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卓庭
“新疆是美的,未來會更美……”這是1986年,我應《新疆日報》的邀約,為反映我們投身新疆地質調查所取得的新進展而寫的文章的開題話。
30多年過去了,像內地一樣,新疆變化巨大,日新月異,的確是越來越美。而我,每當想到占了我專業(yè)工作一半經歷的新疆,總會從心底泛起無比的激動與喜悅。因為那是我傾盡全力投入的20多年,是我最主動、最有興趣,也是最為得意的時期。盡管經歷艱辛,付出巨大,甚至于有時相當危險,然而,冥冥中如有天助,總能逢兇化吉,迎來順心、開心的結果。這是我一輩子的驕傲。我心無悔。
2017年,我應邀參加年輕人的課題,第25年進疆(與前一次時隔9年)。舊地重游,溫故探新,所見所聞,反差巨大。感官刺激強烈地敦促我:該給自己的進疆經歷做一個全面記錄了。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所)的前輩中,最早研究發(fā)表新疆化石材料的是斯行健先生(1953年),標本是袁復禮先生(1928—1935年中國—瑞典合作科學考察隊成員)采自吉木薩爾縣三臺南的侏羅紀植物化石,但斯先生從未去過新疆。
新中國建立不久,南京古生物所成立(1951年)。最早進疆開展地質調查的是:張日東、俞昌民、張遴信和陸麟黃四人(1957年)。他們配合地質部13大隊,調查了南疆庫魯克塔格、柯坪—烏什、康蘇—巴什索貢(阿圖什)和英吉莎等四個地區(qū)的地層古生物,成果大多在“文革”之前發(fā)表。
進入上世紀60年代,為配合新疆石油地質普查勘探,唐天福、薛耀松、陳丕基等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緣進行中新生代地層調查,成果于70年代中晚期發(fā)表。
另外,80年代以前,由新疆石油局和其他地質部門采集的古生物化石,大多寄交南京古生物所鑒定。部分有科學意義的素材,分別由我所研究者和采送樣者合作發(fā)表,如“柯坪珊瑚的發(fā)現(xiàn)”(作者吳望始、周康杰)等。
“文革”期間,中科院組織了劉東生院士任隊長的綜合研究項目“托木爾峰地區(qū)的科學考察”。我們南京古生物所鄧占球、阮亦萍參加,在托木爾河下游的溫宿、烏什縣境,采獲少量古生物化石,標本分別由研究相關門類(菊石、植物等)的研究者鑒定,成果匯入綜合考察報告。
“文革”后期,全國性的“富鐵會戰(zhàn)”期間,所里應邀派夏鳳生、趙嘉明配合新疆區(qū)調隊,在伊寧地區(qū)的式布可臺礦區(qū)工作了半年,因為沒有帶回一塊古生物化石標本,被穆恩之副所長批評,并告誡大家:“這樣的合作不可取!”
