,圍繞“Meals”一日三餐展開討論學習。本單元的教學,我不是簡單地教學文本上的單詞和句型,而是根據(jù)教學思路,調(diào)整文本結(jié)構(gòu)和先后順序,利用PPT的圖文、視頻等功能融入中西飲食文化的知識對比,進行文本再造。首先播放一些西方美食的圖片讓學生欣賞,以便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三餐。在教學完Sally一家的西式早餐“Milk, bread,eggs and tomatoes”后,教師在希沃白板上呈現(xiàn)自己的中式早餐“Soybean milk and deep-fired dough sticks”(豆?jié){和油條),并讓學生欣賞中國各地美食的小視頻,詢問學生:What about you? What's for your breakfast /lunch/dinner?待學生根據(jù)實際回答后,引導學生思考: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在師生的互動探討中滲透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人早餐偏愛豆?jié){、油條,西方人偏愛面包、牛奶、咖啡;中國人擅長用筷子,西方人擅長用刀叉;中國人喜歡圓桌,“圍桌而食”象征“團圓”,西方人喜歡方桌,吃自己盤子里的食物;中國人烹飪方法多樣,包括蒸、燉、煎、燜、爆炒等,西方一般就是煮、炸、烤、烘四種。
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開展文化教育,在寓教于樂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3. 活動開設,展示中西文化理解。文化的學習不止局限于課內(nèi),課外的實踐活動是文化學習的有效延續(xù)和補充。例如:ABC英語校園廣播電臺、英語校園之聲、DIY節(jié)日卡片創(chuàng)作大賽、校園“中英文詩詞大會”“天趣英語文化節(jié)”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和平臺,實現(xiàn)了讓文化在實踐中落地、生長。
三、 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取舍共生
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的滲透,面對學習、生活中中西文化的差異,教師應當教育學生客觀、寬容地對待西方文化,引導學生不用自己的文化認知、道德框架、價值取向去衡量或評判西方文化。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滲透西方文化教學的同時,切不可忘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授,如漢字文化、絲綢之路、圣人明訓、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讓學生適度接觸和了解“英語母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學生加深對英語的理解,更有助于學生樹立“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文化自信和“中西合璧”的開放包容思想。教師要有自覺、系統(tǒng)、長期的文化教學意識,學生只有掌握了語言和文化知識,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才能讓他們在語言交際中游刃有余,使學生飛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陳文娟.小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模式探究[J].天津教育,2020(35):46-47.
[2]張慶民.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培養(yǎng)[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9(20):111.
[3]李蕊.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9(7):176-177.
[4]宋靜霏.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校園英語,2020(19):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