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南耒陽城區(qū)出發(fā),往東北方向過耒水,拐過九道灣,短短的20分鐘車程,便到了大市鎮(zhèn)。該鎮(zhèn)東與導子鄉(xiāng)、龍?zhí)伶?zhèn)接壤,南臨竹市鎮(zhèn),向西隔耒水與蔡子池辦事處、遙田鎮(zhèn)相望,北抵新市鎮(zhèn),面積11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萬。大市無愧于“大”,自古人丁興旺,商業(yè)發(fā)達,境內(nèi)有大市、敖山、芭蕉3個集貿(mào)市場,每月可趕集28場。每到趕集日,集市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
據(jù)清光緒年間《耒陽縣志》記載,梁陳至唐朝初期,耒陽縣城遷移至大陂市。有城必有大的集市,那時大陂市商賈云集,一派繁華景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耒陽縣境內(nèi)很多地名被人們稱為“市”,比如灶市、新市、黃市,于是大陂市也被簡稱為“大市”。
說到大市,不得不提耒陽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敖山廟會。該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影響到衡陽縣、衡南縣、常寧市、株洲的茶陵縣、郴州的安仁縣、永興縣以及廣東、江西等地,對于保護民間藝術有著積極推進的作用,研究耒陽地方民俗也有較高的價值。2006年6月,敖山廟會被列為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傳說在五代時期,敖山地方大鬧災荒,民不聊生。公元947年,后漢高祖皇帝劉知遠親政愛民,開倉賑災,讓百姓度過大難,遂尊奉劉知遠為圣帝。后來又傳說,在清雍正年間,敖山的船工運煤至長沙、岳陽等地,中途遭遇狂風大浪,于是叩求圣帝劉知遠保佑一帆風順。事有巧合,求助者有求必應,風浪停止,平安無事。后來,人們?yōu)榧o念劉知遠的庇佑,將始建于南朝時期的真安寺改為敖王天子圣帝廟,后稱敖山廟。
1953年,敖山廟部分被改建為國家糧庫。1972年,廟宇全部拆毀修建成敖山糧庫。1985年,民間集資重建,且逐年擴大。經(jīng)過30多年擴建,如今的敖山廟基本恢復到清光緒年間的面貌,且成為耒陽新八景之一。
(摘自《衡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