國家305項目研究課題通過專家驗收并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克拉瑪依黑油山
吐哈油田第一井
1983年4月,中科院和石油部合作研究《準噶爾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形成規(guī)律》項目開題,確定了12個專題,由蘭州地質所牽頭,北京、貴陽、長沙、廣州各兄弟所當即組隊,當年即轟轟烈烈開展了各自專業(yè)的野外調查。我們南京古生物所張遴信任隊長,王玉凈、蔣漢培參加,但張隊長只在克拉瑪依逗留了半個月,全隊未做野外工作,因此與兄弟單位比較,相形見絀。地學部嚴肅批評我所“不重視新疆工作”。在此壓力下,業(yè)務副所長李揚幾乎天天登門動員金玉玕(我與他同處一個辦公室)“掛帥”組織大部隊,要求“大手筆”規(guī)劃研究新疆的地層古生物,來年爭取我所徹底“翻身”,以挽回一向良好的聲譽。金兄無奈,盡管牢騷滿腹、叫苦不迭(每一次與生產建設相關的任務性項目,如水電壩址、扭轉北煤南運、富鐵會戰(zhàn)、油氣勘探等都要我們參加或者帶隊,而金兄更喜“少野外”的學術性研究課題),但最后終于從命。我接受了他“招兵買馬”的請求,和他共同入疆苦干了兩個月。次年我接任他留下的課題,自此持續(xù)承擔新疆項目20多年。
然而,細想當年接受進疆任務之初,卻是經歷了一番波折。
1983年初秋,我作為訪問學者,剛從加拿大逗留一年半“海歸”,獲知我所在的南京古生物所要“大手筆”開展新疆的地層古生物研究,甚是向往。當時的新疆有不少區(qū)域還屬于“研究空白”,是發(fā)現(xiàn)新材料、獲取新成果的寶地。師兄金玉玕(所里任命的隊長)正在“招兵買馬”,我當即投身其中,滿心歡喜地當上準噶爾盆地南緣子課題的組長,積極做好出隊前的業(yè)務準備。
1984年初夏,25人的大隊人馬進疆。曾經是“入疆體檢”唯一不合格者的我,卻因奇跡般的幸運,在獲得名醫(yī)許可后,順利入疆。然而,喜悅很快變成了煩惱,新疆馬上給了我一個“下馬威”:因為水土不服,我整天肚子脹。別人一周、十天后也就恢復正常了,我卻一直“保持”著——胃口很差,體力不濟。之后,又因為在達坂城吃了碗牛肉面吃了苦頭。同食的其他同志都沒事,只有我在數(shù)小時后發(fā)生菌??!要不是同事救助及時,而且碰巧對面就是新疆醫(yī)學院,我就沒命了。病愈之后,胃已切除4/5的我深感健康狀況實在難與其他同志相比。因此,是否繼續(xù)堅持新疆工作,讓我猶豫難決。
在額爾齊斯河南岸的石炭系查看地層現(xiàn)象
在吐魯番桃樹園桃東溝三疊系底部采獲水龍獸化石
不過,新疆工作的新鮮感實在讓我留戀,更何況我歷來不怕冒險,樂于挑戰(zhàn)自我,踏足新疆既能滿足個人興趣,又可能因為新發(fā)現(xiàn)搶得“先機”。還有一層令人“心驚肉跳”的考慮,就是“文革”陰影記憶猶新,承擔邊遠地區(qū)的工作,肯定可以遠離是非,求得一個平安的避風港……思慮再三,我內心還是傾向于抓住新疆工作不放。適逢其時,師兄金玉玕也因健康原因,對我坦誠相告,說他(由于膝蓋動過大手術、患過肝炎等原因)實在吃不消新疆的野外工作,希望由我接替新疆課題,若我同意,他將向所領導舉薦……我的這位師兄,才能超群,歷來做事縝密,我突然意識到:抉擇就在當下,機會可能瞬息即逝!我不再糾結于風險,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議。
采集碳同位素樣品
在哈密南部大南湖戈壁發(fā)現(xiàn)植物化石
次年,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上馬,中科院地學部開始特別重視新疆任務。我全力以赴,順利拿到了國家305項目的三級標的。運氣來了,好事連連,有了“用武之地”的我,全力投入,新發(fā)現(xiàn)接踵而至。之后,盡管病痛和健康上的不幸事件還出現(xiàn)過多次,但我不再動搖,20多年的征程就此度過。
