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鵬,張 暉(通訊作者)
(廣州市胸科醫(yī)院介入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侵及許多臟器,以肺部結核感染最為常見。排菌者為其重要的傳染源。人體感染結核菌后不一定發(fā)病,當?shù)挚沽档突蚣毎閷У淖儜B(tài)反應增高時,才可能引起臨床發(fā)病。若能及時診斷,并予合理治療,大多可獲臨床痊愈。肺結核患者易發(fā)生咯血癥狀,其屬于肺結核的常見并發(fā)癥,若止血不及時或效果不佳,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為使肺結核咯血患者的出血得到控制,需使血管收縮機能得到有效強化。綜合治療為肺結核大咯血的常用治療方法,包括保持臥位、吸氧、抗結核以及應用垂體后葉素,但綜合對癥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2]。介入治療的實施可有效阻塞血管,由此使出血得到控制[3]。為進一步分析肺結核大咯血應用支氣管動脈栓塞的效果,開展隨機對照研究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結核大咯血患者60例,納入標準:符合疾病診斷標準[4];出現(xiàn)大咯血癥狀;具備介入治療適應證;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肺部惡性病變;血管疾病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常規(guī)組與栓塞組各30例。兩組基線資料具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常規(guī)組行常規(guī)內科綜合治療,患者入院后指導其保持臥床休息,抬高腳部,頭部相對較低,使患者機體呼吸道保持通暢,為其開展低流量吸氧以及抗結核治療,應用垂體后葉素注射液(天津生物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786)治療,采用6U垂體后葉素注射液溶于40 mL 0.9%NaCl溶液,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用藥完成后采用12U垂體后葉素注射液溶于250 mL 0.9%NaCl溶液,維持靜脈滴注,每天2次,至患者咯血癥狀完全停止后72 h。觀察組接受體循環(huán)動脈中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在手術開展前,完善患者檢查工作,包括心電圖、肝腎功能、尿常規(guī)等,確定無介入禁忌證后,為患者開展介入檢查,對出血位置予以確定。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對穿刺部位皮膚實施常規(guī)消毒后鋪巾,穿刺點位置確定為右側腹股溝韌帶下方1~2 cm股動脈搏動最明顯的位置,穿刺部位開展局部麻醉后,應用0.5 cm橫切口。股動脈穿刺方法為經(jīng)皮穿刺技術(Seldinger)技術,在完成穿刺操作后,采用??撇祭‵cobra)導管置入,使其進入到患者機體胸主動脈支氣管動脈開口位置,同時借助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監(jiān)視,調整導管頭位置和角度,當導管尖進入到支氣管動脈入口后,采用非離子對比劑注射,確定其為支氣管動脈后,對血管出血征象進行觀察,同時確定病變血管的走向和分布。術中可見患者的供血動脈增粗,走形迂曲,病變區(qū)見雜亂成網(wǎng)狀的細小血管。依據(jù)靶血管位置情況和內鏡,對栓塞材料進行選擇,開展支氣管動脈栓塞,采用栓塞劑明膠海綿顆粒置入導管內,使細動脈被栓塞,采用聚乙烯醇顆粒栓塞劑對動脈主干栓塞,期間需反復開展造影檢查,明確栓塞狀態(tài),防止過度栓塞或反流,待患者栓塞血管的血液流動速度減慢或完全停止后,則需停止栓塞,同時再次開展造影檢查證實,栓塞效果較差時,在支氣管動脈開口端加用鋼圈實施栓塞。
(1)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治療后活動性咯血停止或減少達到90%及以上,偶爾出現(xiàn)輕微血痰,則為顯效;治療后活動性咯血改善,咯血量較治療前降低達到50%,則為有效;治療后活動性咯血未改善甚至加重,則為無效[5];(2)兩組治療后3 d、5 d與7 d的24 h咯血量;(3)兩組呼吸困難消失時間、冷汗消失時間與咳嗽減輕時間;(4)兩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胸痛、血腫、胸悶等;(5)為患者開展12個月時間隨訪,記錄兩組咯血復發(fā)率。
栓塞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肺結核大咯血介入治療中支氣管動脈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內科治療,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相較于常規(guī)組,栓塞組治療3 d、5 d和7 d的24 h咯血量更少(P<0.05),支氣管動脈治療可加快咯血癥狀緩解,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24h咯血量比較(± s,mL)
表3 兩組治療后24h咯血量比較(± s,mL)
?
相較于常規(guī)組,栓塞組呼吸困難消失時間、冷汗消失時間與咳嗽減輕時間均更短(P<0.05),支氣管動脈治療可促進肺結核大咯血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s,h)
表4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s,h)
?
栓塞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支氣管動脈治療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為患者開展12個月時間隨訪,栓塞組復發(fā)1例,常規(guī)組復發(fā)5例,栓塞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
肺結核為常見傳染病,致病病菌為結核分枝桿菌,疾病發(fā)生后會對患者機體的多個臟器造成侵襲,其中侵襲風險最高的肺部,會導致患者的肺部受到結核感染[6]。導致肺結核傳播的高危人群為排菌者,當結核分枝桿菌對機體造成侵襲后,并不一定會導致肺結核的發(fā)病,而當感染者機體的抵抗力降低,或是細胞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提高時,肺結核才會出現(xiàn)臨床發(fā)病,若能夠為患者開展盡早診治,患者通??扇〉昧己妙A后情況[7]。肺結核患者易發(fā)生咯血癥狀,其屬于肺結核的常見并發(fā)癥,若止血不及時或效果不佳,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為使肺結核咯血患者的出血得到控制,需使血管收縮機能得到有效強化。目前肺結核咯血治療中,垂體后葉素為主要用藥,其可快速增強血管收縮功能,從而使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出血量減少,但藥物半衰期短,需維持用藥,且部分患者藥物敏感度低,不適宜接受大劑量用藥[9],會對患者的咯血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當患者出現(xiàn)大咯血癥狀時,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栓塞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相較于常規(guī)組,栓塞組治療3 d、5 d和7 d的24 h咯血量更少;相較于常規(guī)組,栓塞組呼吸困難消失時間、冷汗消失時間與咳嗽減輕時間均更短;栓塞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復發(fā)率更低。提示相較于常規(guī)內科藥物治療,肺結核大咯血介入治療中體循環(huán)動脈中支氣管動脈具備更好的應用效果,可盡快使患者咯血停止,緩解臨床癥狀,減少不良反應與疾病復發(fā)。與前人研究報道相符。分析原因,應用體循環(huán)動脈中的支氣管動脈開展介入治療,在肺結核大咯血治療中具備突出的優(yōu)勢,肺結核患者病變部位由于長期處于慢性炎性反應刺激的影響,病灶區(qū)供血不僅來自支氣管動脈,同時也來自體外循環(huán)支氣管動脈,病灶區(qū)組織中的血管發(fā)生破裂而引發(fā)大出血的風險更大[11]。同時體循環(huán)動脈中支氣管動脈可出現(xiàn)病理性變化,在肺內病灶供血中充當重要角色,并發(fā)展為責任血管,為體循環(huán)動脈中支氣管動脈開展介入治療,可使肺內病灶的進展受到抑制,防止出現(xiàn)繼發(fā)性感染,在控制患者咯血癥狀的同時,可緩解疾病引發(fā)的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12-13]。同時介入治療后不良反應較藥物治療更少,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14]。
綜上所述,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大咯血的效果確切,可緩解咯血癥狀,減少不良反應與疾病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