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效果,應對綜合利用技術進行推廣,并提升合理運用效果。本文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著手,并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推廣應用進行分析,旨在為日后相關人員對其進行研究時,能夠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
現(xiàn)如今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速度不斷提升,農民生活方式結構也在逐步轉變,而農作物秸稈作為生活生產中存在的物品,應提升其利用價值,不僅使其作為生活燃料,還需提升其綜合利用效果,以此降低大量秸稈被焚燒或腐爛在田間的情況,進而提升農村整體規(guī)劃效果,減輕農作物秸稈由于處理不當造成的交通影響和環(huán)境污染等。為促進農業(yè)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需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使其真正成為變廢為寶的原料,進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1 農作物秸稈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1 秸稈利用宣傳力度不足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縣鄉(xiāng)機構也在不斷進行改革,基層服務站點也在加班加點建設,但是其中技術骨干比較少,因此在結構技術推廣過程中缺少主要技術人員開展工作。其次,由于農村群眾文化水平比較低,其對秸稈綜合利用理念淡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不足,法治觀念弱,在進行秸稈處理過程中,農戶更愿意運用傳統(tǒng)方式,焚燒或是堆放處理,使得其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并且堵塞河道,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影響。
1.2 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開發(fā)緩慢
首先,隨著科技在農業(yè)運用效率逐漸提升,農業(yè)生產效率也在不斷上漲,在此基礎上各個農作物的秸稈量也在逐年增加,并且隨著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村生活燃料也有了改變,因此在生活用材方面,農民對于秸稈的需要比較低[1]。其次隨著農業(yè)生產效力的提升,使得糧食得到了充足的供應,不僅解決了人們的饑飽問題,還解決了農畜家禽飼料問題,因此對于秸稈作物作為畜禽飼料方面,農民已不再做過多考量。再次,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化學工業(yè)得到超前進步,在此過程中,化肥已經逐步代替秸稈成為農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土壤肥力汲取的主要方式。最后,由于小造紙廠小作坊的關閉,使的秸稈在工業(yè)中的用量逐漸下降。傳統(tǒng)秸稈利用方式,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在不斷的消亡,但是新的秸稈利用方式,卻未作出調整和開發(fā),使得農作物秸稈越積越多,且無法進行合理利用。
1.3 資金周轉困難
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機具的開發(f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且在此過程中還要經過不斷的試驗和檢測,才能保證秸稈綜合利用效果,從而在農村進行大力推廣[2]。但是由于現(xiàn)階段國家資金投入短缺,使得許多技術和機具無法進行全方面研發(fā),只能運用階段性研制提升整體開發(fā)效果,最終導致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開發(fā)緩慢,無法在農村進行良好的推廣。雖然現(xiàn)階段已經逐步開發(fā)出多種機器,但是進行全面推廣,還需國家投入資金進行保證。此外,在新技術、新機具研究過程中,需要運用大量的專業(yè)人才,以此提升技術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只有運用資金引流,才能使專業(yè)研發(fā)團隊人才充足,保障新技術開發(fā)效果。
2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廣應用
2.1 將農作物秸稈進行還田處理
在秸稈進行綜合利用過程中,無論是傳統(tǒng)方式還是新技術的推廣,都對秸稈還田處理給予高度肯定,因此在對其進行綜合利用技術推廣應用中,首先便是對其進行還田處理。
(1)直接還田
在傳統(tǒng)還田方式中,有小麥留高茬、麥秸麥稈覆蓋等,但是此種直接還田的方式,雖然省時省力,但是卻只適合一季作物種植區(qū),適用區(qū)域比較小[3]?,F(xiàn)階段新興技術的推廣,使得秸稈還田水平不斷提升,因此秸稈直接還田效果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新技術的運用下,可以將秸稈進行粉碎性處理,融入泥土之中,此操作不僅節(jié)省勞動力,還不影響下一季農作物的種植,能夠進行全國性推廣。
(2)秸稈養(yǎng)畜還田
此種還田方式,在傳統(tǒng)秸稈利用中也有相應的表現(xiàn),例如,將秸稈直接喂給飼養(yǎng)的家畜或是家禽,經過其咀嚼過腹,將其轉化為肥料,再進行還田處理[4]。但是此種方式使得秸稈利用率比較低,無法提升利用效果?,F(xiàn)階段新技術的運用需要運用飼料粉碎機,將秸稈進行全面粉碎,然后與微生物、生長元素進行融合,將其制作成家畜飼料,既節(jié)省糧食,又提升秸稈利用效果,使得農業(yè)生產經濟利潤得以上升。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還可以安排畜牧業(yè)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和推廣。
(3)有機肥還田
首先,有機肥還田過程中,運用堆肥和漚肥的方式,使得秸稈作物直接轉化為有機肥,在實際運用中代替化肥。其次,在果園或林下空地進行覆蓋,以此提升林地的保濕控草效果,既提升秸稈消耗量,又能做到秸稈還田[5]。再次,在家禽的飼養(yǎng)過程中,可以運用秸稈作為隔離材料和墊料,以此提升病菌的隔離效果。用過一段時間后,再將農作物秸稈進行還田處理,不僅能提升土壤肥力,還能促進農作物生長。