從1984年至今的30多年里,我進疆的工作經歷有20多年(在疆總計達928天)。其中年年進疆的前20年(1984—2002),除1989、1990、1998三年只是進疆開會外,其余年份我每年都奔赴野外做地層調查。因此,我到過新疆的絕大部分的縣,跑遍了“三山夾二盆”——北至阿勒泰紅山嘴,東至二臺—漢水泉—淖毛湖—星星峽,西至哈巴河—阿拉山口—夏塔溝—鷹巖—阿合奇—阿合買提—康蘇,南至蓋孜檢查站—阿克陶—澤普—皮山—葉城—和田一線以南的昆侖山區(qū)。唯一遺憾的是,因為條件限制,未能做過且末—若羌地區(qū)的地質地層調查。
在漫長的20多年期間,我牽頭,從新疆政府部門、國家企業(yè)和科學院等上級機構或公司先后獲得十幾個地層研究課題。研究區(qū)域幾乎包括新疆全境(天山及其以北地區(qū)為主),研究內容主要為晚古生代至侏羅紀的地層古生物(以石炭、二疊紀為主),研究經費總數(shù)為200余萬元。這些研究課題全都按項目合同要求圓滿結題。我還準時提交了超過百萬字的內部專題報告,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10多篇專業(yè)論文。合作研究者除本所和院內外的同行外,還包括美、德等國以及我國香港地區(qū)的同行專家。
在我全力研究新疆地層古生物的前10年(我于1999年退休),我的專業(yè)職稱由助理研究員提升至研究員,其中的兩步跨越(助研升副研、副研升正研)都是4年破格,較多數(shù)同志“按部就班”的5年期限各提前了一年;另外,我還因為“鐵門關石炭紀化石的發(fā)現(xiàn)”等突出成績,獲得“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七五重大科研任務先進工作者”等獎勵,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我?guī)ьI的課題組也多次受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和南京市政府等領導部門的表揚,或被評為先進集體。
30余年的新疆研究工作給我?guī)砗芏嚯y忘的經歷和榮譽,但也留下了不少遺憾。我熱愛地質專業(yè),真誠面對新疆任務,盡心盡力,基本做到問心無愧。但由于我的專業(yè)研究水平和待人接物能力有限,課題任務最后的完成程度和成果質量仍有讓我自己感到不足的地方。在大部分調查工作結束之后,我沒有及時將百萬余字的內部報告轉化為有影響力并對后來的研究者有更多幫助的公開資料,這一點尤為遺憾。
新疆的研究素材新穎量大,自然景色秀麗,食品豐富,瓜果甜美,八九十年代的酷暑時節(jié),我都是在新疆度過的。我個人快活了,而我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卻幾乎都落在了我的夫人沈莉莉的肩頭。她過早地離我而去,不能不說是我的嚴重過錯……然而,只去過一趟新疆的她(應新疆化工廳邀請,寒冬時節(jié)前往伊寧化肥廠,支援設備設計和建設)與我一樣,也深愛著那片廣袤的土地。我們一致的信念“新疆是美的,未來會更美”永遠支撐著我?!笆篱g事,順自然”——就讓這個美好的愿望,彌補我內心的歉疚吧!
2017年8月26日星期六 南京家中
在東準噶爾石樹溝考察裸露于地表的硅化木
在西準噶爾沙爾布爾提山
1983年
10月6日 接受金玉玕組隊邀請,任準噶爾盆地南緣組長,熟悉資料,做好來年出隊準備。
1984年
2月29日— 3月3日 參加南京丁山賓館召開的“準噶爾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形成規(guī)律研究”項目工作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工作總結和來年任務安排。會議在南京召開,實際是地學部對古生物所前一年工作不力的“敦促”。
