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物,從生活生產等活動中分化出來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tài)。藝術的功能作用有很多,傳統(tǒng)的藝術觀念注重藝術對人的教化和個性的構建,注重對社會的整合和控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藝術觀念認為藝術眾多的功能作用中最具有影響的便是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及審美認識功能,即藝術社會功能作用。本文主要探究與分析了藝術的社會功能作用,并闡述了藝術的幾大主要功能及藝術的社會功能在古箏藝術中的體現(xiàn)。
關鍵詞:藝術功能;社會功能作用;古箏藝術
一、藝術的社會功能作用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藝術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藝術家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來表現(xiàn)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觀眾、聽眾則通過欣賞藝術來獲得美感,并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在藝術眾多的社會功能中,審美功能是藝術的首要功能,藝術的其他社會功能都是建立在審美功能之上的,藝術的審美認識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審美娛樂功能共同構建了藝術最基本、最主要的社會功能。
(一)審美認識功能
欣賞者們通過藝術鑒賞活動,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
藝術對自然具有審美認識功能,藝術可以幫助人們增長多方面的科學知識。班得瑞的作曲家們跋山涉水,實地走訪瑞士的每一處風景如畫的景點,每一聲蟲鳴、流水都是大自然的記錄,將自然最美的音符收集起來。簡單流暢的旋律加入大自然元素,給人們呈現(xiàn)出清新、唯美、寧靜的自然氣息。
藝術對社會、歷史、人生具有審美認識功能。人們通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描繪,對真實體驗的抒發(fā),了解一定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文習俗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展現(xiàn)了北宋時期車水馬龍的街市,經(jīng)濟繁榮的景象,將統(tǒng)治階級與底層勞動人民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展現(xiàn)了當時階級和身份的不同,簡單的筆觸描繪了當時的文化古物,為后續(xù)的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
(二)審美教育功能
欣賞者們通過藝術欣賞活動,還能夠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潛移數(shù)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引導人們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樂曲《高山流水》運用對自然之聲的模擬,展現(xiàn)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的畫面。樂曲中高山既是山之巍峨,更借山之巍峨喻人之品性高潔,其流水既是水之清靈,更借水比人之靈心自在。通過聆聽或者演奏樂曲,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然,從中獲取意味深長的教益,領略藝術帶給人的魅力。
藝術不僅能夠陶冶道德情操,還具有思想宣傳鼓動作用。“紅色歌曲”曲調優(yōu)美,語言精煉,旋律和歌詞都非常貼近生活,它真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體現(xiàn)了中國民族復興的渴望,抒發(fā)了人民群眾對革命歷史的追憶,對革命英雄的緬懷。將藝術與愛國情懷、革命精神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能夠在演唱者演唱時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深化演唱者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審美娛樂功能
我國唐代畫家張彥遠曾說過“圖畫者所以鑒戒賢愚,怡悅情性,若非窮玄妙與儀表,安能合神變乎天機”①他認為圖畫可以怡悅人的性情。欣賞者不僅能夠通過欣賞藝術作品認識自然、世界、歷史等,思想認識上得到教育,還可以通過生動的形象、優(yōu)美的意境等獲得自由的快樂和審美的愉悅。
藝術的美感作用是一種自然、舒適、不帶任何強制性的活動。藝術的美感作用不但在于它的思想內容,也在于它的形式技巧,它們同樣是藝術魅力的來源。聆聽劉天華的二胡曲《月夜》時,是一種純粹的優(yōu)美的人生享受,欣賞《春江花月夜》會被樂曲優(yōu)美動聽、引人入勝的旋律所吸引,引起感官和精神上的喜悅。它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給人以愉悅。
不僅描寫美的事物的藝術作品能引起人的美感,描寫丑的事物的藝術作品也能引起美感。藝術原有一種化丑為美、點鐵成金的功能,現(xiàn)實中許多丑惡的事物在藝術家審美理想的燭照下,在高超技巧的處理下,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使其在藝術作品中變成具有美感的藝術形象。
藝術的這三種社會功能彼此獨立,但內在又存在有機的聯(lián)系。一切美好的藝術作品,除了能給人以美感之外,同時對人有著一定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認識功能,教育功能都統(tǒng)一于審美功能之中,以審美為基礎,并通過審美功能來實現(xiàn)。
二、藝術的社會功能在古箏藝術中的體現(xiàn)
古箏發(fā)展從古至今,歷史悠久、傳承千年,作為中國本土傳統(tǒng)樂器,集琴聲優(yōu)美、上手易懂為一身,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彈箏者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在古代,古箏音樂常常出現(xiàn)在民間酒樓、歌館等大眾娛樂場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更加強烈,如今很多文藝演出上也會出現(xiàn)古箏與流行音樂、舞蹈、書法等不同形式的古箏演奏,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古箏,古箏藝術的娛樂功能顯而易見。隨著古箏藝術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古箏,習箏人數(shù)已經(jīng)躍居民族樂器之首,上至中老年人,下至幼兒,古箏興趣班走進許多中小學的課堂,成為了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使年輕一代了解、熟悉、熱愛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達到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促進了學習者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在審美教育的同時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樂審美積淀越多,徳育越發(fā)深入人心。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藝術功能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深層。藝術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及藝術欣賞的全過程,影響著人們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的社會功能作用建立在最本質的審美功能之上,在給人賞心悅目的同時,還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幫助人們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培養(yǎng)人全面發(fā)展的個性,在潛移默化中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產生作用和影響,最終實現(xiàn)其審美認識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及審美娛樂的社會功能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德峰.藝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7.
[2]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3]漆增熙.論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及其作用[J].甘肅教育,2007(12):4.
[4]鐵靜.淺談古箏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J].科技與企業(yè),2011年(14):216.
注釋:
①王竹君.“怡悅情性”——試析中國書畫審美娛樂功能中“自娛”與“娛人”的特征[J].美與時代(下),2019,(06):51-53.
作者簡介:康玥(1997—),女,中共黨員,山西太原,湖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藝術碩士。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省長沙市?410000)