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貝
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從古流傳至今,壯族人民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壯族嘹歌是壯族山歌的一個歌種,發(fā)展至今已有約兩千年的歷史。壯族嘹歌因其每一句歌詞中都有“嘹—嘹—嘹”作為襯詞拖腔而得名,是壯族歌謠文化的經(jīng)典。壯族嘹歌流傳于以百色平果市為中心的右江流域及周邊地區(qū),又被譽為“平果的民間文學”,歌詞內(nèi)容極其豐富,一草一木、飛禽走獸、山水人物、民情世俗、農(nóng)耕工藝、戀情婚嫁等皆可入歌,被專家譽為“壯族的百科全書”。2008年6月,壯族嘹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為了把壯族嘹歌這張城市文化名片做好,平果市相關部門把平果壯族嘹歌列入廣西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積極開展“嘹歌進校園”活動,并將平果市第八初級中學確立為壯族嘹歌傳承基地。2017年,平果八中首期嘹歌興趣班開班,學校聘請了嘹歌民間優(yōu)秀歌手、百色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承人潘桂林作為興趣班的指導老師。
平果八中副校長翟德艾回憶起首期興趣班的開班情況,仍記憶猶新。一開始,翟德艾副校長擔心學生們對這種傳統(tǒng)文化不感興趣,讓學生自由報名,沒想到報名人數(shù)一下就突破了200人。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壯族嘹歌,指導老師一一面試報名的學生,再根據(jù)學生的聲線特點選擇學員。第一期嘹歌興趣班總共有60多人,學員們每天利用晚自習前的一小時學習嘹歌。至今,平果八中的嘹歌興趣班已經(jīng)開辦了四期,接受正統(tǒng)壯族嘹歌培訓人數(shù)將近300人。
壯族嘹歌曲調(diào)豐富,一共有哈嘹、那海嘹、嘶咯嘹、長嘹、迪咯嘹、喲咿嘹、迺酒嘹七種,歌詞一般為五言四句,押腰腳韻,演唱形式多為雙聲部男女對唱。潘桂林老師有豐富的編歌、教歌的經(jīng)驗,可教這些從零開始的學員還是覺得難度不小。由于嘹歌是用壯話演唱的,而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里都很少講壯話,因此潘老師每教一首歌都要先教會學生們念歌詞,待歌詞朗朗上口后才一句一句地教唱。課程先從最容易的那海嘹開始,潘老師認為,嘹歌的七種音調(diào)中長嘹是最難唱的,特別是假音部分,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后才能拉上高音,所以把長嘹放到最后教。為了讓學員們從感興趣到愛上嘹歌,潘老師編寫了不少適合學生演唱的歌詞,這些新編的嘹歌歌詞大多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關,如“玩手機心敗,害讀書不懂,父母做辛苦,望你別做壞”,以及歌唱家鄉(xiāng)變化的“十里歌聲十里香,走進美麗家鄉(xiāng),格外神清豪氣爽,村莊人民變富裕,和諧好宜居、和諧宜居,踏上富裕路、富裕路”等。朗朗上口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詞,讓學員們很快就能學會一首歌。
潘老師還根據(jù)學員的聲音特點,把全班學員分為高音和低音兩個聲部,豐富了演唱形式。例如黃曉艷同學,她聲音比較渾厚,所以被分在低音部。起初她認為,高音部是嘹歌的主聲部,低音部只需把低音唱好就行了,主要起和聲作用,卻沒想到有時候低音部也要完成高音的部分。“我的高音一時上不去,潘老師便耐心地教,讓我不斷地練習,把調(diào)子逐步拉高?!秉S曉艷說。
“嘹歌讓我重新認識了壯語之美?!北环值礁咭舨康捻f柳鳳同學表示。雖然生長在壯族家庭,但父母已經(jīng)不教她講壯話了,通過學唱嘹歌,她才又開始學習壯話,越學越覺得自己的家鄉(xiāng)話是多么地動聽。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嘹歌班的學員不但掌握了嘹歌七種音調(diào)的唱法和技巧,還認識了古壯字。壯族嘹歌是通過古壯字抄寫傳承下來的,古壯字又是借用漢字形、音、義,按照漢字的構(gòu)字方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作為書面語興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時期。潘老師在印發(fā)給學員們的歌詞中,有意加上一些古壯字,讓學員們在學唱嘹歌的同時,也初步了解古壯字。
學員們學習了一段時間后,便開始外出參加民間文藝活動和歌圩比賽,如平果端午歡樂嘉年華·壯鄉(xiāng)天籟歌圩音樂會、“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展演、2018炫彩大地飛歌總決賽等?;顒又校瑢W員們不僅積累了比賽經(jīng)驗,還得到了與民間歌手交流學習的機會。
嘹歌《木棉年年紅》中有一句歌詞,大意是:木棉年年紅,太陽日日新,女兒會嘹歌,傳承有希望。壯族嘹歌也正是在青年學生的傳唱中,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如太陽一樣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