5月8日— 7月13日 首次入疆。全隊集中完成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烏爾禾和什托洛蓋、成吉思汗山—哈拉阿拉特山、達拉布特斷裂兩側)地層調查,協(xié)調部署,統(tǒng)一規(guī)格。之后,我組如期完成東南緣(博格達山南北)野外調查,于10月中旬提交盆地南緣組石炭、二疊紀地層調查報告。
1985年
5月1日— 5月8日 參加院合作局“七五”地學口新疆項目立項規(guī)劃會議(北京院部)。5月5日— 5月28日 參加中科院地學部“新疆地學項目立項和經費概算”會議(烏魯木齊市),為爭取升級成為國家攻關項目,向國務院提交了立項申請報告。
7月26日— 9月25日 完成南緣組對東西天山石炭系的野外調查(烏市祁家溝、吐魯番、阜康、奇臺、木壘、伊寧、尼勒克、特克斯、昭蘇等地剖面)。
12月17日— 12月22日 地學部合同局召開“305項目投標(前)協(xié)調會”(成都),準備標書。
1986年
1月13日— 1月31日 “七五”國家305項目招標會,由我牽頭的“新疆北部石炭系及其含礦性研究”課題(V10-3)中標。協(xié)作單位:廣州地化所、長沙大地所和新疆工學院地質系。
3月13日— 3月18日 我院中標課題協(xié)調會(北京)。
4月22日— 4月28日 設計書評審通過,林英鐋主審(烏市)。后應中科院科技合同局稿約,發(fā)表《新疆石炭系及其與周邊地區(qū)的對比》。5月28日— 9月4日 開始北疆地區(qū)的野外調查(東西天山、西北準噶爾、額爾齊斯河斷裂帶南北緣)。
11月28日— 12月6日 院305項目協(xié)調會(貴陽)。資環(huán)局成立綜合組(我為成員之一),負責領導協(xié)調我院承擔的新疆課題。
1987年
3月5日 提交IX屆國際石炭系大會《新疆石炭系野外參觀路線指南》編寫稿。
4月26日— 8月17日 完成南天山區(qū)域石炭系調查(庫米什—羅布泊北緣—庫爾勒—輪臺—庫車—柯坪—溫宿—巴楚—阿圖什地區(qū)等)。
8月19日— 8月23日 帶領課題組完成新疆石炭系考察路線導游接待工作(外賓59人)。8月24日— 9月5日 參加于北京召開的第IX屆國際石炭系會議。
9月5日— 9月19日 東天山東段野外調查(口門子、唐宮、星星峽和雅滿蘇等地)。
11月24日— 11月28日 中科院 305項目第五次工作會議(丁山賓館)。
1988年
1月10日 因為西準噶爾沙爾布爾提山泥盆—石炭系界線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獲自治區(qū)305項目辦公室“工作獎”。
7月5日— 8月30日 野外補點調查。因為從鐵門關變質巖(前人原先定為元古代地層)中發(fā)現(xiàn)石炭紀化石,被305項目辦公室肯定為“重大發(fā)現(xiàn)”,獲中科院資環(huán)局長孫樞和石油部長王濤的祝賀。次年初《中國科學報》和《新華日報》均作了報道。
1989年
3月12日— 3月18日 參加資環(huán)局重點攻關項目交流會(北京),課題組第二次獲南京市先進集體獎。
5月3日— 5月6日 參加305項目工作會議(烏市),因C/D界線研究新進展再次獲項目辦公室表揚。
12月22日 向周志毅承擔的“八五”攻關第54項課題(其時項目還未獲批準)提交《塔里木盆地周邊的石炭、二疊系》中英文稿。
12月26日 獲中科院先進工作者稱號(工資加一級、退休后保留全額工資待遇)。
1990年
課題組于本年度第三次被評為“南京市先進集體”。
1月29日— 2月19日 赴澳大利亞、新西蘭參加第二屆世界腕足學大會,會后與沃特豪斯(B. Waterhouse)教授考察新西蘭南島地層,計劃赴新疆進行合作考察(后來因對方缺乏經費未能如愿)。
3月25日— 4月8日 參加院、部協(xié)作會議(北京院部、萬莊),完成以下事項:1)與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司談判合作研究塔里木盆地地層;2)國家科技攻關54-03-09四級課題評審驗收;3)地學部年度自然科學獎評審。
9月15日— 9月27日 《新疆北部石炭系及其含礦性研究報告》(內部報告)印刷完成,至305項目辦公室工作匯報(烏市)。
