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玲
【內容摘要】新課標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但是,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在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個方面,往往比較低效。這個問題的存在,不利于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文章以高中詩歌《再別康橋》為例,具體闡述了在高中詩歌教學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課堂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再別康橋》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是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結合語文教學特點,落實生本教學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學習地位,在語文教學中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更要發(fā)揮語文人文性功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為什么在教學中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很重要的是一線教師還沒有轉變觀念,還沒有從“能力”走向“核心素養(yǎng)”。筆者現(xiàn)以高中詩歌《再別康橋》為例,具體闡述在高中詩歌教學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環(huán)節(jié)。
一、教學前的準備
教學前準備為后面的合作探討作鋪墊,通過這些交流學習,能夠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這些準備包括單元準備以及課前準備。教師在單元教學前引導學生了解以下知識:
王國維有我之境、融情于景、意象、意境、現(xiàn)代詩歌與古代詩歌的不同、宋詞《蝶戀花》的創(chuàng)作技巧。教師在課前印發(fā)導學案,導學案的資料包括:作者簡介、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比喻的概念、擬人的概念、“三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
二、反復朗讀
詩歌的本質是抒情,需要在反復朗讀中去體會。因為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三個層次:感受和體驗美、理解和評價美、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這三層次并不是并列的,是遞進的。因此,朗讀有助于感受和體驗美,有利于學生審美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環(huán)節(jié)包括誦讀、齊讀、范讀、評讀。
1.誦讀
所謂誦讀,是指學生在自由朗誦中初步感受詩歌的美。這些美:可以包括情感美、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形式美等。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整體去感受美,并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會想象出一幅康橋校園圖,這幅圖畫包括河流、金柳、夕陽、水草、彩虹、星輝、瀟灑的詩人等。
2.齊讀
所謂齊讀,是指學生齊聲朗讀。設計意圖是為了與后面的范讀作比較,讓學生明白自己在朗讀過程中的亮點與問題,同時也是為后面的評讀作鋪墊。
3.范讀
所謂范讀,可以是音頻范讀,也可以是教師的范讀。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榜樣越有魅力、榜樣越真實、榜樣與觀察者的人際關系約好,那么觀察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因此筆者認為教師的范讀效果會更佳。當然,教師在范讀之前必須經過嚴謹?shù)木毩暋?/p>
4.評讀
教師在范讀后,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一個問題:“與教師的范讀比較,自己在朗讀過程中有什么亮點與問題?”教師在學生回答后相機進行補充評點。
三、美讀
所謂美讀,是指在欣賞相關音樂和圖片中體驗詩歌的美。當然美讀要放在反復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后,因為太早放出音樂和圖片會破幻學生的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此外,音樂的基調應該要與詩歌的感情基調一致,圖片要與詩歌中的意象一致。放音樂和圖片是體驗美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在教學中也要注意時間,注意適可而止。
針對詩歌的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筆者播放了音樂《天空之城》,音樂的基調是淡淡的傷感;另外還播放了兩張圖片:文質彬彬的青年以及漂亮的云彩。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感受詩人淡淡的傷感,離別校園的淡淡憂愁,感受詩人瀟灑的形象。
針對詩歌的第二到第四節(jié),筆者播放了音樂《童年》,音樂的基調是輕快愉悅;另外還播放了四張圖片:夕陽中的柳樹、瀲滟的波光、青荇、彩虹。設計意圖是感受詩人感情的變化,詩人一度沉浸在校園的美景中,感情從憂愁變成愉悅;同時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針對詩歌的第五節(jié),筆者播放了音樂《讓我們蕩起雙槳》,音樂的基調是接近大自然的歡樂和昂揚;另外還播放了兩張圖片:深邃的星空和美麗的小船。設計意圖是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意象美。
針對詩歌的第六節(jié),筆者播放了音樂《送別》,音樂的基調是濃重的離愁別緒;另外還播放了一張圖片:夜色中的康橋。設計意圖是感受詩人的憂愁,感受詩人的情感美;還有感受康橋的靜夜之美。
四、品讀
所謂品讀,是指學生品味和研讀詩歌。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評價美的能力以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筆者在品讀環(huán)節(jié)提出了五個問題:
1.找出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點?
2.詩人是怎么從潭水聯(lián)想到放歌?
3.詩人為何不能放歌?
4.你怎樣理解詩人的“不帶走一片云彩”?
