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對人工智能藝術的概念進行闡述,世界不同研究學者對其理解不同,賦有不同的意義。介紹了日本人工智能藝術的發(fā)展現狀。人工智能藝術是人工智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包括虛擬現實藝術、機器人、大數據等。日本人工智能藝術在世界的發(fā)展是領先的。通過對日本人工智能藝術的一些主要案例進行闡述,對日本人工智能藝術服務于社會不同領域進行探究,日本人工智能藝術的發(fā)展與社會服務應用的成功案例值得學習與反思,對目前中國人工智能藝術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日本人工智能藝術的社會服務探究對世界對中國人工智能藝術的發(fā)展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人工智能藝術;社會服務;應用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21)03-0075-06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1.03.008
一、引言
人工智能藝術是人工智能、科學技術與藝術等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在世界上,日本高科技的發(fā)展,引領著世界人工智能藝術的發(fā)展。如著名的人工智能藝術teamlab團隊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初音未來(初音ミク/Hatsune Miku)、機器人開發(fā)等是將藝術與算法進行結合創(chuàng)造的作品或產品。人工智能藝術的表達方式多樣化,在社會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人工智能藝術是指用計算機語言模擬人類智慧能力及物理構造,延伸拓展人類智慧能力的理論、方法及以其他系統應用為基礎反映現實又從現實中升華提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用機器、網絡、多媒介技術等手段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企圖了解智能實質、創(chuàng)造智能系統的藝術創(chuàng)作表達。它將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人工智能包括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機器語言、大數據(big data),如可以進行模擬識別、人工智能檢索、語音翻譯,或通過使用計算機算法進行編程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無人飛機、無人車、智能機器人等[1],并且以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呈現出來。
人工智能藝術主要有強人工智能藝術和弱人工智能藝術兩大類,目前人類所制造的幾乎都是弱人工智能藝術?!叭酢敝饕且驗槟壳叭祟悇?chuàng)作的人工智能作品或產品還沒有自主意識,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智能”。強人工智能則不同,它具有多項自主能力。強人工智能也可以細分為類人人工智能和非類人人工智能。當人工智能的思考與行動方式和人類非常相近或者相同時,這種人工智能就被稱為類人人工智能;當人工智能擁有獨特的、自我的推理方式,且這種方式與人類思維方式不同時,這種人工智能就被稱為非類人人工智能。前者的自主性很強,既可以按照事先設定好的程序行動,也可以在特定條件下根據情況自己決定任務和方式。藝術包括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曲藝、新媒介藝術等。人工智能藝術是要實現人工智能與藝術兩者的結合與統一。需要考慮硬件、軟件、統計學數據庫乃至外部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作為技術支撐,又需要有藝術的專業(yè)知識作為基礎。人工智能藝術偏向于理想化,如藝術家對一個概念一個想法如何通過藝術作品呈現而進行表達上的探索。人工智能藝術作品也可以應用于生活、商業(yè)中。人工智能藝術與藝術設計在生活、商業(yè)中都會對人類起到一定的影響,人工智能藝術設計,是指在計算機算法、人工智能藝術的基礎上人類有意識用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造物活
動,藝術設計更偏向于為生活服務。人工智能藝術與人工智能藝術設計在生活社會中的應用使它們自身概念的界定越來越不明顯。
人工智能藝術包括在網頁、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上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表達。在公共空間里用計算機程序提前設定好藝術作品,虛擬現實藝術中沉浸式藝術體驗空間以及機器人藝術如3D虛擬主播等。程序員及藝術創(chuàng)作者因為技術的發(fā)展,有更多更新穎的表達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改變就是作品或環(huán)境的傳遞方式由信息傳遞的單一性到現在信息傳遞的雙向性,信息傳遞給體驗者,體驗者能夠將自己的信息反饋給作品或空間。