10月8日— 10月13日 305項目評審驗收會在南京大學地質系召開。5個課題接受驗收,石炭系課題獲“國內領先的優(yōu)秀成果”評價,項目結題。
1991年
1月14日— 2月1日 匯交石炭系課題相關檔案資料(烏市),回程時在蘭州參加資環(huán)局協(xié)調會(討論繼續(xù)承擔新疆科研項目)。
3月27日 中科院干部局特批研究員名額到所,幸運獲聘研究員職稱(比額定5年申報提前一年)。
4月3日— 4月14日 赴烏市參加“七五成果交流和八五項目協(xié)作”會議。
4月25日 寄出《新疆博格達山寬溝地區(qū)的石炭系》《新疆北部石炭系生物地層》等可公開學術稿件。
8月16日 新疆石炭系課題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獎金1600元。四單位全體參加人員均分獎金,每人分得16元。
12月3日 獲中科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務先進工作者”獎。
1992年
6月19日— 7月6日 應吐哈指揮部邀請,參加“吐哈盆地侏羅紀地層研討會”。我在會上作“吐哈盆地前侏羅紀含油氣地層”報告,獲王昌桂總工好評,當場拍板,囑咐指揮部科技司王銀龍科長負責立項,定向招標。
8月15日— 10月1日 參加中國科技大學滿發(fā)勝牽頭的“八五”攻關課題,赴西天山(特克斯、昭蘇、鞏留)等地野外工作,回程時至克拉瑪依、鄯善等地接洽石油地層課題。
11月30日— 12月14日 參加“吐哈會戰(zhàn)指揮部92年度勘探工作”會議,接獲“吐哈盆地二疊—三疊系生物組合序列的建立和古生態(tài)研究”課題合同。
12月2日 開始享受國務院配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3年
4月1日— 6月24日 吐哈合同簽訂后,隨即開展西自托克遜縣艾維爾溝,東到哈密雅滿蘇的野外地層調查(主要是盆地北緣)。
8月11日— 9月19日 完成中科大滿發(fā)勝課題的西天山野外地層調查(西自昭蘇縣夏塔溝,東到鞏留縣莫合爾)。
11月18日— 12月2日 至烏市參加“吐哈會戰(zhàn)93年度勘探會”,考察吐哈盆地南緣七克臺等地含油氣地層(侏羅系)。
1994年
4月17日 接獲三塘湖盆地油氣勘探項目辦公室朱伯生經理函件,邀請我承擔三塘湖地區(qū)的地層研究。
5月27日— 6月19日 評審驗收我的第一個課題研究報告,并簽訂第二個課題合同——《吐哈盆地北緣5口井的古生物鑒定和地層劃分》。
7月5日— 9月17日 簽訂《新疆三塘湖盆地含油氣地層研究》項目合同,并完成第一年野外調查任務。
10月26日— 11月6日 參加三塘湖含油氣盆地項目辦召開的課題匯報會,獲好評后,接獲第二個合同項目——《三塘湖盆地塘淺3井、塘淺4井生物地層劃分和綜合對比研究》。
12月11日— 12月20日 參加吐哈指揮部94年度勘探會。
1995年
5月14日— 6月15日 應侯鴻飛同志邀請,與美國萊恩(G. Lane)教授領導的棘皮動物研究組合作,至和什托洛蓋、桃西溝等地采集化石標本。
7月2日— 9月1日 吐哈第二個研究課題結題并通過評審驗收(我與歐陽舒參加),續(xù)做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的野外調查(參加者有劉陸軍、姚兆奇、王懌、陳中強等)。
11月27日— 12月6日 參加305項目辦公室召開的黃金研究項目會議和三塘湖項目技術座談會(烏市),提交吐哈盆地5口井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1996年
3月29日— 4月1日 至北京參加305項目辦公室黃金課題招投標會(北京),自己感覺“離題太遠”,無暇顧及,未提交申請標書。
5月17日 在美國古生物雜志發(fā)表《豐富的房海百合在中國新疆晚石炭世火山礫巖中的發(fā)現(xiàn)》(美中共同作者5人)。
