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善玉 黃 宇 謝麗鳳 楊 曉 韋含汐 鄭 勇 李妙媛 郭欽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小兒科,廣西柳州 545000
抽動障礙好發(fā)于兒童人群中,是一種起病于兒童與青少年,臨床以快速、不自主、重復、突發(fā)及單一或多部位肌肉運動抽動、發(fā)聲抽動為特征的精神障礙[1]。臨床上,根據(jù)發(fā)病年齡、病程及臨床表現(xiàn)等分為短暫性抽動障礙、Tourette綜合征及慢性運動或發(fā)聲抽動障礙三種類型,影響患者健康生活[2]。近年來,兒童抽動障礙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且本病常在情緒激動或聽見他人提及時加重[3-4]?,F(xiàn)代醫(yī)學認為[5-6],抽動障礙的發(fā)生可能與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環(huán)境等多方面有關,常用方法以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質量為主,雖然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遠期預后較差,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及復發(fā)率較高。祖國中醫(yī)認為[7-8],抽動障礙的發(fā)病多與外風引動、肝亢風動、痰火擾神及肝虛肝亢等有關,臨床應以“息風化痰”為主,但是其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較少[9]。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中藥治療在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中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1 研究類型 文獻均為隨機對照研究或綜述類文獻[10-11]。
1.1.2 納入對象 文獻研究對象均為兒童抽動障礙患者;排除精神障礙、嚴重器官衰竭及心肺復蘇后患者。
1.1.3 干預措施 針對兒童抽動障礙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治療,觀察組采用中藥治療。
1.1.4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搜索、入組的文獻均為臨床病例或隨機對照研究[6];②文獻研究對象均為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且均擬行中藥治療,患者均可耐受;③檢索文獻不分語種、國籍、性別。排除標準:①數(shù)據(jù)內容重復的選取信息量、樣本量較大的文獻;②對照組使用中醫(yī)治療方法的文獻;③無明確診斷標準文獻或數(shù)據(jù)錯誤、難以提取的數(shù)據(jù)文獻。
1.2.1 計算機檢索 根據(jù)文章研究的目的,查閱中文、英文數(shù)據(jù)庫,并在計算機中對中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及英文數(shù)據(jù)庫(PubMed、EMbase等)進行檢索,對綜述、會議論文等完成手動檢索。檢索詞包括:“中藥治療”“兒童抽動障礙”“臨床療效”“安全性”,等,檢索時間為1990年1月至2020年1月。
1.2.2 手動及其他檢索 對于綜述、會議論文等完成手動檢索,從百度學術、谷歌學術等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相應的追蹤,追蹤與中藥治療在兒童抽動障礙有關文獻并完成meta分析。
1.2.3 中文檢索式 檢索詞為中藥治療*兒童抽動障礙*臨床療效*安全性;#1主題詞:兒童抽動障礙/全部樹/全部副主題詞;#2中藥治療治療兒童抽動障礙;#3臨床治療效果;#4中藥治療治療兒童抽動障礙*安全性;#5#1OR#2OR#3;#6主題詞:影響/全部樹/全部副主題詞;#7中藥治療治療兒童抽動障礙臨床療效及安全性;#8#1OR#2OR#3OR#4OR#5OR#6OR#7OR。
1.2.4 英文檢索式 The search term is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Child tic disorder*Clinical efficacy*Safety;#1 Subject headings: Tic disorder in children/All trees/All subtopics;#2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tic disorder;#3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4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tic disorder * safety;#5 #1OR#2OR#3;#6 Subject headings: influence/all trees/all subtopics;#7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ic disorders in children;#8 #1OR#2OR#3OR#4OR#5OR#6OR#7OR。
對符合上述要求的論文納入、整理;由2名評價員閱讀符合要求文章的摘要部分,再次核對納入文獻的數(shù)量、質量,并進行驗證;對于單一閱讀摘要難以確診者可下載全文閱讀,并完成meta分析;對于存在異議的文獻可放棄或邀請他人參與,最終結果遵循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12-13]。
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系統(tǒng)對入組的文獻治療進行分析、評估。此評分系統(tǒng)總分為7分,隨機序列的產(chǎn)生為0~2分,分配隱藏為0~2分,盲法為0~2分,退出或失訪為0~1分,評分0~3分為低質量文獻,4~7分為高質量文獻[14-15]。