人工智能藝術將藝術與科技等領域相結合,國際上的學者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例如,Myron Krueger (1983)提出“人工現實”,Paul Milgram和Fuio Kishino(1994),Ginatatus V(2007)提出“混合現實混合現實,是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結合,以產生新的環(huán)境和可視化,其中物理和數字對象共存并實時互動。
”。Roy Ascott(2002)提出的控制論和遠程信息學,Stephen Wilson(2002)提出“信息藝術”,指的是機器人,人工生命,手勢,觸摸等,而Jay David Bolter和Diane Gromala(2004)提出的“數字藝術”,指的是平面藝術家使用傳統的視頻、音頻以及電腦創(chuàng)作藝術裝置和展覽,這些作品通常是商業(yè)的或流行的。Levin Golan(2006)和Woolner, A(2009)在他們的文章中提到了互動藝術,主要與計算機視覺有關。Wolf Lieser(2010)指的是“數字藝術”,即互動對象和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國外很多學者將人工智能藝術的概念區(qū)分得特別清晰,認為藝術就是藝術,技術就是技術。比如人們所理解的人工智能藝術的機器人藝術設計,日本及世界其他國家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只是機器人。還有包括大家所理解的互動游戲藝術等,在國際上包括以日本為主的一些國家,更多得稱之為游戲,而不是藝術。
二、日本人工智能藝術在社會中的應用服務
(一)日本人工智能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
目前人工智能藝術在社會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如人們可以在teamlab團隊所創(chuàng)作的人工智能藝術空間自由移動。當人們觸摸、踩踏身邊的圖形影像時,身邊的通過電腦程式演算的圖形影像會隨之蔓延,幻化成其他的圖形。體驗者可以將現場所畫的作品通過掃描,上傳到投射的大屏幕上。
日本虛擬偶像“初音未來”(初音ミク/Hatsune Miku)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全息投影技術舉辦演唱會的虛擬偶像。她是由日本知名影視公司IT企業(yè)日本Crypton Future Media制作公司采用了雅馬哈公司發(fā)布的語音合成引擎 Vocaloid軟件,該軟件將配音演員的聲音摘錄進系統中做成“音源庫”,用戶可以通過輸入歌詞和旋律的方式直接“創(chuàng)作”歌曲,用畫筆描繪出各式各樣的“初音未來”形象,用視頻制作軟件創(chuàng)作圖聲并茂的音樂短片,通過使用3D動畫軟件制作“初音未來”的3D人物模型,可以為其編舞,使3D動畫模型在視頻里舞動,合成了一款虛擬女性歌手軟件?!俺跻粑磥怼笔侨澜缢刑摂M動漫游戲形象里面第一個擁有自己的聲音而不是配音的角色。2010年3月9日晚世嘉公司舉辦了一場名為“初音未來日的感謝祭——初音之日”(Mikus Day)的全息投影演唱會,演唱會異常火爆,2 500張演唱會門票在瞬間被搶購一空,演唱日當晚更有超過3萬名忠實粉絲通過付費網絡直播觀看了整場演唱會。
人工智能藝術不僅包括在藝術層面上的探索,還包括在商業(yè)中的應用,也可以稱之為人工智能藝術設計的商業(yè)應用。人工智能藝術投入到商業(yè)生產中,作品或產品能夠產生價值,這將使人工智能藝術進入到良好的循環(huán)發(fā)展中。
為了滿足社會上不同人群的需求,涌現出許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人工智能產品。滿足不同人群進行設計、細微處的人性化體現也是日本智能產品的特點。日本的人工智能產品分類詳細,全面覆蓋了不同人群的各類需求。比如生活用品智能電飯煲、洗浴用品、家具床類用品等,都透露出人性化的設計特點,給人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2]?,F在日本的一些飯店或醫(yī)院有機器人進行招待、導購。使用機器人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研發(fā)為不同人群服務的機器人[3]。人工智能產品能夠監(jiān)測、照料需要關愛人群的日常生活與身體健康,還具有與人們交流、保護人群安全等功能[4]。日本電氣株式會社研發(fā)了一款智能鞋,在鞋上安裝特定裝置,通過智能手機監(jiān)控被關愛人群的行蹤,防止被關愛人群走丟[5]。
(二)日本人工智能藝術在教育服務中的應用
日本索尼公司在1999年推出的人工智能藝術Aibo機器狗,Aibo的日文發(fā)音為“同伴”,它又與Eye-Robot(有眼睛的機器人)英文發(fā)音一樣。Aibo中A、I兩個字母又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一詞的縮寫,在當時被稱作世界上第一款人工智能藝術家庭機器人。Aibo機器狗的腦部裝有一臺微型電腦,在它的體內有一片極小的晶片,即記憶棒(memory sticks),一部超感攝像機和一只麥克風代替其眼耳功能。由攝像機、麥克風攝進的聲像經中央處理器處理,控制Aibo機器狗的頸部、腿部和尾巴內的單個發(fā)動機,依據電腦程序,再現小狗的動作。
人工智能藝術Aibo機器狗具有學習能力,能記住主人的聲音和動作,也會對撫摸或責備等行為給出反應。當它明白主人的話題時,Aibo機器狗頭上的角就會自動閃動白光,但是如果Aibo機器狗跟不上主人的指示,那么Aibo機器狗就會一臉茫然。當它高興的時候,就會擺尾打滾。當它悶悶不樂或者想要睡覺的時候,就會趴在地上,甚至對主人不理不睬。
