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薇
【摘要】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diào)以人為本,重視學習過程中認知與情感的結合。今天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是指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在當今學校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價值觀的體現(xiàn)。英語作為中學的一門必修學科,課堂上重知輕情的現(xiàn)象更為嚴重。本文分析了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角色分配問題,從學生和教師的角度,分析了中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對中學英語教與學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學英語;教學
一、引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它建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基礎之上,其兩大代表人物分別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馬斯洛認為,人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更注重知識的灌輸,不注重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的內(nèi)心世界。羅杰斯提出,人的認知和情感是影響學習者學習的重要因素,兩者不可分割,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能促進教與學的順利進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和完善,已經(jīng)形成了特定的理論體系,它注重啟發(fā)學習者將情感與認知結合起來自發(fā)地學習,強調(diào)自我潛能的發(fā)展。作為語言類學科,英語的教學比較特殊。而今,在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下,中學英語教學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傳統(tǒng)教學方式根深蒂固等。最為嚴重的是英語教學中重知輕情的現(xiàn)象。其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大部分學生只能死記硬背,而缺乏口語、聽力等方面的練習,更不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價值觀的體現(xiàn)。真正的學習應該是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二、英語教學中的角色分配
傳統(tǒng)教學強調(diào)教師是學習的主體,而學生是學習的接受者,教師處于權威的地位,對學生的管制也很嚴格。雖然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會對學生進行提問,但是在這種“高壓”氛圍的課堂上,學生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向老師提出來。所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情感價值觀的體現(xiàn),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diào)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將認知與情感相結合,二者只有相互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與學的順利進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有各自的差異性以及特殊性,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促進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中占據(jù)著主體地位。大量實例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夠促進教學。同時,中學英語特別注重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只有在交流和互動中,教師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指出問題讓學生加以改正,否則缺失互動交流的課堂就會成為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的縮影,只注重傳授和汲取知識。
三、對英語教學中所存在問題的分析
1.從學生的角度分析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合作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該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如果沒有準確地理解學生這個概念,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者,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存在以下三個具體問題:(1)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指的是對英語的學習態(tài)度,表現(xiàn)出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以及為此付出的努力,它是推動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影響因素。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生不僅能夠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且還能夠保持一種學習的熱情。然而,在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下,英語作為中學生學習的必修課之一,學生感到巨大的壓力,從一開始就不了解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這就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迫于無奈才接受英語學習,一旦沒有人監(jiān)督,他們對英語學習就會有所松懈。有的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把英語學習看作一種驅動型任務,只是為了考試取得高分而學習英語,一旦他們的學習目的達到,學習動機就會消失,因而它們的學習沒有持久性。(2)學生感到焦慮。研究表明,學生焦慮程度越低,心情就越愉悅,心態(tài)就越放松,也更容易接受語言知識的輸入,學習效果也更好。中學英語學習大部分來源于課堂教學。一般來說,課堂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緊張,有的甚至緊張到不能開口說話。另一種情況是,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之后請學生分享討論結果,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F(xiàn)在的中學課堂中,很多老師走不出管理者的禁錮。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容易產(chǎn)生焦慮心理,對老師輸出的信息并不能夠很好地處理,甚至在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教師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學生作為主體的意識,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焦慮心理會變得格外嚴重。(3)學生感到不自信。英語學習需要各方面都得到鍛煉,而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性格開朗、自信心強的學生在學習上能夠更勝人一籌。相反,一些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會積極回答問題,他們害怕開口說,害怕說錯,在課后他們不會參加與英語相關的課外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不僅表現(xiàn)在上課不敢和老師交流,也表現(xiàn)在課堂上不積極,由于長期的不自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沉默,這種惡性循環(huán)如果繼續(xù)下去,就會讓學生的學習逐漸沒落,所以自信心在英語學習中也十分重要。
2.從教師的角度分析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引導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沒有準確定位,不懂得移情,或者受限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那么就會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消極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下面兩個具體問題:(1)教師受限于傳統(tǒng)教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般是老師站在講臺上教學,學生在座位上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之間沒有過多的交流與互動,課堂也比較枯燥。雖然教師會對學生不定期地進行提問,能夠讓學生保持警惕,但是這給教師塑造了一種威嚴的形象,學生遇到學習問題時,便不敢向老師請教。當今英語課堂上仍有老師故步自封,受限于傳統(tǒng)教學,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與潛能的發(fā)揮。本來語言教學就是建立在學生不斷模仿、練習的基礎上,而受限于傳統(tǒng)教學就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某種程度上,傳統(tǒng)的一言堂模式不僅讓自己的教學得不到進步與完善,更讓學生的學習止步于課堂。(2)教師不懂得移情。在教學過程中,移情既包括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又包括教師將自己的情感移入學生的心里。教師只有善于設身處地,善于感染學生,才能夠很好地做到移情。學生受認知水平等的限制,對教材、課堂知識的理解與領會有所偏差,教師應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教材并以合理恰當?shù)姆绞絺魇诮o學生。在當今的中學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缺乏移情的表現(xiàn)。又由于中學教學任務的繁重,學生所學知識甚多,教師更注重傳授知識、講解做題方法,而忽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而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學生因此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
四、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英語教學的啟示與建議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diào)以人為本以及自我發(fā)展的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將認知與情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想要促進學生的學習,培養(yǎng)出完整的人,就必須采取具體有效的措施。以下是結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幾點建議:1.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是影響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不濃,這讓很多學生在學習之初就萌發(fā)放棄的念頭。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向學生強調(diào)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發(fā)展?jié)撃?,在適當?shù)臈l件下,教師如果能夠進行準確的引導,就能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所以教師要以一種親近的態(tài)度,善于幫助和鼓勵學生,在學生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時,以肯定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這有助于學生自信的建立,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英語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在活動過程中恰當?shù)匾龑W生,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很大幫助。2.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課堂氛圍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diào)以人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首先要視學生為學習主體,注重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多與學生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無法回答問題時,不能勉強學生回答,這樣會加重學生的焦慮感,要注重對學生的鼓勵,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的態(tài)度,這樣會讓學生更愿意參與課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作為教師,不應以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而應針對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性,以不同的標準來衡量每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3.上課積極與學生交流,教學做到換位思考。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diào)情感和認知的結合,無論是教還是學都要注重二者的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善于傾聽,從而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師生之間一旦建立起感情基礎,無論是在課堂還是課后,學生都會對教師有積極的情感反饋,教師能夠做到在上課時積極和同學交流。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一味地用自己的教學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要及時得到反饋,站在學生角度反思教學過程。所以,教師上課以正確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同時做到換位思考,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促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
五、結語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習語言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是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與應用。傳道受業(yè)解惑是教師的本職工作,但是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情感與認知方面。作為教師,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同時學會換位思考等,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克服學習英語的焦慮、不自信等情感因素。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只有把握好自己的情感,才能讓教學工作進展得更加順利。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結合自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情況,幫助學生在學習上、情感價值觀獲得上都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Evelyn Hatch Cheryl Brown. Vocabulary, Semanticsand Language Educa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F.Ungerer H J. Schi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李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淺析[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9 (5):52-53.
[4]劉丕勇.運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6):219-220.
[5]冉玉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現(xiàn)狀和改進研究[J].才智,2017(35):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