采用RevMan 5.3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meta分析。①效應指標合并分析:二分類變量數(shù)據(jù)可選用率、比值比(odds ratio,OR)、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等指標作為效應指標進行合并分析;連續(xù)性變量數(shù)據(jù),當數(shù)據(jù)測量單位相同時,選用加權均方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作為效應指標進行合并分析,當數(shù)據(jù)測量單位不同時,選用標準化均方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作為效應指標進行合并分析。②異質性檢驗:采用χ2檢驗結合I2值分析異質性,若P>0.1,I2≤50%,表示研究間異質性可接受,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P≤0.1,I2>50%,表示研究間異質性較大,選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③偏倚分析:繪制漏斗圖,如漏斗圖不對稱,說明數(shù)據(jù)存在偏移,其不對稱越明顯,說明偏移程度越大。④敏感性分析:當納入研究異質性較大時,進行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均完成相關文獻的篩查,初步獲得文獻849篇,運用Note Express軟件完成重復文獻的剔除,獲得文獻108篇;獲取全文,剔除75篇,剩余的33篇進行二次討論剔除4篇,對剩余的29篇論文進行閱讀,結合納入、排除標準,排除24篇,最終納入5篇文獻;其中中文文獻4篇,英文文獻1篇。見圖1。
圖1 文獻檢索流程及結果
2.2.1 納入文獻情況 通過多重篩選最終納入文獻5篇;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等地區(qū),共計納入病例數(shù)720例,資料收集時間為3個月至2年,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情況
2.2.2 納入文獻質量評價 入組的5篇文獻均完成質量評價,結果表明:文獻中3分3篇,2分2篇,見表2。
表2 納入5篇文獻質量評價
5篇符合要求的文獻中共有5篇文獻涉及治療后臨床療效,對上述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對收集的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后,χ2=5.63,df=6,Z=7.06,I2=0%,P<0.00001,結果表明:中藥用于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中能獲得較高的臨床療效率,利于患兒恢復,見圖2。
圖2 中藥在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中的臨床療效meta分析
偏倚檢查:根據(jù)RevMan 5.3軟件繪制漏斗圖,結果顯示:繪制的圖形相對規(guī)則,文獻存在發(fā)表下偏倚性較小,結論可靠,見圖3。
圖3 中藥在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中的臨床療效偏倚性檢查
5篇符合要求的文獻中共有4篇文獻涉及安全性,對上述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后發(fā)現(xiàn),剔除陳天翼研究后I2=46%,結果表明:χ2=35.32,df=19(P=0.01),I2=46%。Z=8.55,P<0.00001,說明中藥在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中安全性較高,見圖4。
圖4 中藥在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中的安全性meta分析
偏倚檢查:根據(jù)RevMan 5.3軟件繪制漏斗圖,結果表明:繪制的圖形相對規(guī)則,文獻存在發(fā)表下偏倚性較小,結論可靠,見圖5。
圖5 中藥在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中的安全性偏倚性檢查
抽動障礙多起病于學齡期(7歲前發(fā)病),發(fā)聲抽動較晚(11歲前發(fā)病)。國內學者研究表明[16],我國8~12歲人群中抽動障礙患病率為2.42‰,且男性發(fā)病率略高于女性。目前,臨床上對于兒童抽動障礙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普遍認為與遺傳、神經(jīng)生化異常、腦結構或功能異常、心理因素或免疫因素等有關,臨床多表現(xiàn)為運動抽動和發(fā)聲抽動等,影響患者健康、生活[17-18]。西醫(yī)治療是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中常用的治療方法,雖然能改善患者癥狀,延緩病情發(fā)展。但是,長期西藥治療安全性較差,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19]。
中醫(yī)古代文獻中并無關于抽動障礙病名的明確記載,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疾病的記載將其歸結于“慢驚”“發(fā)搐”等范疇,認為其發(fā)病多與先天不足、飲食失宜、情志失調及感受外等有關,導致脾虛痰聚,挾風上擾[20-21]。因此,中醫(yī)治療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中能獲得良好的效果[22]。本研究中,初步獲得文獻849篇,運用Note Express軟件完成重復文獻的剔除,獲得文獻108篇;查閱納入文獻的題目、摘要排除177篇。經(jīng)多次篩選,最終納入5篇文獻;其中中文文獻4篇,英文文獻1篇,說明中藥治療兒童抽動障礙研究相對較多,但是其臨床療效、藥物安全性存在偏差。從檢索的文獻看出,兒童抽動障礙中醫(yī)多從肝論治為主,但是又分為心肝、肝脾、肝腎等,臨床對于其治療多中醫(yī)辨證施治為主,能獲得良好的預后及效果[23-24]。meta分析屬于是一種新型的分析方法,意指較晚出現(xiàn)的更為綜合的事件,通常用于命名一個新的相關的并對原始學科進行評論的學問,不僅包括數(shù)據(jù)結合,亦包括結果的流行病學探索、評價,實現(xiàn)實體的分析。本研究中,5篇符合要求的文獻中共有5篇文獻涉及治療后臨床療效,結果表明:χ2=5.63,df=6,Z=7.06,I2=0%,P<0.00001;5篇符合要求的文獻中共有4篇文獻涉及安全性,結果表明:χ2=35.32,df=19(P=0.01),I2=46%。Z=8.55,P<0.00001,說明中藥治療兒童抽動障礙中能獲得較高的臨床療效,藥物安全性較高。因此,臨床上兒童抽動障礙患者治療前應完善有關檢查,評估患者身體狀態(tài),加強其中醫(yī)分型評估,善于根據(jù)評估結果進行治療,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辨證施治的效果,促進患者恢復[25]。
綜上所述,匯總目前關于中藥治療兒童抽動障礙結果表明,中藥治療兒童抽動障礙中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