第一代人工智能藝術Aibo機器狗是首批大量銷售的精致家庭機器。它在第一代只是個會搖頭晃腦的“小狗仔”,定價高達3 000美元,但在開售20分鐘內就被搶購一空。第二代Aibo機器狗就顯得“訓練有素”,能更好地服從主人的命令。在長久的相處中,機器狗在生活中陪伴著主人。一對日本夫婦稱,他們感覺自己在撫養(yǎng)一個孩子。人工智能藝術Aibo機器狗與用戶之間甚至會有定期的聚會。用戶除了把機器狗“遛”出來玩玩,他們還會對人工智能藝術Aibo機器狗故障表現出沮喪和擔憂。但由于陷入經營困境,索尼公司在2006年宣布停產人工智能藝術Aibo機器狗,并在2014年停止提供售后維護服務。由于零部件緊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一些確定無法維修的人工智能藝術Aibo機器狗,會在得到主人同意后被拆解回收,像“器官捐贈”一樣進入下一個生命輪回。用戶還會給他們的Aibo舉行葬禮,這給喜歡Aibo機器狗的用戶尤其是孩子群體一種對死亡認知的學習。
人工智能藝術Aibo機器狗從以“娛樂”為主要功能定位,到后來成為大批用戶的“陪伴”產品,并具有了一定的教育意義,其實際功能進行了轉變,從一種娛樂產品到逐漸讓人們適應、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并能夠在陪伴中讓用戶在生活中有所感悟。
(三)日本人工智能藝術在醫(yī)療服務中的應用
日本人工智能藝術依靠收集世界范圍的健康或疾病的信息、臨床研究數據和病例等,針對每個患者進行各項評估,為醫(yī)生提供以數據為基礎的疾病診斷和治療建議。人工智能藝術通過對患者指標進行分析解讀,可以更好地規(guī)劃病人的治療方案,并為醫(yī)生提供作出好決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以往只能通過醫(yī)生的肉眼去看X光、CT、超聲、MR等影像,給患者作出診斷結論[6],現在人工智能藝術能夠更快、更準確地識別醫(yī)學圖像。人工智能藝術醫(yī)學圖像識別能夠執(zhí)行復雜的圖像識別任務[7],可以準確地檢測醫(yī)生看不到的所有細節(jié),分析出圖像中的疾病跡象。人工智能藝術遠程醫(yī)療能夠使醫(yī)生隨時隨地看到患者、了解病情、作出診斷。
(四)日本人工智能藝術在軍事服務中的應用
日本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藝術的軍事應用,將無人化、智能化作為未來防衛(wèi)的發(fā)展重點,試圖借助智能科技實現軍事能力的發(fā)展。2016年8月,日本防衛(wèi)裝備廳強調,隨著人工智能自主控制技術的發(fā)展,推動陸上、水面水下、空中三大領域裝備“無人化”的條件正在成熟,特別是無人機技術的跨越式發(fā)展。日本人工智能戰(zhàn)略的實施,將大幅度提升日本自衛(wèi)隊的智能化水平。日本希望其無人裝備的智能化水平,在2019—2023年能自動生成飛行軌跡、遵守交戰(zhàn)規(guī)定,2024—2028年實現自動躲避、空中加油。
日本人工智能藝術不僅融入到社會的應用服務中,也有對弱勢群體、殘障人群等進行幫扶[8],比如考慮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藝術治愈人的探索[9]。研究顯示自閉癥青少年在虛擬的藝術環(huán)境中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交流[10],沒有典型的交流障礙。還有通過人工智能游戲幫助自閉癥兒童建立共識等[11]。通過不同的項目課題,探索人工智能藝術的意義以及它對社會不同人群應用服務的功能及作用。
三、日本人工智能藝術對中國人工智能藝術發(fā)展的啟示
日本和其他發(fā)達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對藝術等作品或產品原創(chuàng)性、版權意識要求非常高,也就是一個好的作品或產品,包括人工智能藝術項目及環(huán)境,它的創(chuàng)意、長期研發(fā)及項目完善,有其專屬的版權,也有健全的法律作保護等。
目前,中國亟需培養(yǎng)更多有原創(chuàng)性、專業(yè)性強的開發(fā)智能產品的技術、創(chuàng)作人員,中國較為缺乏針對人工智能藝術開展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頂層設計高端人才,不僅需要擁有相關計算機、藝術、互聯網技術知識,或其他領域的專業(yè)技能,還需要在應用服務中具備一定的醫(yī)療護理或一些基本的生存生活知識。原創(chuàng)型、專業(y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能夠有助于中國人工智能藝術的發(fā)展。
人工智能藝術是交叉領域、學科的融合。日本大學、大學院主張“產學官”相結合,“產學官結合”不僅僅是政府補貼政策,更是從制度上建立了“產學結合”體系。日本對于在社會(公司)取得一定成就的優(yōu)秀人才,大學、大學院抱以歡迎的態(tài)度,社員可以把工作中最新的技術帶到大學,大學教員同樣可以將最新的學術理論運用到公司的產品研發(fā)中,公司社員與研究所人員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日本與中國的教育體制存在一些差異。相比于中國,大學教授等教職員的資格界定較為嚴格,教育界及其他領域審查較為嚴格,教育界與其他各界在溝通上會受到體制的一些限定。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政府管理與引導對中國人工智能藝術發(fā)展的影響,中國體制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需加強產教融合,人工智能藝術的研發(fā)需了解市場中不同人群的定位與需求,藝術作品能夠更多地投入到生產中,提升人工智能作品或產品高層次發(fā)展。企業(yè)需加強研發(fā)能力,進一步完善統一的研發(fā)設計標準、生產標準,逐步完善產業(yè)發(fā)展鏈條。在自身完善環(huán)節(jié)、融合環(huán)節(jié)、過程環(huán)節(jié)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發(fā)展、探索、改進中,逐步發(fā)展中國人工智能藝術。
