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玲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素質教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而素質教育與作文的生活化教育密不可分。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能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養(yǎng)成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寫作,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寫我心”。
目前,對于很多初中生來說,寫作水平仍停留在小學階段,寫作仍然依靠仿寫,不能在寫作中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感,甚至靠七拼八湊完成作文。在初中生看來,寫作逐漸變成一項枯燥無聊的重復性工作,他們一寫作文就發(fā)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將寫作生活化,生活氣息體現在作文中。
一、引導學生積累生活化的寫作素材
作文和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就現在初中生的寫作情況來看,大部分作文都有仿寫的痕跡,學生的情感也很難體現出來。而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作文教學要求學生在寫作時要寫出真情實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乃至人生的真實感受。但對于初中生來說,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思考卻是最欠缺的,他們在寫作時經常感到無事可寫,無話可說。
而將生活氣息滲透在作文中,就可以使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有積極意義。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生活化元素就需要學生積累具有生活氣息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對于初中生來說,可以讀《格言》《讀者》《青年文摘》《意林》這些優(yōu)秀的雜志,獲得更多生活感悟和寫作素材。
例如,學生在學習《童年的朋友》《我的老師》這些作品時,就可以從中積累寫作材料,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作為之后寫作的素材。而且有些題目規(guī)定寫作素材必須來自生活,這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生活閱歷。
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通過拍照、記錄的方式記錄生活瑣事,然后和同學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共同感受生活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發(fā)現生活之美,還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為之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二、設置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
“生活化作文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立足現實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并將所見所聞作為寫作對象,在豐富學生生活經驗的同時,從學生的真實感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不僅如此,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實現了生活化,將生活作為學生溝通實踐和教學的橋梁,指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在反應現實生活的同時培養(yǎng)自己的高尚情操。作文,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寫作素材也是來自日常生活,即便是虛構的作品,取材依舊來源于生活。針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專家也不斷提出在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不斷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引導他們抒發(fā)真實情感。
例如,學生在寫“我的家庭”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再現,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情景劇表演,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演比賽。在表演過程中,其他學生作為觀眾便可以感受到“家庭”帶來的快樂。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引發(fā)他們的共鳴,形成自己的表達習慣,為之后的寫作奠定基礎。生活情景的再現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并且學生在講述自己生活經歷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講述生活經歷
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滲透生活氣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講述他們難忘的事情和經歷,并將其作為素材寫到作文中,展現自己的真實感受,也可以解決寫作無話可說的問題。并且,選材視角也體現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想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要學會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布置寫作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掙脫寫作束縛,正確表達自己的感悟。
在寫作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他們寫出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當今社會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學生還可以利用網絡收集素材,掌握充分的寫作資料。
以寫作專題“觀察人物特征,展現人物性格”為例,這個專題寫作要求學生深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這個寫作題目非常具有生活氣息。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講述身邊最親密的人的生活經歷,寫他們最熟悉的人,這樣更能展現學生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在學生講述這些人物故事的過程中,課堂也會更富有人文氣息。并且,對于學生來說,生活化的寫作主題更容易打動讀者,降低了寫作難度,他們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寫作技巧。
綜上所述,作文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也體現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并且初中生的好奇心重,對事物更敏感,創(chuàng)造欲和表現欲也更強,教師在教學中也易于引導。對于學生來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