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春
摘 要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抓住課文中的關鍵點,重構教材,創(chuàng)設新穎的教學切入點,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與感悟課文內(nèi)容,搭建起學生深度學習的平臺,從而讓學生的語文學習進入到一個更為深入的、新的層次。
關鍵詞 切入點;深度學習;教學示范
近期,筆者在市級公開課教學中,執(zhí)教了《孔乙己》一課,由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入手,重構教材,創(chuàng)設了新穎的切入點,為學生搭建深度學習的平臺,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讓聽課者耳目一新。
教學過程:
導入按正常思路開門見山并交待作者。教師問:“魯迅先生你們認識嗎?”學生齊答認識?!罢l來介紹一下?”在學生介紹孔乙己時,教師發(fā)現(xiàn)位一位學生提到“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于是由此生發(fā)開去,介紹了魯迅先生之所以棄醫(yī)從文的原因,“他認為醫(yī)治舊中國國民的精神,比醫(yī)治舊中國國民的肉體來得尤為重要?!薄霸谒淖髌分幸惨恢痹谧非笾晕乃噷崿F(xiàn)他改變‘愚弱的國民精神的抱負。”然后,話語一轉(zhuǎn),我們要想真正認識魯迅先生還得走進他的作品,走進他的小說。由此引入《孔乙己》的閱讀學習。
第一步整體感知,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標出文中的生字新詞或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并要求學生思考: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解決生字后立即回到剛才的問題。
學生回答踴躍,見解多方位、多角度。
教師總結:看來讀了課文之后同學們對孔乙己的評價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貶不一。不過老師讀了課文之后,發(fā)現(xiàn)孔乙己的一生始終沒有跳出一個“半”字。不知道同學們在讀課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
學生的興趣又被調(diào)動起來了,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再次深入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與孔乙己有關的含有“半”字的語句或暗含“半”字的內(nèi)容。(學生閱讀的聲音明顯大了,積極性明顯高漲。聽課老師也一個個從書中找找這一個個與“半”字有關的語句。)
生: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總是叫人半懂不懂。
教師引導學生找找文中“半懂不懂”的話還有哪些?
在師生的共同交流下得出結論:他說這些半懂不懂的話是因為受封建科舉思想深深的毒害。
教師繼續(xù)追問:還有與這“半”字有關的問題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因為前面有成功的人,不僅受到人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受到封建科舉制度的影響。在他的心目當中,他就想通過讀書升官發(fā)財,他就想通過讀書博取功名利祿,他就想通過讀書封妻蔭子,他就想通過讀書光宗耀祖。所以他為了一棵樹而放棄了整片森林。而最終的結果是“連半個秀才也沒撈著”。
……
師:這“半”字與孔乙己真的很有緣。剛才同學們著重找了文中直接含有“半”字的內(nèi)容,還有暗含“半”字意思的語句呢?討論討論。(討論氣氛熱烈)
師:這是我們初步的分析,下面我們從他的思想方面分析。你們說他思想深處跳動的那個東西,他穿長衫想表明什么?
……
生:他做事情也“半途而廢”。
師追問:他做事為什么“半途而廢”?他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一手好字謀生,他為什么要“半途而廢”?
分析后教師歸納:他認為讀書可以做官,他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唯有做官好。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思想,他有這樣的認識,他不愿意去抄書。他做事也就“半途而廢”。
老師在這兒也補充一點,在文章的最后,他已經(jīng)去世了,可他的名字仍然在“粉板”上。為什么?
分析后教師總結:他整個的身價還抵不過那十九個錢。他死得安心嗎?(生答:不。)他被人家牽掛著了嗎?(有同學回答“有”,有同學回答“沒”。)人家牽掛的是他的(錢)。可憐啦!連自己入土了都不得安心。他真的死透了嗎?(生笑,但明顯音調(diào)低了很多)他的靈魂仍然繞于那個粉板之上。
師出示多媒體,歸納孔乙己一生的“半”。
社會背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
語言:說話半懂不懂。
事業(yè):苦讀半生,“半個秀才也沒撈著”。
遭遇:打了大半夜,“被打折了腿”。
身份:各一半。
工作:半途而廢。
歸屬:肉體死了,可靈魂卻還留在人間,真是死一半,活一半。
教師作結:這一切“半”字都與封建的科舉制度有關,和他的那個低劣的品行有關。從他的這“半”字人生中我們看到了他的可憐,也看到了他的可僧。魯迅先生也用了八個字進行了高度的概括。
學生齊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師:這是魯迅先生的評價,那么對于孔乙己,文中的人物是怎樣評價的呢?
……
師:大家找到很多的笑,那嘲笑應該有內(nèi)容的,大家找找怎樣嘲笑的,有哪些具體的句子。
生: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啦?
師:你不介意的話,假如當時你就是嘲笑孔乙己的那個人,你會怎樣嘲笑?(指導朗讀,注重語氣)
生:孔乙己,你又偷東西啦?(指導朗讀,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又”字)
生:你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沒撈著?(指導朗讀,注重語氣)
生:什么跌?我親眼看見你偷人家書,被人家吊起來打。(指導朗讀,注重嘲笑語氣)
生: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嗎?(指導朗讀,注重語氣,讀中學生體會出了悲涼)
師:孔乙己是一個讀書人,嘲笑他“當真認識字嗎”,你想孔乙己是什么的心情。假如我是孔乙己,也會很難過,很氣憤。現(xiàn)在,讓我們再次聚焦咸亨酒店,最后一次來喝酒的那個鏡頭。老師找到了一段視頻,現(xiàn)在來看一下。
師:看完了視頻,同學們的感觸是什么?有想說的話嗎?