通過實地考察,量化得到數據。人工智能藝術或任何一門工具在日本社會的應用,即使是來自于有學術專業(yè)知識背景的大學、大學院中,專業(yè)領域知識不僅是從書本、文章、課程中汲取,而是真正通過調研,深入到生活實踐中根據自己或團隊等所提議的項目逐步進行開展。在項目開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獲取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得到的數據雖然與中國學術知識體系中學者對書籍、論文等歸納概括不同,但是每個項目因為開展的主題不同,它就會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到社會的不同單元如某學校、某機構、某企業(yè)等中,對當下的社會問題,實際地搜集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盡可能接近于真實。
中國人工智能藝術的發(fā)展尤其在作品或產品創(chuàng)意研發(fā)中,不能一味求快,需要深入到不同人群中,真正了解、考慮不同人群自身,不同人群對作品及產品的接受度、使用能力和生活習慣等來進行研發(fā),只有這樣中國人工智能藝術才會逐漸做得更高端,作品或產品更具有人性化特點,才會一步步為中國人工智能藝術搭建一個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越來越好的未來。
四、中國人工智能藝術改進的策略
(一)提升人工智能藝術產品適應不同人群的程度
中國人工智能產品數量和款型發(fā)展勢頭良好,但是智能家居、機器人、可穿戴設備主要以中青年為受眾主體,針對其他群體的人工智能產品開發(fā)相對較少。因此,需要創(chuàng)意研發(fā)針對不同人群需求的人工智能產品和智能環(huán)境,提升產品與環(huán)境的“人工智能化”程度。一方面,應加強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fā),通過建設、優(yōu)化人工智能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實現人工智能信息的互聯互通,促使產品的智能性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通過鼓勵競爭和版權保護,鼓勵企業(yè)研發(fā)適合不同人群使用需求和特點的軟件程序、智能設備等產品或環(huán)境,激發(fā)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研發(fā)的積極性。有效控制技術成本,在規(guī)范行業(yè)市場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惠及不同群體。
(二)加強多元主體協同合作
在發(fā)展人工智能藝術中,為了應對社會資源的分散性和壓力的持續(xù)增加,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強政府、企業(yè)和社會團體多元主體間合作,注重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發(fā)揮社會資本的力量,促進人工智能藝術發(fā)展。一方面,充分發(fā)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民政部門應加強數據采集、處理、保密等方面的工作,為人工智能藝術事業(yè)發(fā)展提供科學、可靠、安全的數據支持。通過豐富、準確的數據資源,為社會資本進入人工智能藝術領域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政府部門應協調統一,針對研發(fā)、生產為不同人群提供智能產品應用服務的企業(yè),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稅收優(yōu)惠和財政補貼,激發(fā)從事人工智能產品研發(fā)、生產和提供應用服務企業(yè)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運用市場運作機制,引導、吸引更多企業(yè)、行業(yè)研發(fā)適合應用的智能設備,將人工智能藝術產業(yè)發(fā)展壯大,特別是鼓勵龍頭企業(yè)進入人工智能藝術市場,加大對中小企業(yè)進入人工智能藝術市場的扶持力度,不斷完善各類多元主體共存的人工智能藝術產業(yè)體系。
(三)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
完善人工智能藝術發(fā)展體系和政策標準,將其作為人工智能藝術發(fā)展的基礎保證。一方面,既要注重頂層設計,對人工智能藝術未來的發(fā)展作出科學的規(guī)劃,也要立足中國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和行業(yè)規(guī)范,指導人工智能藝術行業(yè)發(fā)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藝術行業(yè)發(fā)展評價和保障機制,政府需加強版權法制建設,保護行業(yè)、企業(yè)、程序開發(fā)員或藝術家的版權,鼓勵更多的行業(yè)、企業(yè)、個人創(chuàng)新研發(fā),加強原創(chuàng)性,確保中國人工智能藝術更規(guī)范、更優(yōu)質的良性發(fā)展。
(四)吸引培養(yǎng)專業(yè)型人才