5.比較首尾的異同。
設計意圖:第一個問題有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意象美,也有利于學生歸納思維的培養(yǎng);第二個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第三個問題是探討原因,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第四個問題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第五個問題有利于培訓學生的比較思維。
筆者把學生分成了五個合作小組。
組1針對第一個問題進行了發(fā)言。
生1:意象有云彩、金柳、艷影、青荇、彩虹、星輝等,這些意象的共同特點是美麗、柔和、色彩濃厚。
組2針對第二個問題進行了發(fā)言。
生2:潭水因為波光粼粼而美麗、夢幻,因為藍天、白云、榆樹的倒映而多彩。潭水的美麗、夢幻、多彩讓詩人聯(lián)想到了彩虹。彩虹的美好容易逝去又讓詩人聯(lián)想到了舊夢的美好。詩人忍不住去尋夢,或許詩人以前在康橋柔波里有過星空下夜游放聲歌唱的舉動,因此有了在星空下放聲歌唱的沖動。
組3針對第三個問題進行了發(fā)言。
生3: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詩人一個人漫步在寂靜的校園,此外,詩人開頭輕輕作別校園,中間表現(xiàn)出了對康橋的迷戀,后面又寫到康橋的沉默。根據(jù)以上材料,我覺得詩人是不想破壞康橋的寧靜與美好;另外,詩人從往日的美好回到了別離的現(xiàn)實,也就沒有心情放聲歌唱了。
組4針對第四個問題進行了發(fā)言。
生4:我覺得詩人是故作灑脫,但是心中還是充滿了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
生5:我覺得詩人的感情又出現(xiàn)了變化??禈蚴沁@么美麗,已經深深留在了詩人的心中,因此連一片云彩都沒有必要帶走。
組5針對第五個問題進行了發(fā)言。
生6:相同點是首尾都充滿了依依惜別之情。不同點有三個:第一,悄悄比起輕輕的程度更重,因為詩人更不愿意破壞康橋的寧靜;第二,平時生活中的招手是來回擺動的,揮一揮衣袖則是一次性的動作,從動作上來看,更不愿意驚擾康橋的寧靜;第三,首段作別云彩還有道別,尾段不帶走一片云彩,則是連一片云彩都不愿意驚擾,不愿意驚擾星空下沉睡的康橋。
五、情讀與賽讀
所謂情讀,是指“在感受和體驗美以及欣賞和評價美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在朗讀中感受作品的真情。所謂賽讀,是指用比賽的形式進行朗讀。情讀,有利于感受作者的感情美。①”賽讀,是以任務的形式,以賽讀促進學生的情讀。學生要勝出比賽,就要讀得好;要讀得好,首先要對詩歌理解得好;而要理解詩歌,就要深入研讀詩歌,感受和體驗詩歌的美。
六、悟讀
所謂悟讀,是指讀出自己的感悟并學以致用,思考學習了本篇詩歌對自己為人處世有什么啟示。
筆者在悟讀環(huán)節(jié)提出一個問題:“學習了這篇詩歌,對你的為人處世有什么啟示?”
生7:詩人對校園依依惜別,詩人筆下的校園生活是那么美好。我想,青春是有限的,高中校園生活也僅僅只有三年,我們要好好珍惜在校園讀書的時光,努力提升自己,不留遺憾。
悟讀環(huán)節(jié)是一種思維的拓展和遷移,有利于學生思維靈活性的提升。
七、讀寫結合
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下面其中一個作業(yè)。
作業(yè)一:“同學們,請在本周周末回到自己初中的校園,在借鑒徐志摩‘三美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的基礎上,以‘再別校園為主題寫一首詩歌?!?/p>
作業(yè)二:“把《再別康橋》改編成宋詞中的《蝶戀花》,但在韻律方面不做嚴格的要求?!?/p>
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幾天后,生8完成了作業(yè)二,并且完成得比較好。他寫的《蝶戀花·再別康橋》如下:
步伐輕輕輕幾許?金柳青荇,艷麗且溫柔。湖水如虹尋舊夢,星空畫船盡放歌!
康橋吹徹笙簫寒,寂寂校園,夏蟲且沉默。且揮衣袖留云彩,云彩飄滿我晴空!
結語
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在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個方面,往往比較低效。筆者以高中詩歌《再別康橋》為例,具體闡述了在高中詩歌教學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包括:“教學前的準備、反復朗讀、美讀、品讀、情讀與賽讀、悟讀、讀寫結合。②”
運用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去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有其不足之處。不足之處在于,對教師的要求很高:第一,一線教師要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非常熟悉,包括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十二個小點;第二,一線教師要對“讀”這個活動非常熟悉;第三,要改變教學觀念,要從“三維目標”走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
【注釋】
① 王寧、巢宗祺.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② 廖聰文. 基于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小說猜讀教學實踐研究[J]. 語文月刊,2020(7).
(作者單位:海南省農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