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張曉剛,1996
“我更關(guān)心個人記憶。我相信大范圍的記憶是由小范圍的記憶累積而成的,這也是我選擇從家庭角度入手的原因。家庭是小范圍記憶的基本單位,便包含了整個民族和人民的整體記憶。”
今年中秋,你在哪里過呢?“闔家團圓”本是中秋題中之義,但身為現(xiàn)代人,我們的生活半徑早已越過“家”的邊界,學(xué)習(xí)工作亦不再囿于一鄉(xiāng)。在這個被信息資源統(tǒng)治,微信和Facebook(臉書)當(dāng)?shù)赖臅r代,即便不自詡為世界公民,中秋的意義也早已不僅是與家人交流感情,或許慢下來感受和體驗傳統(tǒng),借機回望審視我們的來處,對自己在這變動時代里所處的位置能有一分更清醒的認識吧。畢竟,我們很難再找到第二個像中秋這樣富有詩意的節(jié)日了。夏日的燥熱與沉悶剛剛褪去,秋日的涼意讓天空變得更加透亮。柿子、橘子、石榴,一一出現(xiàn)在水果攤兒上,甜美軟糯得不像話。日子鮮爽得就像舒爾茨小說中,光陰偷偷生出的第十三個月份。早晨,會有一種清爽和新鮮在寧靜、清涼的時間中流動。透亮的天,讓光線也有了不同的密度。更不用說,明晃晃的圓月讓夜晚也變得更輕盈。在這樣的舒爽的日子,如果不能與家人團聚,不如以酒為伴,讀一本無用之書,嘗一杯新茶,或為自己的室內(nèi)生活找找新的靈感。有感于此,本期腕表欄目我們不僅向諸位羅列了中外繪畫史中有關(guān)家庭、朋友相聚時的畫面,同時,也把插畫家Muhammed Sajid獨具魅力的作品推薦給你,她的作品更多地關(guān)注于城市生活中的個體狀態(tài)。這些不同畫面,反映了相聚與孤獨時的不同情愫,也清晰地說明,在當(dāng)下,不管是眾樂樂還是獨樂樂,皆是可行的生活方式。正如,中秋的月亮有陰有晴,也如同月相手表以詩意的方式在向世人解答著時間的秘密。而在選題的結(jié)尾處,我們尋來了美國數(shù)字藝術(shù)家Aaron有關(guān)月亮的超現(xiàn)實拼貼畫作品,則將我們的視線從世俗生活引入到一種空靈且神圣、充滿暢想的未知世界。
Theo Van Rysselberghe,1890
陽光普照時,和家人一起在樹蔭下享受郁郁蔥蔥的綠色和宜人的天氣。比利時新印象派畫家Theo Van Rysselberghe運用柔和輕快的顏色,還原風(fēng)景和人物的真實質(zhì)感。
Ronald Hunter,2019
這是荷蘭抽象畫家Ronald Hunter的“家庭贊歌”系列作品之一?!拔业谝淮萎?dāng)爸爸就是這系列的源頭。”
William James Glackens,1911
Glackens的作品始終強調(diào)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和真實感。
Pablo Picasso,1960
一個空盤子,一些水果,一個翻倒的瓶子和一只或許剛捕獲的兔子,一大家子圍坐在皺巴巴的野餐布上,“草坪早餐”曾是印象派中十分流行的繪畫主題。
Henri Matisse,1911
馬蒂斯在伊西萊穆利歐暫住時創(chuàng)作的系列作品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人物畫,以妻兒為創(chuàng)作對象。色調(diào)以紅棕為主,沉靜細膩。這是在畫家筆下定格的一個美好午后。
Zach Hoskin,2016
油畫描繪了一家四口,面部走向、色塊與陰影、輪廓的處理都是Zach的標(biāo)志。身為視覺藝術(shù)家和創(chuàng)意工作者,他的靈感來自焦慮、好奇與憤怒等。
Susan Ryder,2018
在創(chuàng)作全家福上,Susan Ryder天賦異稟。她喜歡畫家庭成員,把小狗也算在內(nèi)。作品中蓬松可愛的內(nèi)飾,松弛溫馨的家庭氛圍以及幸福于表情的自然流露,都非常治愈。
Pablo Picasso,1911
畢加索立體主義時期的點彩繪畫作品之一。
Fiona Omeenyo.2016
在精神層面,祖先與現(xiàn)代人共存。Omeenyo通過對線條和空間的敏感度去探尋過去和現(xiàn)在可能存在的關(guān)聯(lián)。她解釋說,作品中的形象是她對歸屬感的個人詮釋——她的精神世界和家庭。
插畫:Muhammed Sajid
若非那些早已被賦予的意義,“假期”無非只是一些把庸常生活反復(fù)揉碎再鋪展開來的獨處時光,所以,雖然熱鬧、溫馨、幸福是十分珍貴的體驗,但別忘記孤獨也是永恒的人生命題之一。在這樣的舒爽的日子,與其讓中秋成為多出一天的周末,不如以酒為伴,讀一本無用之書,嘗一杯新茶,或為自己的室內(nèi)生活找找新的靈感。在Muhammed Sajid的插畫里,自我圓滿也是這一團圓日里的最佳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