5月19日— 6月15日 完成和接受三塘湖項目經理部課題報告驗收(烏市),并赴野外接受經理部人員的勘查驗證。
8月12日— 9月9日 帶領香港地質協(xié)會7名成員考察新疆北部地質地層,繞準噶爾盆地一圈進行勘察。
9月17日— 9月30日 赴哈密簽訂《吐哈盆地南緣石炭紀與二疊紀基準剖面和生物組合序列及地層綜合對比研究》課題合同。
12月23日— 1月2日 參加吐哈指揮部96年度勘探會(烏市、哈密)?;谖覀冏约旱那捌谫Y料,和盆地南緣前侏羅系發(fā)現(xiàn)油氣顯示的信息,我在會上提出了“抓住侏羅系,打開三疊門”的“新穎”勘查口號,活躍會議氣氛,加深對深部含油氣地層研究的重視。
1997年
4月8日— 6月6日 完成吐哈盆地南緣野外調查(覺羅塔格山—阿齊山至大南湖),并帶萊恩教授等3人至艾維爾溝等地采集海百合化石;陪同地質所張維同志(院長基金)至奇臺、吉木薩爾等地,研究石炭系火山巖相碳酸鹽巖沉積構造。
1998年
3月27日— 4月3日 吐哈第三個課題結題(哈密),提交全部檔案材料。
6月27日— 7月18日 完成博格達山南北坡、大龍口、桃樹園等地陸相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化標本采樣(王偉、周傳明等)。
12月10日 三塘湖盆地課題結題,我與吳國干主編的《新疆三塘湖盆地含油氣地層》一書出版。
1999年
7月21日— 8月5日 完成甘新交接地區(qū)地層調查(酒泉、柳園、金塔北山和哈密雅滿蘇、沙泉子等地)野外工作。
8月2日 與張維合作的5篇文章刊出于《科學通報》《巖石學報》等刊物。
2000年
5月15日— 6月27日 中美合作考察新疆昆侖山、天山地區(qū)石炭—二疊紀棘皮動物的前期野外準備(5月15日— 6月13日,王軍、劉陸軍);西準噶爾芒克魯、白楊河、阿蘇山、三塘泉等地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地層補點調查(王懌、陳秀琴)。
7月29日— 8月25日 與萊恩教授等中美棘皮動物合作研究組成員至南疆昆侖山(喀什、澤普、和田等地)、西天山(新源、鞏留、特克斯、伊寧)采集化石。
12月19日— 12月28日 前往準東指揮部完成三塘湖課題驗收結題(烏市、阜康),簽訂《準東井下石炭紀地層的劃分對比》新課題合同。
2001年
9月15日— 9月20日 《準東井下石炭紀地層的劃分對比》結題。這是我研究新疆地層古生物20年期間完成的最后一個合同課題。
2002年
吐哈研究院胡亭、傅國斌來所索要前幾個課題的圖版,并提出再度合作研究要求??紤]再三,深感合同項目較多,會過分勞累,我已退休數(shù)年,婉言謝絕。
6月28日— 8月3日 心血來潮,根據(jù)興趣,前往甘、新接鄰地區(qū)補點,完成北山金塔雙堡塘二疊系野外考察后,又專程前往吉木薩爾、伊寧、新源、庫車、鐵門關等地再次考察剖面,后轉經敦煌、阿爾金、大柴旦、德令哈“走馬看花”地考察了祁連山地質地層。
2003年
未去新疆。
2004年
7月13日— 7月25日 應王向東、陳中強邀約,環(huán)繞準噶爾盆地考察泥盆系和石炭系,主要觀察點有祁家溝、洪古勒楞、薩爾布拉克、石錢灘、開墾河等剖面。
2005年
7月20日— 7月26日 陪同陳秀琴察看洪古勒楞等剖面,補采化石。
2006年
未去新疆。
2007年
7月16日— 8月5日 應陳旭、王向東領導的中石化課題組邀約,帶領一批年輕研究者考察新疆地層,租車4輛,主要活動區(qū)域是南疆的塔北、塔西南以及西天山地區(qū)。
2008—2016年
9年未去新疆。
2017年
7月21日— 8月12日 應祁玉平課題組要求,飛赴甘、川、寧、新四省區(qū),踏勘(甘、川接鄰的岷縣、迭部、諾爾蓋、瑪曲等地)及考察剖面(泥盆系至二疊系),補采菊石等化石(寧、新)。三地分別租車2輛,德籍同行人員一人。在疆期間主要查看祁家溝、洪古勒楞、那林卡拉、尼勒克、特克斯和昭蘇等地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