從事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的人員需進行從業(yè)資質、服務內容、服務要求等方面的系統化培訓,專業(yè)、綜合、高水平的人才是人工智能藝術發(fā)展的重要保證。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人工智能藝術操作要求,不斷拓展服務人才培養(yǎng)渠道,培養(yǎng)有助于人工智能藝術發(fā)展的高、精、尖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市場化手段吸引高層次人才投身人工智能藝術行業(yè),逐步提高人工智能藝術從業(yè)人員的福利待遇,依托高等教育資源,鼓勵學科技術、藝術人才跨界投身服務該行業(yè),加強服務人員的現代信息技術培訓,培養(yǎng)綜合能力,促使人工智能藝術順利發(fā)展。
日本人工智能藝術及其社會服務值得借鑒,學習日本人工智能藝術的成功之處,反思中國人工智能藝術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并試圖探索改進策略,對于中國人工智能藝術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與深遠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許婷.共享社會下的人工智能藝術[C]//彭貴軍.中國創(chuàng)意設計年鑒論文集.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20:230-234.
[2]日高義浩,辻利則.6點入力式による點字型キーボードの開発:工業(yè)科「課題研究」におけるものづくりの実踐事例[J].教育情報,2012:57.
[3]小林正幸,西川俊,三好茂樹等.聴覚障害者のための學年別ルビ付きリアルタイム字幕提示システムを用いた情報支援(聴覚補助,〈特集〉情報 福祉論文)[J].電子情報通信學會論文誌·D·情報·システム,2007,90(3):662-672.
[4]平林ルミ,河野俊寛,中邑賢龍.デジタルペンを用いた小學生の書字パターンの発達的変化の検討[J].発達心理學研究·日本教育情報學會學會誌,2013,28(2):45-51.
[5]永澤精一,熊井正之,渡部信一.知的障害者が働く作業(yè)現場におけるデジタルカメラ活用の効果[J].日本教育工學會論文誌,2008,31(4):487-494.
[6]川嶋栄子,小椋規(guī)子,島田里恵.iPad等を視覚補助具の代替手段として活用している事例について[J].弱視教育,2012,50(1):1-7.
[7]小西順.知的障害·肢體不自由の子どものQOL向上を目指す『系統的に開発した自主教材ソフトによる個別課題アプローチ表』の紹介[J].教育情報研究·日本教育情報學會學會誌,2012,27(4):67-79.
[8]金堀利洋,鈴木昌和.PDF中のテキスト情報を利用した視覚障害者のための英文PDF科學技術文書読取りシステム(視覚補助,〈特集〉情報福祉論文)[J].電子情報通信學會論文誌·D·情報·システム,2007,90(3):706-714.
[9]滝川國芳.日本の病弱·身體虛弱教育における教育情報の共有と活用に関する研究動向[J].特殊教育學研究,2013, 51(4):391-399.
[10]池上英子.ハイパーワールド:共感しあう自閉癥アバターたち[M].東京:NTT,2017:213-217.
[11]加藤,浩平. 自閉スペクトラム癥児の対人相互交渉の促進に関する研究: テーブルトーク·ロールプレイングゲーム(TRPG)による會話の支援)[D/OL].(2017-12-02)[2019-04-11].Tokyo: Tokyo Gakugei University. http://hdl.handle.net/2309/147692.
[責任編輯 王雅坤]
Research on Social Servi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Japan
XU Ting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 11603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which has different meanings to different scholars in the world. I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Jap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rt, which includes virtual reality art, robots, and big data.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intelligent art is leading in the world. We explain some major cases of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and explore the service of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different fields of society. Successful ca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and social service application in Japan are worthy of our study and reflection,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China.The social service exploration of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social service;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