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空間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功能,其存在不容忽視。桂北侗族村寨因其獨樹一幟的民族特色,擁有著別樣、豐富的公共空間。這些公共空間是侗族社會與文化的象征,承載著侗族村民的文化信仰。桂北侗族村寨的公共空間具有極為重要的功能,是物質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的集合體。這些公共空間不僅是侗族村民的日常生活空間、社會交往空間,還寄托著他們的精神情感與民族認同,體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特色。正確認識侗寨公共空間的多維功能有利于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關鍵詞:桂北侗寨;公共空間;多維功能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桂北侗族村寨公共空間的變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XYCSR2020030)階段性研究成果。
公共空間一詞在西方最早出現(xiàn)在社會學和政治哲學當中,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普遍成為學術界廣泛研究的話題[1]。在中國,對公共空間的早期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近年來,由于對鄉(xiāng)村社會發(fā)展的重視,鄉(xiāng)村公共空間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比如曹海林在2005年便從社會學層面分析了村落公共空間的凸現(xiàn)引發(fā)的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生產與重構[2]。王東、王勇等人則從歷史的維度總結了各個時期鄉(xiāng)村公共空間功能與形式之間的關系與特征[3]。在對鄉(xiāng)村公共空間研究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則把目光轉向少數(shù)民族村落,開始對少數(shù)民族村落公共空間的形態(tài)、布局、功能、文化內涵等進行相關研究。侗族村寨因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多樣的公共空間形態(tài),吸引了大批學者的目光。比如湯蕓就聚焦于侗寨鼓樓這一公共空間,對鼓樓的功能及其變遷做了詳細描述[4]。徐贛麗針對侗寨公共空間這個整體,對其功能和生成原因進行了分析[5]。劉濤則重點關注了侗族傳統(tǒng)建筑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6]。在這些侗寨公共空間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們大多關注侗寨的公共建筑形態(tài)、空間格局、審美屬性,或者關注侗寨公共空間的傳承發(fā)展以及旅游開發(fā)保護研究,很少有學者著眼于侗寨公共空間的多維功能。侗寨的公共空間有著極為重要的功能,它是物質空間、社會空間與精神空間的集合體。本文便是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法,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江鄉(xiāng)地靈村進行調查①,分析地靈村公共空間的多維功能以及其背后所承載的深厚文化意蘊。
一、地靈村整體概況
地靈村是一個以侗族居民為主體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它位于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西北部,隸屬樂江鄉(xiāng)。作為龍勝縣的第二大村落,地靈村現(xiàn)有人口約2994人,全村共21個村民小組,14個姓氏。地靈村作為一個大行政村,共有三個自然村寨,包括地靈大寨、江頭寨和八甲寨,其中地靈大寨又分為上寨和下寨。地靈村歷史悠久,環(huán)境優(yōu)美,當?shù)厥a紅糯米,并以百家宴而出名。該村周圍山體眾多,平均海拔六百多米,其住宅空間多分布在地靈河周邊的平地以及平緩的山坡上,公共空間則穿插分布在住宅空間當中,以此構成地靈村的人文景觀。
二、地靈村公共空間的多種形態(tài)
侗族是一個很注重村寨整體空間布局的民族[7]。深入地靈村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該村的居住空間依地勢分布,較顯密集,但是公共空間卻豁然開闊,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并且因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村寨最為鮮明的標志。地靈村的公共空間非常豐富,不僅有傳統(tǒng)的公共空間建筑,還有一些新興的公共空間形態(tài)。
(一)鼓樓
鼓樓是侗族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心建筑,是村落里重要的公共空間。地靈村共有9座鼓樓,比較大的有上寨鼓樓、下寨鼓樓。這些鼓樓一般用杉木修建,在其底層有7、8尺高的空間,設有長條木凳、火塘以供人休息、娛樂。地靈村的鼓樓多建于房族聚居處,是村民聚眾議事、調解糾紛的重要場所。村寨若有重大事情發(fā)生,便會召集村民在此商議。另一方面,鼓樓也是村民日常休息、娛樂、交流信息的重要場所。在地靈村,無論是農忙還是農閑時間,大部分時間村民們都待在鼓樓。農忙時,村民們在做完一天的農活后,會聚集在鼓樓的一層乘涼、聊天和打牌;農閑時,由于天氣變冷,人們的活動場所轉向鼓樓的底層,在此烤火聊天。有些鼓樓還在底層四周圍上隔板,用作老年協(xié)會的活動場所。
(二)風雨橋
風雨橋是地靈村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目前,地靈村一共有10座風雨橋,大都建在村頭寨尾的出水口處。地靈的風雨橋又分為佛橋和一般的風雨橋。佛橋主要指橋上設有關公廟的風雨橋,共有3座;一般的風雨橋有7座,是連接住宅區(qū)和田地、林區(qū)的橋梁。其中大寨下河的佛橋歷史最為悠久,是龍勝縣重點文物保護對象,該橋上設有關帝廟、土地廟和判官廟,共供奉了6位神像。地靈風雨橋為地靈村村民提供了一個聚集閑聊、休息娛樂的場所。村民們在農閑時期聚集此地交流信息,增進感情。地靈風雨橋的主要功能除了供人們方便過河、休息娛樂、迎賓送客之外,還有幫助地靈村鎖住風水、留住財源的功能。地靈村下寨佛橋還是重大節(jié)日村民舉辦共同活動的場所,一年一度的百家宴就是在此橋以及橋兩旁的道路上舉辦的。
