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娜
從事語文教學十幾年,有喜悅,有收獲,有辛酸,也有迷惘和惆悵……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要的科目,一直以來都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公開講過“語文重要,是因為語文承載著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享譽世界的數(shù)學家孫步青也曾坦言“語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家長,無不覺得語文這一科的特別重要,是大科,高考占的分值高,但大家都想說的一句話是“語文,想說愛你不容易”。就如前段時間,攀枝花一位很有才的中學生,用“后宮佳麗”來比喻各大學科,語文這一科是“皇后”。可想而知,地位雖然穩(wěn)固,但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不若其他“妃嬪媵嬙”學科那么得“生”心,語文處在這樣的尷尬境地,無不令我們各位語文老師喟嘆,反思,語文教改之路漫漫,我輩將一同探索。
教過好幾屆高三的理科班,印象深刻的是,有幾個學生很直率很坦誠地和我說,“老師,有時候,語文課我們是用來調節(jié)精神狀態(tài)的?!蔽覇査麄?yōu)槭裁?,是老師上得不好嗎?他們回答不是,因為上其他理科的課,精神都繃得特別緊,生怕漏掉一個知識點,但語文這一科更靠自身的語文功底和平時的積累,上課感覺沒那么緊張,更多的是享受這種放松的狀態(tài),同時調節(jié)這一天的情緒。與學生的交流,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希望和方向,但感受到更多的是危機和挑戰(zhàn)。我們語文這一基礎學科,如何適時調整教學,既讓學生喜愛,又適應新高考的要求,既讓學生學得開心,又收獲知識,獲得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任重而道遠。
直至學習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似乎看到了曙光,思路一下子豁然開朗。這次改革的力度很大,經(jīng)過五至十年努力,目的在于“引導教師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多元地評價學生,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樹立科學成材觀念,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shù)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這一系列措施的出臺,為我們指明了教學的方向。
作為專任教師,我們應積極調整自己,適應新時代的教學,與時俱進,摒棄一些陳舊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習慣,對學生的評價也應更客觀全面,不能唯成績是瞻。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是根據(jù)學習者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制定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就為語文學科做了很好的定位,我們語文老師就是考慮如何全面綜合而又均衡地予以最大程度的落實,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改革的目標,努力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把握信息時代新特點,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能適應社會進步新形勢的需要。比如,通過《讀寫本》《采蜜集》等形式,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又比如,通過“課前三分鐘”,或辯論或演講,鍛煉學生上臺表現(xiàn)自我的膽量和臨場發(fā)揮的能力,同時適時切入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討論,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充分發(fā)揮語文強大的育人功能,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比如,通過朗誦比賽、傳唱、表演詩詞經(jīng)典等形式,體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也充分彰顯語文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的美育優(yōu)勢??傊痪湓?,我們要更好地利用語文教學資源,努力建設有序、有趣、高效的語文課堂。
人生從來沒有一蹴而就,需要持久的耐力和恒心,語文教學更是如此,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們齊心協(xié)力,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守住語文這一片美好的天地,讓語文受到學生的青睞。語文老師們,大家做好準備了嗎?路漫漫其修遠兮,我輩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張開.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科高考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教育部考試中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