2.2 將秸稈作為新型能源的原料
近些年來在農村秸稈沼氣和秸稈熱解氣化技術已經得到了推廣,此項技術可以在農業(yè)中進行大力推薦,用秸稈作為原料開發(fā)沼氣,能夠提升農作物秸稈的利用效率,造福人民。秸稈沼氣轉化的熱能效率比秸稈直接進行燃燒高出6倍[6]。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派出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進而提升此技術的運用效果。此外,秸稈還能提取乙醇,并作為能源進行直接運用。此項項目在現(xiàn)階段已經具備初步成果,并且在現(xiàn)實中不斷得到驗證,反饋效果良好。
2.3 將秸稈作為工業(yè)原料
在我國秸稈綜合利用過程中,作為工業(yè)原料的起步比較晚,但是由于我國是農業(yè)大國,因此秸稈資源豐富,造價低廉,在實際開發(fā)運用過程中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是一項具有發(fā)展前景的工業(yè)生產項目[7]。將秸稈進行碾磨處理后,利用其中的纖維與樹脂進行混合,并進行加壓成型處理,制作出各種低密度、高強度、耐腐蝕的纖維板材,能夠在裝飾建筑中進行廣泛運用,在提升人們生活美觀性的同時,還具有價格低廉的優(yōu)點。此外,秸稈中的纖維還可以替代木材和棉花中的纖維成為人造纖維漿板,用于化纖制品和玻璃紙生產,此項技術在提升秸稈利用效果的同時,節(jié)省了木材的消耗,起到了保護環(huán)境的效果。
2.4 將秸稈作為基料和肥料
(1)秸稈基料
在新時期發(fā)展過程中,食用菌的栽培已經成為農業(yè)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為新型農業(yè)能夠充分利用大棚種植技術,將食用菌進行人工培植,既提升經濟效益,又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農作物秸稈和籽殼進行菌種的培育,既提升農作物秸稈的運用率,還能提升食用菌的產量,若將其運用在優(yōu)良菌種培育中,還能提升高檔食用菌的生產效率,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2)秸稈肥料
秸稈肥料與秸稈直接還田不同,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過程中,采用特殊工藝將秸稈進行粉碎處理,并采用科學配比在其中添加配料、混料等,經過多個工序產生出秸稈復合肥,其生產成本與尿素肥料接近。在秸稈肥料運用過程中,能有效促進土壤養(yǎng)分均衡發(fā)展,提升養(yǎng)分轉化效果,使土壤物理性結構得以有效改善,提升農作物生產的抗病能力,進而提升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土壤堿化、板結等不利轉化現(xiàn)象。此外在秸稈粉碎后,還可以經過相應的加工處理變?yōu)楣腆w植物碳,在燃燒后可以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氣體肥料,此種方式可直接用作于大棚或溫室蔬菜水果培養(yǎng)中,優(yōu)化農作物生長環(huán)境,增加蔬菜植物葉面養(yǎng)分。
2.5 提升秸稈生活燃料效能
在農村秸稈的主要運用方式,就是作為生活燃料進行取暖、煮飯,但是秸稈的堆放不僅需要占用大面積的土地資源,還會對生活安全性造成影響,若管理不善,會造成火災,甚至會出現(xiàn)火災蔓延的情況,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1]?,F(xiàn)如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能將其進行粉碎和壓制,成為磚塊狀燃料,此種燃料的制作原料充足,成本低廉,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具有良好的運用效果,不僅能減輕秸稈焚燒對空氣造成的污染,還能代替煤炭,減少煤煙對大氣的危害。此外,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磚塊狀燃料堆放用地較小,在實際燃燒或觸發(fā)火災過程中,危害也比較弱,具有推廣價值。
3 結語
農作物秸稈不僅可以作為家畜飼料或作為農村燃料,還可以作為肥料和原料,在各個渠道提升其利用率,以此促進農村節(jié)能減排,在提升農民收入的同時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合理保護。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過程中,需要提升農作物產量和農產品品質,以此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村生活質量,使農村生活結構得到改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謝金泉,闕春生,杜正志,等.江西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xiàn)狀與建議[J].南方農機,2021,52(18):29-31.
[2] 熊遠金,聶蛟.內江市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J].內江科技,2020,41(10):21,8.
[3] 尚忠,于建波,姜秀美,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壓板機的示范與推廣應用[J].農業(yè)裝備與車輛工程,2019,57(S1):196-197.
[4] 孫鳳娟.青島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調查分析[J].南方農業(yè),2019,13(14):168-169.
[5] 白志剛,劉帥,胡啟星,等.棉花秸稈利用的主要途徑及存在的問題[J].棉花科學,2021,43(5):11-15.
[6] 陳季芳,龔建峰,錢凱航.太倉市農作物秸稈全量利用的實踐與探究[J].農業(yè)裝備技術,2021,47(5):39-40,42.
[7] 農業(yè)農村部.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的意見[J].再生資源與循環(huán)經濟,2021,14(9):7-8.
作者簡介:何競(1981—),女,河南省羅山縣,本科,職稱:農藝師,研究方向是:糧食作物的引進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