(三)戲臺
戲臺一般分布在鼓樓的旁邊,是村內公共活動的重要場所。地靈村共有4個戲臺,這些戲臺一般有二層,第一層主要供人休息;第二層為表演場地,分有前臺與后臺。如今,戲臺已經成為地靈村集會、娛樂、節(jié)日活動等專用場所。地靈村每年的春節(jié)文藝表演、月也活動、學校文藝活動、百家宴節(jié)日活動等都會在戲臺舉行,戲臺已經成為地靈村舉辦重大活動的重要場所。戲臺前的大片石坪,也成為村民休息聊天、觀看表演的重要場所。
(四)涼亭
涼亭是供村民休息乘涼的公共空間。在地靈村,涼亭主要分布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亭內一般搭有長條坐凳,供人們停留休息。20世紀90年代以前,地靈村與周圍村寨的交往必須要通過崎嶇蜿蜒的山路,因此涼亭的設立目的是供村民出行過程中進行休息、乘涼,是地靈村以及鄰村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間。90年代以后,由于公路的開通,村民的出行以公路為主,一些公路沿線的涼亭逐漸變成村民等候班車、聊天乘涼的地點。
(五)其他新興空間
1.商業(yè)街
商業(yè)街作為地靈村新興的公共空間,其兩旁的部分商店,不僅是默認的村民候車點,也成為部分村民烤火、聊天、打牌的場所。地靈村公路的開通,使地靈與鄰近村寨、鄉(xiāng)鎮(zhèn)市之間的交通更加便利,再加上人口的聚集與流動,促使公路兩旁的個體商戶不斷增多,形成了如今的商業(yè)街。商業(yè)街主要包括日常用品、農藥化肥、五金、快餐等商店,平時還有流動的面包車拉水果蔬菜在商業(yè)街旁進行銷售,更有樂江、湖南的商家不定期在此擺攤銷售衣服、雜貨等,這較大程度上滿足了當?shù)厝说娜粘I钚枨蟆?/p>
2.老年協(xié)會
在地靈村,老年協(xié)會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公共空間,它是供地靈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進行休息娛樂的場所。其中政府承認并掛牌的老年協(xié)會有3個,它們有一定的組織分工和管理要求,協(xié)會委員有時還會負責普及知識以及協(xié)調家庭糾紛。每個老年協(xié)會都會有專門的場所供其活動,且配備一些基礎的生活用品,老人們可以在其中進行聊天、看電視、打牌、下棋等娛樂活動。每逢重陽節(jié),老年協(xié)會都會舉辦活動,政府也會撥一部分資金給老年協(xié)會進行補助。
3.農家書屋
近些年來,在國家農家書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的捐贈下,地靈村建立了一個農家書屋。它位于地靈村村委會樓下,是地靈又一個公共空間。農家書屋的書籍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村民們可以免費借閱。農家書屋更多時候也是村民聊天的場所。
三、地靈侗寨公共空間多維功能的體現(xiàn)
法國社會學家亨利·列斐伏爾非常強調空間的重要性,他提出空間是一種社會產物,并從空間的視角去重新解釋社會??臻g生產的三元辯證組合對社會空間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空間實踐是指人對空間的利用、控制和創(chuàng)造,空間表征則與符號、代碼、術語和知識有關,表征性空間則是通過符號、意象使用的空間,這三位一體的組合可以看作是物質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的整合,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的整體[8]。對侗寨公共空間的研究也可以用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理論來解讀,把公共空間的多維功能看作是物質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的多種功能整合。侗寨的公共空間是開放性的公共場所,是村寨公共生活的重要載體,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多種不同的功能,承載著侗族村民的文化信仰。
(一)物質空間:生產需要與生活滿足
侗寨的公共空間建筑作為物質空間存在,其主要功能是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作為物質空間,公共空間的實用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它滿足了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給人民帶來便利,使人們獲得生活滿足感。鼓樓、風雨橋、戲臺、石坪、涼亭等公共空間作為實際存在的物質實體,其實用功能非常明顯。鼓樓作為侗寨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村落的物質空間中心。最初鼓樓是用來處理村中許多重大事務的場所,村民在此聚眾議事、制定鄉(xiāng)規(guī)、調解糾紛,在村寨管理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風雨橋,最原始的功能便是交通,方便村民過河,進行農業(yè)生產。戲臺、石坪都為舉辦節(jié)日活動提供了表演場地,涼亭滿足了村民休息乘涼的日常需要,商業(yè)街的存在也是為了實現(xiàn)商業(yè)交易??梢哉f,這些公共空間都在發(fā)揮著重要的實用功能,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
(二)社會空間:人際關系與社會交往