學生無語。
師:可能我們的心情都比較沉重。我們再來看這個“笑”字,讓我們感受到什么?
生:舊社會人的冷漠,麻木。
師:從這笑聲中我們真的能感到快樂嗎?而是從中感到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社會的冷酷。
生: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
師追問:哪些人在笑孔乙己?
歸納:掌柜的、丁舉人、喝酒的短衣幫、穿長衫的人,包括文中出現(xiàn)的孩子們,所有的人都在笑。
師:那僅僅是咸亨酒店的人在笑嗎?
……
師:僅僅是孔乙己具有這樣的劣根性嗎?這就是魯迅先生寫作這篇文章的用意,提示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揭露民那種低劣的品性。在這么一種情況下孔乙己的存在有價值嗎?(沒有)文中有說明嗎?
生: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師:就這句簡單平常的話卻蘊含著魯迅先生深刻的情韻。魯迅先生用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用飽滿深情的筆觸,在黑暗的世界中“吶喊”,留給我們后人的是不盡的動力,是深深的思索和水遠的懷念。老師在課的時候?qū)懥艘皇仔≡?,請同學們一起來看一下。
悲涼的音樂聲中學生閱讀小詩:
你
把筆一揮
喚醒沉睡的國民
犀利的目光
總像有無盡的思索
你彷徨在是非的邊緣
用整個生命對世界吶喊
那聲音久久回蕩在我們心中
一代
又一代
……
師總結:讀著先生的文字,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考,我們跳出課文,回歸現(xiàn)實,讓我們一起正視自己今天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環(huán)境的和平,親人的無私關愛,加上我們自身的努力,面對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我們一定會走好屬于我們自己的完美人生。
教學反思
一、教學切入點必須有創(chuàng)新
這節(jié)課比較成功的原因當然有很多,豐富的身體語言,富有磁力的教學語言,淵博的知識,巧妙的構思,等等。但是教學中新穎獨特、引人禁不住主動思考的是教學的切入點——從孔乙己這一生中最大的特點“半”字入手,當然這也是一般人沒有想到的?!安贿^老師讀了課文之后呀,發(fā)現(xiàn)孔乙己的一生始終沒有跳出一個‘半字。不知道同學們在讀課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由這一切入點入手,一下子點燃了學生讀書的原動力,構建了師生共同學習交流的平臺,老師與學生一起探究,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參與的積極性極高,剖析問題的深度隨老師的引領逐步深入,最終成功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學生學得輕松高效,老師教學輕松自如。整堂課始終貫穿“半”字,用“半”字搭建了深度學習的平臺,始終圍繞“半”字做文章,做足“半”字文章,也成功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任務。既分析了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主人公孔乙己的悲遭遇、亨酒店那些人的可悲、丁舉人的惡毒)、環(huán)境(酒店、社會背景)、故事情節(jié),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了文章主題,指導學生閱讀的語氣語調(diào),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從孔乙己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舊中國民的可悲之處,也逐漸懂得魯迅先生為什么會“棄醫(yī)從文”,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如何走好自己的完美人生。
二、課堂構思必須巧妙
這節(jié)課構思巧妙,教學時整個流程不漏半點破痕,水到渠成。開頭看似普通,實則已將主題蘊含其中。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思考“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孔乙己,關注主人公孔乙己的命運。目標明確,學生讀書效率很高,回答問題也很積極。后來老師用一句“不過老師讀了課文之后呀,發(fā)現(xiàn)孔乙己的一生始終沒有跳出一個‘半字。不知道同學們在讀課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一下子點燃了學生再次閱讀的愿望,就連聽課的老師都在認真閱讀,可見這個切入點的新穎、有吸引力,為同學閱讀文本構建了一個深度學習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真學、樂學。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孔乙己為什么要說這些“半懂不懂”的話呢?從他的思想方面分析;他為什么要“半途而廢”?他死的安心嗎?一步步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剖析文章的主題。
三、課堂教學必須“生·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而“情境”就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意義建構。在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或方面,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并把情境創(chuàng)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nèi)容之一。建構主義還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這節(jié)課中就成功地為學生構建了高效學習平臺——“半”字人生。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可能從沒有像這樣去用新的角度思考經(jīng)典文章,用新思維去創(chuàng)新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但這節(jié)課做到了這一點。這告訴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找到行之有效的解讀課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為學生深度學習搭建平臺。上課之前,聽課者看到筆者選擇魯迅的名篇《孔乙己》,在擔心這樣一篇名篇能上得成功、不落入俗套嗎?而課堂上老師分析到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時,大家的這種擔心、懷疑都沒有了,有的是敬佩。由此可見,教學中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改革精神,經(jīng)典名篇的教學中要有新思路、新突破,否則就會陷入死胡同,總也跳不出那個既定的圈圈,效率就永遠也提不高,學生的積極性可能就調(diào)動不起來。
只要我們加強學習,經(jīng)常思考,不斷嘗試,只要我們有創(chuàng)新的想法,經(jīng)過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輕松自如地駕馭課堂。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2019)年度第(十三)期立項課題“初中語文‘生·動課堂教學模式深化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19JK13-L2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連云港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