公共空間的社會性可以表現(xiàn)為不同的人都可以進入公共空間以及允許各種社會活動在此發(fā)生。侗寨的公共空間正是具有這樣的社會性,它不僅是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還能體現(xiàn)出村民們的社會交往與社會關系。侗族人民喜歡進行集體交往,公共生活也比較豐富。在節(jié)日慶典時,鼓樓常常是舉辦各種活動的起點與終點,侗寨的許多儀式活動都是以鼓樓為中心進行的。這種社會活動背后體現(xiàn)的正是鼓樓作為公共空間的社會性。其次,公共空間的共享性是不可忽視的,鼓樓作為一個公共場所,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日常休閑空間和社會交往場所,村民們在此聊天、娛樂,交流信息,增加感情。由此可見,鼓樓融入了社區(qū)的日常生活當中,獲得了一定的社會意義。在地靈村,風雨橋還是村民用來迎賓送客的場地,村內重大祭祀慶典活動比如百家宴就是在風雨橋舉行。因為平時村民們進出村落需要經過風雨橋,所以風雨橋還是村民們休息乘涼、聚集閑聊的休閑娛樂場所。除此之外,像老年協(xié)會、石坪、商業(yè)街這種公共空間,同樣具有社會性,它們是村民進行聊天、下棋、打牌、跳舞、唱歌的娛樂場所,街坊鄰里的參與加上輕松的氛圍,有利于村民增進感情,形成和諧友愛的社會關系。
(三)精神空間:精神信仰與民族認同
精神空間是侗寨公共空間中最為深層次的內涵體現(xiàn),通常它反映出村民們的精神活動與信仰觀念,與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有內在關聯(lián)[9]。侗寨公共建筑物的修建,給村民們營建了一定的公共空間,而在這個空間基礎上開展的活動,能體現(xiàn)出侗族的文化特色,增強侗寨村民的民族認同感和家鄉(xiāng)歸屬感。侗族聚落一般以家族聚居,鼓樓可以看作是侗族聚落的象征以及族姓的徽章[10]。鼓樓是侗族人民團結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它的修建與管理都是村民們自發(fā)共同進行的,村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集體榮譽感。侗寨大部分的節(jié)日活動、祭祀慶典都會在公共空間舉行,這種重大活動帶來的儀式感與神圣感能極大增強侗族人們的民族認同意識,可以說公共空間承載了侗族村民精神世界的中心。除此之外,侗寨一些其他的公共空間也能體現(xiàn)村民的信仰觀念與精神寄托。比如地靈村下寨的佛橋,這上面設有關公廟與土地神,村民把它們當作村里的保護神,平時都會去祭拜它以祈求平安,這體現(xiàn)出村民們的關公信仰與土地神信仰。侗族人相信人有來生,比較看重轉世投胎,侗族村民認為風雨橋有幫助人們投胎轉世的功能,這正是萬物有靈論的體現(xiàn)。侗族人民用風雨橋來鎖風水、留財源的做法也體現(xiàn)了他們的風水觀念。地靈村村民又把風雨橋稱作福橋,寓意它能保佑人們幸福,這同樣也是村民對風雨橋的一種精神寄托。而像農家書屋這種新興的公共空間,其功能也更多地表現(xiàn)在精神層面上,這些公共空間能夠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認同,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公共空間的存在不僅寄托了村民的精神信仰,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公共空間的存在能讓人們更好地融入群體生活當中,進而強化族群的凝聚性,增強族群的認同感。侗寨公共空間可以看作是侗族社會和文化的象征,它擁有著多重功能,給人們的公共生活提供了無限可能。它既可以是人們的社交場所、休閑娛樂場所、重大活動場所,還寄托著人們的精神情感、民族認同,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侗寨公共空間所蘊含的多種功能給鄉(xiāng)村公共空間的建設以及侗族文化傳承與保護以重大啟示,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忽視公共空間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注釋:
①筆者曾在2020年1月、6月、9月三次到達地靈村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田野調查。
參考文獻:
[1]陳竹,葉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間?——西方城市公共空間理論與空間公共性的判定[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09(3):44-49,53.
[2]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間:透視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生成與重構的一個分析視角[J].天府新論,2005(4):88-92.
[3]王東,王勇,李廣斌.功能與形式視角下的鄉(xiāng)村公共空間演變及其特征研究[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3(2):57-63.
[4]湯蕓.旅游場域中侗族鼓樓及其社會文化意義變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6):49-54.
[5]徐贛麗.侗寨的公共空間與村民的公共生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41-47.
[6]劉濤,等.侗族傳統(tǒng)建筑形制與空間研究[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4.
[7]梁圓圓.侗族村寨空間建構的文化解析[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8:21.
[8]馮智明.南嶺民族走廊傳統(tǒng)村落的多維空間實踐及其演化——以瑤族傳統(tǒng)村落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0):36-41.
[9]趙曉梅.黔東南六洞地區(qū)侗寨鄉(xiāng)土聚落建筑空間文化表達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2.
[10]徐贛麗.空間生產與民族文化的內在邏輯——以侗寨聚落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74-80.
作者簡介:王宇涵,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民間文學與民族文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輯:姜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